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杨京
孩子下车,回身鞠躬感谢司机
事件:
近日,一名司机为夜间山路骑行小学生照路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显示,一名司机为骑自行车的孩子照路20分钟,直到看到灯光,快到路尽头时,佩戴红领巾的孩子突然下车,回身鞠躬感谢司机。网友们纷纷表示,“红领巾”鞠躬致谢太戳泪点。然而司机却在发布视频下方留言表示“无地自容”。他表示,拿手机录的本意是怕孩子摔倒了以后讹他,可孩子的鞠躬让他惭愧无比。
观点:
行人与车辆,在如今的舆论场上越来越呈现出某种对立。驾驶者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泛滥,严重影响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行人则认为司机没有礼让意识,屡屡强行置他人安全于不顾……尽管有规制双方的法律法规,但相关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
而正是在这样两个对立的群体间,却发生了如此暖心的故事。骑车的孩子影响了行车速度,还存在安全隐患,就连车主本人都不免有“被讹”的担忧。而这对看似连法律法规都无法调和的矛盾,却有了圆满的结局。这在公众感到温暖之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其实无关规章制度:没有法律规定车辆要为行人提供照明之类的帮助,行人也没有法定义务要致谢司机的善意。而这恰恰提醒了我们,在某些时候,文明虽然没有强制力可言,甚至显得有点缥缈,但它的力量却足以形成超越法律规章的效果。
法律条文是兜底性的,其功能靠强制力实现:违反就要受到处罚。文明不具备强制性,但却具有一种相互影响并逐步强化的特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在一个大家都遵守文明规范、举止得体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检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可以看做是“破窗效应”的反面,也让以善意回报善意的良性互动成为了可能。
都说现在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淡漠甚至心怀戒备。但从本性上来说,人类依然是渴望接受善意和表达善意,乐于信任和被信任的物种。在文明和善意的交换互动中,文明的力量会得到扩大和彰显。不仅是行人与车辆,如今社会上诸如医生与患者、家长与教师……让这一对对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都离不开这样的力量。
群议:
Lily小胖纸:因为误会孩子而感到内疚的好心司机,对别人的善举表达感谢的孩子,两个善良的人!
朱大趴:我上学的时候也是路上漆黑,一个奥迪女司机停在那把车灯打开给我照亮,一直记得。
月华流照伊人心:谢谢让我看到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品格:善良和感恩。
用辣条欺负你:愿善良永远被温柔以待。
【编辑:朱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