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方远准备在旧屋后空地上盖栋新房,一家人有望在明年春天住上新居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日讯(记者王亚欣) 10月27日,长江日报记者第11次探访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时,他刚刚把从附近农户家中收集来的饲料装袋整理好,准备运往位于汉川的养猪场。每日,他要花4小时往返于家中和养猪场,独自搬运数百斤的饲料,给百余头猪喂食并清扫猪圈。“养猪的生活单调又辛苦,但是有奔头。”滕方远指着屋后的空地说,房屋修建的审批手续已办好,最快11月就可动工盖新房。
脱贫后办起小型养猪场
去年10月开始,滕方远关闭了自家的猪圈,在离家近30公里的汉川租了一处空房,办起小型养猪场。滕方远说,7月份卖了百余头猪,但当时行情不好,价格卖得不高,最近猪的出栏价提高了两成,到年底前还可以出栏百余头猪,希望能卖个好价。
强烈想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让滕方远在脱贫的过程中,特别能吃苦。为了节约成本,数百头猪的养猪场他没请人帮忙,每日往返奔波给猪喂食、清理猪圈、帮猪接生;甚至通过防疫站的帮助不断自学,几年间将养猪成活率从40%提高到100%。如今,他在养猪场装上监控器,平常在家就用软件实时监控,有异样情况再去现场。
家中的房子,曾一度是滕方远心头憾事。滕方远说,家里的房子还是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的,30多年没有翻新,当全村都建起装饰一新的两层楼“小洋房”时,最矮最旧的一栋却是自己家的。因没钱维修,墙面开裂,下雨天漏水,很是苦恼。
如今,滕方远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两层砖瓦楼的外立面被崭新的石灰覆盖,常年失修的窗户换成了铝合金。在二楼,原本2间房隔成了3间,两个女儿正在看电视,房间暖和、被子厚实,孩子们有说有笑地一起玩闹。改变最大的是厨房,原来的土灶换成了抽油烟机,杂物也清理整洁,看起来非常现代。
四级帮扶如同吃了“定心丸”
滕方远一家人生活的改变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帮扶。滕方远刚列入扶贫对象时,市、区、街、村各级干部很快成立四级联合帮扶机制。对口帮扶的市政府法制办帮助添置设备;区、街两级畜牧部门主动上门,采用24小时帮扶机制;村党支部书记滕小军更是三天两头往他家里跑。
滕方远说,有四级联合帮扶机制,他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样。成为精准扶贫对象3个半月后,原本屋后苍蝇成群、臭气熏人的猪圈,有了消毒池,改建成更适合猪生长的半封闭式猪圈;小猪们住进了保育室,不仅有“浴霸”取暖,还做到了干湿分离,猪粪直接下渗入槽,小猪们的脚不会泡在水中,极大提高了小猪成活率;猪圈下方打通,与沼气池连接,猪粪变成燃料,可发电供周边村民使用。这些科学养育的措施,让养猪存活率大幅提高。
干部们在扶贫过程中,甚至也成了半个养猪专家。新集场村村支书滕小军过去菜场去得少,不大了解市场行情,如今猪价多少,走势如何,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有段时间猪肉行情好,滕小军每次见到我就催我先卖一批猪,我原本舍不得,想等着价格再上涨些。不想他三天两头就来我家分析市场形势,最终劝服我赶在年前把猪卖掉。我拗不过他,只得卖了,没想到后来猪价果真持续下跌。”滕方远称赞道,“真是神了,没想到滕支书说得这么准,要是没他的‘妙算’,我少赚不少。”
据了解,新集场村还打算流转村民的土地发展休闲农业。今年5月底,村里正式挂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后村集体收入村民都可以收到分红,滕方远也将是获益的一员。
自述>>> 滕方远:过去不敢想的愿望竟都实现了
从养猪失败借债18万元,成为贫困户,到还清外债准备盖新房,短短3年多的时间,实现了过去许多不敢想的事。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不仅用双手养活了家人,生活也越过越好,家人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变得越来越支持我。
我家父子两代人原本都想靠手艺吃饭,我老爸擅长磨剪子,一辈子走街串巷养活了一家人;我原先开车,每月也有固定收入,但正是想早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才不顾反对开始养猪。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信心比钱重要。比起直接给钱给物脱贫,送来技术才是最大的帮助,才让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记得前年夏天持续高温,一天两头猪出现发热症状,第二天就死了。当时,蔡甸区张湾街工委书记程继锋得知后,火速联系蔡甸区防疫站。防疫站专家赶来,确诊病猪感染了血液原虫,专家及时指导进行药物防治后,其他猪得以幸免。
政府对我们的帮扶不是停留在纸上、政策上,而是有人情味。像新集场村村支书滕小军等干部把我当家人一样,总是站在我们家的角度替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编辑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