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今天(24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现场肃穆而有序,排队等候的人们认真阅读现场分发的《杨振宁先生生平》。
杨振宁:我永远有一颗中国心
(一)
1957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举行,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现场最闪耀的年轻人。
《杨振宁选集》收录有他在诺贝尔宴会上的讲话。他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

1995年6月10日晚,杨振宁在观看由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师生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后,与演员们握手。
1995年,杨振宁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演讲,当主持人介绍他1957年获得诺奖时,他随即举手插话:“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全场听众热烈鼓掌。
杨振宁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时说:“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1986年5月26日,杨振宁在北京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摄
杨振宁、翁帆编著的《晨曦集》中收录的一篇文章写道:“盛名之下的杨振宁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是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史上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学大师之一。”
今年6月,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在《长江日报》发表了一篇短文《我所知道的杨振宁二三事》。因为编辑出版杨振宁的几部著作,他和杨振宁有些接触。
李昕告诉读者,杨振宁最突出的成就是“规范场”理论。这个理论,按照邓稼先的话来说,是比“宇称不守恒”理论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影响世界可能是10年、20年,但是“规范场”理论影响世界可能是一个世纪。在“规范场”理论影响下,已有3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所以很多世界著名科学家都认为杨振宁应该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
(二)
杨振宁是旅美知名学者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在《父亲和我》中分享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1971年夏天,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激动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他在《杨振宁选集》中谈及这次到访中国的往事时表示:“1945年我23岁时离开了旧中国,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的现在,我所看到的新中国是一个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的国家:仍旧贫穷,但是与四分五裂的旧中国非常不一样。”
他回美国后,发表演讲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分享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轰动美国华人学界。

2013年5月25日,杨振宁在贵阳举行的“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上演讲。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1997年,他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晨曦集》里收录了杨振宁的《关于放弃美国国籍》一文。他说,当年加入美国国籍,“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中国人,我永远有一颗中国心。”杨振宁把在清华园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还专门赋诗一首,以“东篱归根翁”自勉。
(三)
李昕在《我眼中的杨振宁》一文介绍: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促进了中美科技文化交流。后来,杨振宁多次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杨先生的帮助下,我于1980年到1984年间先后两次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他所在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访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与杨振宁相识40余年,他在《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中分享了很多与杨振宁交往的点滴。
据《长江日报》报道:1995年6月10日,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大会上,一等奖获得者蔡颖在如潮的掌声中登台接受杨振宁的颁奖。蔡颖是武昌实验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在她的获奖证书上,杨振宁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和她一起在镜头前留下永恒的瞬间。

1995年6月,杨振宁到即将通车的武汉长江二桥参观。前排右二为杨振宁,右三为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辛国胜 摄
《长江日报》还报道:这次在汉期间,杨振宁还参观了即将通车的武汉长江二桥。“这么多人同时在桥上,能承受得起吗?”看着风中颤抖的钢索他问。总工告诉他:“没问题。”几个年轻人认出了杨振宁,他们喊着杨振宁的名字,鼓掌向他致意,杨振宁则微笑着向人群点头挥手。了解到整座大桥的花费,他说:“还不到两亿美元,这比美国建桥便宜。”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奖时,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007年,杨振宁院士在倾听华师一附中学生的提问。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有媒体报道,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的墙上,至今还挂着杨振宁2007年与学生们的合影。到武汉参加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他专门到华中师大一附中作报告。杨振宁说:“科学的大门一旦打开,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之后,会有若干条路径产生丰硕的成果,这些机遇属于那些有科学意识、坚韧不拔的人。”

杨振宁先生和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合影。图片来源:华中师大一附中网站
江才健所著的《杨振宁传》中,有一张杨振宁一家1938年2月在汉口的留影。2007年,杨振宁再次到武汉时的所见所闻,与少年时期从北平到合肥再到昆明的一路艰辛和满目疮痍,形成鲜明对比,他发出了“见证的是中国大局势的改变”的感慨。

1938年2月,杨振宁一家在汉口的留影。后排右一为杨振宁。 图片来源:江才健著《杨振宁传》
“我的一生中最关注的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发展,二是物理学的发展。”斯人已去,杨振宁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不会随风而逝。
(四)
1999年,77岁的杨振宁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执教33个春秋后退休时,他用中英文朗诵了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接着又加了一句朱自清对这两句诗的豁达解释:“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一次,杨振宁到北京大学演讲,他从对称的六瓣雪花讲到抽象的几何理论,从中国商朝的青铜器讲到希腊的古建筑,从苏轼的诗歌讲到天文学家开普勒,把深奥的物理知识讲得津津有味,博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小时候,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父亲发现杨振宁有数学天赋后,没有提前教他数学知识,而是请人利用暑假给读初中的杨振宁讲《孟子》。
杨振宁2017年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说,“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当然是我父亲,他是数学教授他并没有教过我很多数学”。
有人读了杨振宁撰写的科学家评传《邓稼先》后评价,深厚的国学功底,“使读者对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又增添了新的敬重”。

2004年9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指导本科生。 新华社 发
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杨振宁把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等无偿捐赠给学校。“我想将来留在清华大学档案馆里的,不只是我的科学工作,我希望还能够保留‘杨振宁’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从《曙光集》到《晨曦集》,书名都有深意: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长夜,看见了曙光;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
从“曙光”到“晨曦”,我们如今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长江评论
自信,是杨振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当杨振宁的生命故事定格在时光长河中,无数人以深深的敬意回望这位卓越科学家的一生。他是一位科学巨匠,在探索世界的奥秘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是一位走过了漫长世纪的百岁老人,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在20世纪的科学殿堂里自信地留下中国人的名字。
作为天才级的科学家,杨振宁的科学探索之路留给我们无尽思索。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成为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现代物理基石。1956年,他与李政道勇破“宇称守恒”的固有认知,顶住权威质疑提出新假设,经吴健雄实验验证后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理解,35岁便捧起诺贝尔奖奖杯。年轻的杨振宁,敢于向“理所当然”发出追问,敢于向着广袤的未知进发,恰恰是解锁科学进步的核心密码。
作为中国科学家,杨振宁生动诠释了“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他是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归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人。1971年,在达到科研事业高峰的时候,他率先回国,成为旅美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他向国家领导人直言建议重视基础研究,驳斥“重实践轻理论”的短视观念。他捐赠给清华的2000余件手稿、书信与艺术品,是科学史的珍贵资料。晚年时他定居清华园,自述“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用中国人熟悉的话来讲,这是“叶落归根”。
杨振宁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在中国,杨振宁的少年度于山河破碎的年代,甚至连求学的大学,也不得不因躲避战火而偏居一隅。然而,这并不妨碍他自信地走向世界。他少年时受业读《孟子》,熟背“虽千万人吾往矣”,青年时客居海外,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渴望他回国。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份自信,烙着深深的“中国印迹”,来自中国文化与精神。
杨振宁式的天才不常有,但杨振宁留给我们的精神会长存。身为中国人,我们会像他那样,敢于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像他那样,走到再远也深怀故乡与祖国,像他那样,坚信自己能干事、能干大事、能干了不起的大事,挺起身板,做一个平视世界,自信自强的中国人。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致敬,一路走好!
(记者| 朱建华 孙笑天 柯丽芬 评论员| 梁爽 视频制作| 孙莹)
【罗田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