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陈总。
2017年,跨境并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部分激进于跨境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正遭遇史上最严厉的监管。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逐渐成并购主体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趋势。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不仅在熟练上实现大幅增长,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已逐渐趋于理性。
企业如何通过看准大趋势来选择合适的标的进行并购,在目前火热的医疗大健康行业领域有哪些可以重点关注的机会?下面,我们有请中法凯辉基金执行董事杨海鼎先生分享他的最近观点,有请杨总。
杨海鼎:非常感谢长江日报的邀请,凯辉基金跟武汉非常有缘分,接受了长江产业基金的投资,同时凯辉本身LP法雷奥共同投了汽车基金。我负责医疗团队,所以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医疗方面的一些看法。
何晓刚 摄
刚才信中利总裁讲了很多PE投资方法,我演讲更多是看实际的数字,可能对大家有一些简单的理解。凯辉基金在海外投资相对来讲比较活跃,特别是欧洲和美国,资金总额是200亿人民币,我负责的医疗在过去两三年也有十几亿人民币的投资。首先看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海量资金在推动全球并购市场快速推进,刚才也有看到中国股权市场在快速增长,全球PE投资和融资也是非常的活跃,2017年黑石基金单笔融资已经超过六七十亿美金,而且基本上有前二十家基金都是这样的数字。KKI算是全球并购基金的龙头了,去年也完成了200宗大型并购。
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在不同产业方面,但是互联网公司对所有产业影响是非常大的。最上面是2000年上市公司的排名,2011年是苹果为主,2016年年底前面都是互联网公司。大家知道共享公寓公司,这个公司目前的市值相当于凯悦酒店加上万达,互联网公司市值远远超过产业公司,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警示,目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所谓的新经济、新消费、新金融,更多还是金融科技、消费科技和互联网科技。
我们一直在关注全球最大的市场也就是美国市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市场有充分的资金,IPO市场如果没有审核制是自由发行的情况下,美国市场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并购倍数超过IPO倍数,尤其在美国有金融术语控制权溢价,我的公司出售给你创始人只有小股权就有溢价,红线是并购,绿线是IPO,可以看到并购的倍数超过了IPO的倍数。大企业的生存之道,我们总结1960年到2015年,浅绿色的线是2015年的线,大企业生存之道要么是并购要么是消失。去年完成几单对医疗企业投资的时候不断帮助他们在做并购,比如2015年年底投的华海整形医院,我们投的时候只是挂牌,现在有15个券商,超过20家基金在里面。我们投了30%的股份,2家医院,目前有6家医院。不仅仅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也做了很多并购,我们投了中国最大的医疗美容设备公司,帮助它收购了以色列主板上市公司和法国创新药的药厂。其实不仅仅大公司,小公司也是一样,快速成长的时候并购是很好的方向。
我们回过头,如果聚焦在市场的时候,比如以医疗市场为例,可以看到中国医疗市场算是少数连续增长,而且相对比较快速增长的行业。医疗也好,医药也好,从需求到供给,都是在快速增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医疗市场跟全球医疗市场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医疗市场也在以中国为龙头的驱动,中国资本目前在全球广泛布局,希望带回更多新的科技、新的技术到中国,帮助中国的企业去发展。而且另外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其他行业,比如说金融业、电讯业、能源业、互联网业,前20大公司里面至少占了3席、5席或者10席,但是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等领域,中国公司基本没有在前十名有布局,说明中国的医疗企业有非常大的潜力。
刚才信中利总裁讲了非常多人的东西,我也非常认可企业家精神是很重要的。但是除了企业家精神,我们更多去详细分析自己去做一些企业该怎么做。比如比较大的基金,目前已经在白手起家做事情。特别是长期的基金,其实更多要看市场中没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就自己做一些事情。我们回头看医疗投资驱动力来自四个方面,技术、政策、人口变迁和支付体系,时间关系我们点到为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行业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本质变化,但是医疗行业并没有太多的颠覆,因为市场也非常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包括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每个人都会被天猫、京东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座嘉宾有多少人被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影响过,我相信很少的我自己也没有装过这两个APP。是什么原因呢?移动互联网有两个要素可以重塑,首先是不是数据驱动的决策流程,在医疗行业到现在为止还是医生的经验,这个数据驱动的决策流程很难完成。另外病人的特性,很难有自己的决策流程,主要还是医生做决策。第二是技术驱动的竞争重塑,大家如果有深入去看医疗产业,医疗机器人龙头美国机器人公司,2003年成立,核心产品是达芬奇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经过15年的时间,目前成为全球前列腺癌精标准的手术。目前绝大多数的手术,仍然是由医生手工完成,这些医生并不信赖机器人。可以看到技术驱动竞争重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限,但是我们看到非常大的曙光,这家公司已经有超过百亿美金的市值,去年在美国上涨了88%,是全球最好的公司之一。机器人已经在美国医生群体占到了非常主导的地位,因为医生的年龄整体偏更加年轻,更喜欢用技术手段做手术的医生慢慢成为主流,当然在中国任重道远。
何晓刚 摄
除了技术以外,我们看到第二点,也是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核心要点人口。2014年生态学家和管理学家比德德鲁克,过去四十年最好的管理学家,如果我们评价一个行业,有上千个要素来评价是不是好的行业或者是不是发展得很好的行业,如果用一个要素评价的话就是人口。我们看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从2013年7000万人口变成目前7亿人口,10倍的增长,用天使投资可以在这个行业获得最好的收益。回过头我们看中国的人口是医疗的重要要素,中国老人快速增长,尤其是上海,我最近在看非常多养老的城市创新地产产品项目,上海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32.6%,这是非常吓人的数字。这个城市或国家超过18%就是老龄化社会,上海已经进入了超老龄化社会。北京有些社区老人已经超过40%,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讲消费能力,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跟联合北京大学的统计,50%以上财富是在最后一年花完的,我们看到医疗消费有巨大的潜力。
看了数字,统计了中国比较有钱所谓高净值人员看70后、80后,主要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讲了很多的新消费、消费升级,我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消费升级首先是收入升级,如果没有更多的收入,其实消费是没有办法升级的,也催生了大量的消费信贷和坏账出现。我们可以看到70后、80后步入40岁,主要的需求就是健康医疗,我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从数据来看,中国还是中低收入的水平,美国、日本、韩国这些发达国家在收入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主要分配的区域是医疗,所以消费习惯最主要的也是医疗。亚洲一样,韩国、新加坡、日本都是这样,这个图是医疗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中国是非常低的水平。
我们再讲第三点监管,全球医疗市场主要的变量来自监管和政策。我们统计了上百个企业家对市场的看法,86%都非常担心监管的变化,如果了解医疗市场的话可以看到中国的两票制甚至马上要进行的一票制,中国养老企业的腾飞要建立偿付险,任何政策都会影响到细分的板块。我们看到中国的监管层连续重磅发布利好,10月7日发布了新药的系列利好,迅速驱动了中国研发企业的成长。这是全球研发企业的支出,在研发方面有非常大的支出。而美国也是一样,美国监管层在不断创新,2013年开始就有非常多药物研发政策出现,也鼓励最新的产品出现。2017年治疗疗法新使用后付费,如果没有效果就无偿使用,很多产品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使用后付费,可以大大驱动最新最好的产品在人类中使用,也大幅度降低了过度医疗的风险。
最后看看几个主要的方向,当然每个企业和投资机构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比如说医生集团或者解放医生价值的机构,医疗保险的方向。同时,我们也在看养料产业,中国医疗养老产业确实迫在眉睫,大家有机会去看黑龙江省或者东三省经济缺口,其实大幅度影响了中国其他省份的发展,这个数字是社科院有明确的数字。右边的图很有意思,在中国养老保险结余只有7个省是结余的,其他的省都是亏空的。还有7个省份把过去几年的结余都亏空掉,也是为什么老百姓都在买保险。
刚才讲了很多的机会,我们再看作为私募基金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整个市场的投资阶段在不断后移,信中利总裁在看OFO和摩拜单车,一方面公司确实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大家可以看到资金在迅速向头部聚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好项目变少。投资阶段不断后移,对早期项目面临加强判断能力的挑战。项目越来越少,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怎么样去判断更好的项目,需要投资人更加勤奋、更加灵活联合其他上市公司或者各方面资源,去完成对项目的判断和投资。
我们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上市公司,过去15年的时间为什么VC、PE发展特别快,除了他们聪敏、勤奋和资金的优势以外,更多是并购力量来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过去因为国企,领导人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大规模开展投资和并购。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的上市公司从领导人市场上最聪明的人,资金也是最多的,融资成本是最低的,运作模式也是最灵活的,有大量的战略协同效应。比如武汉本地的仁福医药,他们竞争力远远强于普通的基金,因为企业领导人足够强,融资成本足够低。一般PE项目投10到15个项目,作为上市公司来说没有问题,有足够的试错机会。另外还有刚性退出的问题,如果上市公司做得不是特别理想,我可以收购上市公司主体。但是基金没有办法,我们必须采取资产清算和最后不得不选择的方式,去完成资产清算把钱还给投资人,所以有非常多的限制。
另外是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也好,资本管理集团也好,保险公司也好,在整个金融行业已经不满足于并购参股,更多是对健康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除了投资竞争比较好的体外诊断,对于产业园,对于养老地产,也在大幅度的布局,带给VC、PE基金带来非常大的空间限制,因为他们有非常好布局的时候相当灵活。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广州去看,拿了大量的地,全国各地都有产业园,通过重资产地产的投资,完成了对整个行业的布局。比如泰康保险、阳光保险,都是这样的模式。VC、PE基金的挑战比机遇更多。
最后我们举个小的例子,更多资本新动向,目前主要在做的创新城市养老地产产品,借助资本和地产力量助力政府重塑养老产业。越来越多的基金,不仅仅希望投品牌管理公司做得很轻,非常多的基金已经做非常重的投资了。如果不重,非常非常轻的公司,很难去把握的。如果不重,很难跟一些大的上市公司、资本管理集团去抗衡。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16年、2017年,有非常多的基金已经完成了和上市公司的合并,基金去参股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慢慢成为主流,慢慢变得更重。
这是我的演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