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天亮了!亲历者回忆武汉解放那一天,70年了,依然很激动

2019-05-15 04:16 长江日报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图为解放军进城场景。长江日报资料图片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5日讯 武汉解放的模式,在全国独一无二。“武汉的解放,既没有经过战争,也没有谈判。”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率领的解放军118师到达黄陂滠口时,已做好强攻汉口的准备,而另一路解放军40军153师,在团风至武穴一线,也准备包抄武昌。

1949年5月15日凌晨,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率部5个师,约2万人,在武昌以南的贺胜桥、金口一带宣布起义,给国民党的守卫武汉计划以致命一击。眼见败局已定,当天下午,时任国民党华中军改长官的白崇禧弃城而逃。

解放军随即向武汉市区急进,于5月16日开进汉口。17日,我军进入武昌、汉阳。当时武汉有120万人口,是华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这样一座重要城市回到人民手中,无疑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回忆武汉解放那一天,武汉三镇的一些见证过的耄耋老人,至今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黎明前》》》

武汉解放前,国民党轰炸了一晚上

亲历者:柯昌贤(解放时19岁)

当年所在:汉正街

硚口区荣华街武胜社区居民柯昌贤今年已90岁。1949年5月15日,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撤退前的轰炸声深深印在了柯昌贤的脑海里。当年柯昌贤19岁,正在汉正街一家文具商店做学徒。5月16日,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还在蛊惑民众,宣扬对共产党不利的政策。柯昌贤回忆,当时周边城镇解放的消息已经传来,所以对国民党部队的宣讲,柯昌贤与同是学徒的伙伴并未动摇内心的信念。

“当时解放军一进来,我就跟另一个学徒站在店门口大喊‘欢迎人民解放军!’”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柯昌贤忍不住笑了。武汉解放后的第二年,柯昌贤的学徒期满,便回家与现在的妻子成了婚,随后又参加了工会并进入夜校继续学习。(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见习记者王静文)

枪战就发生在一里地以外的车站

亲历者:鲁云亭(解放时15岁)

当年所在:硚口路玉带门车站

硚口区宝丰街站邻社区居民鲁云亭今年已85岁。1949年,他刚满15岁,与父母一起住在当时的站邻园社区(现为站邻社区)。70年前5月16日当天,解放军和国民党在现硚口路附近的玉带门车站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当时鲁云亭正与父母在离枪战地点一里多地的菜园里种菜。

“当时特别害怕,但是无力逃跑,一动也不敢动。”鲁云亭回忆说。枪战持续了约30分钟后,便传来了国民党被赶走的好消息。鲁云亭说,听到武汉解放时,自己既为获得自由而高兴,又担心会继续发生枪战。

鲁云亭回忆,当时为了避免恶霸和国民党“吃光队”的迫害,许多姑娘15岁就嫁人了。在解放前夕,许多地下工作者都伪装成杀猪的、卖菜的,来收集当地恶霸的资料,武汉解放以后一口气都将恶霸们抓走了。

鲁云亭称,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经历了五个阶段,吃不饱、吃饱、吃好、吃巧、吃健康。“现在我们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但绝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有责任告诉年青一代当年发生的事,勿忘国耻。”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见习记者王静文)

天亮了》》》

解放军进城,到处有人在喊“天亮了”

亲历者:李克琴(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硚口卡房巷

86岁的李克琴小时候全家住在硚口卡房巷。爷爷和父亲做一点卖肉的小生意,因为苛捐杂税多,家里负债累累,生活困难。

1949年5月,李克琴干活之余经常听人闲谈时说起解放军要进城的消息,讲的人都非常激动,但5月16日前夕,她却看到和听说了不少流血事件。李家附近有一间军用被服厂,13日左右半夜突然起火,激烈的枪声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一大群工人抬着死难工友的尸体上街游行,又和警察发生冲突,“很惨,我们全家晚上都不敢睡觉”。

5月16日,解放军真进城时,她反而没有听到枪声,街上到处有人在喊“天亮了,出头了,以后大家都有饭吃了!”

李克琴说,几天后,政府工作组召集大家开会,带病的爷爷听了政府取消苛捐杂税的政策后非常高兴。

解放后,李克琴被推荐到建筑公司工作,靠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全家,如今她全家生活都非常幸福。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周伊 陈铃 莫昭琼)

士兵衣着简朴,脸上都挂着和善的笑容

亲历者:周文友(解放时19岁)

当年所在:黄孝河

89岁的周文友家住江汉区新华街单洞社区。他1946年从汉阳来到汉口,在一家藤椅店当学徒。“武汉解放前夕,街面上的店铺都关了,我们也不例外。”周文友说,武汉要解放的消息还是店铺老板带回来的。“当时工商联组织学生们从黄孝河把解放军接到汉口,我们还前去凑过热闹。”提起当年场景,解放军给周文友的印象是八个字:勤俭节约,亲切有礼。“他们穿着麻布粗衣,脚踩草鞋,五个一排,踏着整齐步伐从我们面前走过。”虽然衣着简朴,但解放军士兵脸上都挂着和善的笑容。

武汉解放后,工商联还组织商界代表们学习共产党政策。“老板回来后告诉我们,共产党讲规矩,不搞‘烧杀抢掠’那一套,让我们不要怕,该开业开业。”后来,周文友帮工的藤椅店照常开门。(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不打搅居民生活,战士在马路边上露营

亲历者:胡佐能(解放时14岁)

当年所在:胜利街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居民胡佐能回忆武汉解放的那一天仍记忆犹新。“那时我才14岁,在武昌中学上初二。”今年85岁的胡佐能说,父亲当年在一家银行当会计,他家就住在汉口胜利街附近。

武汉解放当天,大批解放军入城。“从胜利街到江汉关,沿线都驻扎着解放军战士,他们严守纪律,不随便进老百姓的家门,不打搅干扰居民的生产生活,到了晚上,战士们就地露营,睡在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胡佐能说,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从那时起,一颗种子埋在他心底。“我也要当解放军。”胡佐能说,受此影响,一年后,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50年12月,15岁的胡佐能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通讯军事干部学校,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史雅琴)

看到战士各个和和气气,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

亲历者:陈筱兰(解放时11岁)

当年所在:汉正街

退休教师陈筱兰今年81岁,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她,自幼在汉正街长大,是土生土长的江汉人。提起70年前的5月16日,陈奶奶仍记忆犹新。

那天她去同学家玩,回家路上远远听到街道两旁鞭炮轰鸣,大人们围在路边高喊着“来了!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来了,一回头,只见一排部队正沿汉正街走来。那时才意识到,哦,是解放军来了。”陈奶奶说,当时她才11岁,只是跟着大人看热闹,还不知道解放军进城意味着什么。“只记得士兵们虽然穿着破旧的军装,但步伐很整齐,市民们都夹道欢迎。”陈奶奶回忆,国民党撤退时,为防止解放军过江,把江边的趸船都炸毁了。全城气氛紧张,人心惶惶,担心解放军进城会不会也是这样。“后来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各个和和气气,规规矩矩,这才安下心来。”(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操场上坐满了解放军,他们秩序很好

亲历者:方英杰(解放时12岁)

当年所在:黄陵完全小学

家住青山区八大家花园社区的方英杰今年82岁,70年前,他还是黄陵完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武汉解放前一周,街上的国民党部队越来越少,只有白天偶尔看得见一些,晚上就看不到了。但晚上有一些便衣部队,后来听说是共产党的先遣队。越靠近解放,国民党的人就越少。最后那几天,街上就只有穿着黑色警服的警察在维持秩序了。”

“黄陵完全小学以前属于汉阳县,现在是武汉开发区。那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升旗、降旗,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但解放那天就不一样了,中午放学时,操场的旗杆上空了,旗子不知去向。操场上坐满了解放军,他们秩序很好,不打扰老百姓,我们连部队什么时候进入我们学校操场的都不知道。”(长江日报见习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潘露)

进城卖鱼遇到解放军,他们要帮我

亲历者:卢启发(解放时22岁)

当年所在:武昌南湖

家住洪山区洪山街幸福社区的卢启发今年已92岁,他回忆,武汉解放时我22岁,是武昌南湖的一个渔民。由于信息闭塞,我是次日才确定武汉“天亮了”!1949年5月17日早上8时,我和往常一样挑着扁担进城卖鱼。一出门就发现道路两边都是解放军,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睡在路上,脸上满是黑灰,看上去非常疲惫。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害怕,以为是国民党的部队,又要抢我的鱼。但当我挑担从他们面前经过时,许多人望着我笑,不仅没有拿我的东西,还友好地问我是否需要帮忙。我非常诧异地问:“你们不要我们的东西吗?”一位30出头的年轻军官说:“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我听到后心里非常温暖感动,之前国民党总是压迫我们,还跟我们说共产党都是土匪,今天亲眼见到了解放军,感觉特别亲切。1954年,我光荣地加入共产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陶可祎 通讯员杜微波 杨艳)

解放军来了,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亲历者:姚宗夏(解放时13岁)

当年所在:江汉路四明银行

84岁的姚宗夏现居住在武昌区友谊国际沙湖苑。1948年,母亲和他从现在的蔡甸搬到汉口三民路铜人像,因为父亲去世后家庭困难,母亲在一户人家做保姆,姚宗夏则去一家织布厂做学徒。

“当时谣传解放军很坏、欺压老百姓。” 姚宗夏回忆说,武汉解放前夕,不少街道上的商铺店铺大门紧闭,有钱的资本家带着家人逃往乡下。5月16日那天,织布厂无人管理,中午时分,13岁的姚宗夏和小伙伴一起去当时武汉较高的建筑物——江汉路四明银行“看热闹”。

四明银行屋顶垂挂着欢迎解放军横幅,拥挤的人群走上大街欢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高举着红色横幅,“解放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气势恢宏,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姚宗夏说,那天他玩到了晚上八九点,走回家时发现解放军整齐地躺在中山路房屋门口的地上休息,默不作声,没有打扰周边居住的居民。“我当时就觉得他们是好人,也不害怕他们了。” (长江日报记者叶子兰 通讯员彭琼)

喜迎军》》》

人们排着队伍迎接解放军进城

亲历者:韩静性(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友谊路(民意二路)

“从友谊路一直到六渡桥,人们排着队伍,迎接进城的解放军队伍。”现居住在江岸区后湖街道美庐社区的居民韩静性已经86岁。韩静性回忆道,1949年,他年仅16岁,和家人当时住在友谊路(当时称民意二路)。当天他刚出家门,沿街马路上就排起了很长的队伍,都是来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群众。

“欢迎解放军进城!”“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解放军沿着铁路线进城,人们看见浩浩荡荡的队伍兴奋地高声欢呼。“解放军都很安静,他们有的站在行驶的军车里,有的列队前行,各自手里拿着步枪、机关枪、炮弹……一声不响地从人们面前走过。”韩静性说。

韩静性还记得,当时正值5月,天气有些热,不少老百姓提前在家里烧了几壶凉开水,端到街上给解放军送水。

没过几个星期,韩静性申请成为了学校的一名少先队员并担任队长。“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首歌,一直伴随着他的学生时代,成为他最美好的回忆。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通讯员陈晓)

我们在街上扭着秧歌欢迎解放军

亲历者:田腊梅(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硚口大夹街

86岁的田腊梅从小住在硚口大夹街,父亲是个油漆工,专门给家具刷油漆,母亲是农村妇女,在家带4个孩子,田腊梅最小。

1949年,时年16岁的田腊梅经人介绍,到附近一家针织厂做学徒,“没有工钱,就是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田腊梅记得,1949年5月15日,班长偷偷告诉大家,解放军第二天就会进城。激动的田腊梅和工友们都很着急,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注意听街上的动静,“哪里有鞭炮响,有扭秧歌的声音,就肯定是”。

5月16日,当听到鞭炮声后,20多名工人全部欢呼着冲到街上,看到街道两边的路面和屋子里都是人,大家喜气洋洋,在街上不知疲倦地扭着秧歌,早已准备好的田腊梅等人也加入了欢庆大军,“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劲,大家都在欢呼‘翻身了’”。

新中国成立后,田腊梅进了工厂,入了党,1978年被评为武汉市劳模,上世纪80年代退休。她一直教育自己的5个子女“不能忘本”,一家人中有10名党员。今昔对比,让老人感慨不已,她说幸福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周伊 陈铃 莫昭琼)

沿路挤满迎接的群众,口号声不绝于耳

亲历者:张运起(解放时13岁)

当年所在:三阳路

武昌区静安社区居民张运起老人今年已83岁,是一名退休的铁路工程师。1949年武汉解放时,张运起一家五口人住在江岸区头道街附近。那时,他还是江岸福轮小学的一个学生。

“我的父亲是当时的平汉铁路局江岸机务段车辆维修工人。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准备撤退之时,想把技术工人悉数带走。”13岁的张运起随着大人被国民党军队装进篷车,一个车上挤了十几个人。不料,解放军进城的速度非常快,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仓皇之中,国民党军队丢下了10多节装有铁路工人的篷车,自己逃走。

“中国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5月16日,解放军由北向南解放武汉,“我看到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三阳路上,街道两侧都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口号声不绝于耳”。大家欢天喜地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场面十分震撼。张运起说,他当时还是小孩,只顾着看热闹。(长江日报记者黄哲 通讯员向容芳)

看着解放军进城,感觉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了

亲历者:谈泰升(解放时31岁)

当年所在:沙洋中学(武昌义庄前街)

1919年,谈泰升出生于洪湖新堤,今年已101岁。1940年至1944年,谈泰升在西南联大法学系就读,毕业后曾在昆明干训团做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谈泰升投身教育事业。

武汉解放时,他当时正在沙洋中学教书。据了解,1947年底,沙洋中学因战事迁至汉阳鹦鹉洲,次年元月又迁至武昌义庄前街。谈泰升回忆,武汉解放前夕,学校已经停课,多数师生都回家了,他和一小部分师生在学校做护校保产工作。“当天,解放军从汉阳门进入武昌城,师生们和市民一起夹道欢迎解放军。”谈泰升表示,当时,他们手持三角形的小旗帜,民众热情很高,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看着解放军进城,谈泰升感觉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当时民心思定,我也终于不用再到处漂泊,生活也更有着落了。”武汉解放后,谈泰升先后到嘉鱼中学、武昌县一中、武昌县师范学校任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欧阳崧 通讯员谢巍)

庆解放》》》

大家都在喊“解放了、解放了!”

亲历者:周世祥(解放时15岁)

当年所在:六渡桥

1934年出生的周世祥今年已经85岁了。1948年,14岁的周世祥从鄂州来到武汉六渡桥附近给人当学徒做裁缝,到处“蹭饭”,在亲戚家蹭,在邻居家蹭,在师傅家蹭,能蹭到就有饭吃,蹭不到就饿肚子。

没想到第二年,武汉迎来了大解放,老人至今记得1949年5月16日这一天。“当时到处都在宣传社会主义好,解放的时候,国民党就跑了,趸船就炸了,大家都在喊‘解放了、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

老人说,解放后成立了工会,给很多人都安排了工作,他被安排到武汉印花厂,一直工作到1985年正式退休。“我们现在的生活跟解放之前比那是一个天一个地,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没有后顾之忧。”(长江日报记者胡萍 通讯员刘丽珍 周晓勤 李洁)

我加入了工人游行庆祝5个多小时才回家

亲历者:任金春(解放时18岁)

当年所在:一元路

那一年我18岁,住在汉口新华路,是胜利街农贸打包厂的一名棉花工人。5月16日早上7时左右,我推开家门发现,屋外的马路两边已经坐满了解放军。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从新华路口一直排到姑嫂树,军人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材魁梧,穿着布衣草鞋,手里抱着长枪静坐着,整个队伍井然有序,没有丝毫喧哗吵闹。我从家里拿了壶水递给一位解放军,他晃了晃腰间的水壶,摆了摆手,纪律性很强。

印象最深的是武汉解放后游行的场景。下午4时,我加入了2万多人的工人游行队伍,从一元路出发,经过六渡桥、友谊路,到达中山公园门口的检阅台。武汉首位市长吴德峰慷慨激昂地说:“今天,武汉解放了!”人群爆发出欢呼声,大家热情高涨,拉着横幅举着旗子,手捧毛泽东、朱德等人的画像,高唱着:“5·16,咱们工人出了头!”我们沿着循礼门游行到江汉路、友谊街,一直到晚上9时多才回家。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陶可祎)

解放的消息传来,工友们都放下工作跳起舞来

亲历者:李桂(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太平洋一带

硚口区长丰街丰美社区居民李桂今年已86岁。70年前,16岁的李桂已经开始在纱厂里做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桂说,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在太平洋一带做工,自己劳作一个月也只能买一块肥皂。“当时吃都吃不饱,每天跟在别人后面捡别人不吃的菜叶,拿到河里洗一洗再吃。”李桂回忆说,有时飞机轰炸过来,饭碗都来不及拿就赶紧躲起来,等飞机轰炸过去后再回来接着吃。

5月16日武汉解放的消息传来,李桂所在的工厂为了庆祝,女工们都放下工作在车间里跳起舞来,工厂的喇叭里也在放着欢迎解放军的广播。武汉解放以后,李桂还参加了工厂为争取工人利益而发起的革命运动,现在李桂一家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桂说,能够成为党员是自己最自豪的一件事。(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见习记者王静文)

庆祝武汉解放,江汉路从来没这么热闹

亲历者:刘金城(解放时18岁)

当年所在:江汉路

提及武汉解放的那一天,武昌区青鱼嘴沙湖小区居民刘金城说出4个字:终身难忘。1931年,刘金城出生,他的父母在汉正街做小生意。17岁时,刘金城跟着江汉路益和服装店的裁缝师傅学手艺。

“5月16日那天,店里像往常一样做着生意,突然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刘金城急忙跑出店铺,只见江汉路路边的两层高楼房上,依次有人拿竹竿撑着鞭炮放,像江汉路百货公司、江汉绸布公司等商家放起了冲天炮,解放军开始从解放大道涌入江汉路。

刘金城说,从中午到下午3时,江汉路路上满是行走的解放军队伍,绵延不绝。随后,人们组织龙灯、划龙船、踩高跷游行表演,到晚上,武汉的一些剧团和民间艺人化着浓妆上街表演。“从来没见到江汉路这么热闹,有的商家特别慷慨,拿着直径快一米的竹筐,盛满了布匹、香烟等物品送给表演者,庆祝武汉胜利解放。” (长江日报记者叶子兰 通讯员袁宇杰)

穷苦农民敲响铜盆庆祝武汉解放

亲历者:舒服民(解放时20岁)

当年所在:金口区(江夏区金口街)

舒服民是原武昌县(江夏区)政协主席,1990年退休,今年90岁。武汉解放前夕,舒服民住在当时的金口区42保23甲,是一名佃农,1945年至1947年,他给地主家放了3年牛。“白天都是给别人打工,早晚才有时间在自家田里干活。”舒服民说,即使没日没夜地劳作,也吃不饱穿不暖。“地主收田租,我们要拿出最好的谷子上交,还经常被无故撵走,重新找地方谋生。”

听闻武汉解放,舒服民和乡亲们拍手叫好,纷纷表示以后有地种、有饭吃了,再也不用看地主脸色,也不用交苛捐杂税。“当时,穷苦的乡亲们敲锣打鼓庆祝解放,没有锣鼓的,甚至拿出了家里的铜盆敲,那响声至今都记得清楚。”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欧阳崧 通讯员谢巍)

解放军进驻村湾走时,乡亲不舍落泪

亲历者:张松青(解放时15岁)

当年所在:黄陂张重一塆

现年85岁的张松青是湖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的一名退休干部、老党员,武汉解放的当天,他正在老家——黄陂张重一塆务农。“我听到从汉口回村的乡亲带回一个好消息,说是武汉没打起来,和平解放了。”张爷爷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张爷爷说,武汉解放不久,有一个连的解放军部队进驻村里,他们帮助乡亲们挑水、干农活,一点架子都没有,把老乡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一个多月后,部队准备撤离了,乡亲们都很舍不得,握着士兵们的手,流着眼泪欢送他们。”张松青说,那个场景一直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湖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的一名公务员,为省农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共产党让家庭妇女也得到解放

亲历者:胡慧琴(解放时20岁)

当年所在:硚口旺兴巷

胡慧琴今年90岁,现住青山区青和居社区。1949年,20岁的胡慧琴已经结婚,并且一直在家里带孩子。

“我家当时住在硚口旺兴巷3号,虽然听说部队开进了硚口,但我并没有见到。我在家带孩子,把门窗关得死死的,当时是真的害怕。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大家对共产党都不了解。”

解放没多久,市妇联就上门找到了胡慧琴,“他们直接上我家,给我介绍共产党,给我宣传共产党的新政策。希望我们能多参与社区工作,让我们家庭妇女也得到解放。那之后我上了很多的培训班,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我在社区一直工作到1953年,之后在一个幼儿园工作,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长江日报见习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张美丽)

【编辑:刘思】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图为解放军进城场景。长江日报资料图片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5日讯 武汉解放的模式,在全国独一无二。“武汉的解放,既没有经过战争,也没有谈判。”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率领的解放军118师到达黄陂滠口时,已做好强攻汉口的准备,而另一路解放军40军153师,在团风至武穴一线,也准备包抄武昌。

1949年5月15日凌晨,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率部5个师,约2万人,在武昌以南的贺胜桥、金口一带宣布起义,给国民党的守卫武汉计划以致命一击。眼见败局已定,当天下午,时任国民党华中军改长官的白崇禧弃城而逃。

解放军随即向武汉市区急进,于5月16日开进汉口。17日,我军进入武昌、汉阳。当时武汉有120万人口,是华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这样一座重要城市回到人民手中,无疑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回忆武汉解放那一天,武汉三镇的一些见证过的耄耋老人,至今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黎明前》》》

武汉解放前,国民党轰炸了一晚上

亲历者:柯昌贤(解放时19岁)

当年所在:汉正街

硚口区荣华街武胜社区居民柯昌贤今年已90岁。1949年5月15日,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撤退前的轰炸声深深印在了柯昌贤的脑海里。当年柯昌贤19岁,正在汉正街一家文具商店做学徒。5月16日,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还在蛊惑民众,宣扬对共产党不利的政策。柯昌贤回忆,当时周边城镇解放的消息已经传来,所以对国民党部队的宣讲,柯昌贤与同是学徒的伙伴并未动摇内心的信念。

“当时解放军一进来,我就跟另一个学徒站在店门口大喊‘欢迎人民解放军!’”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柯昌贤忍不住笑了。武汉解放后的第二年,柯昌贤的学徒期满,便回家与现在的妻子成了婚,随后又参加了工会并进入夜校继续学习。(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见习记者王静文)

枪战就发生在一里地以外的车站

亲历者:鲁云亭(解放时15岁)

当年所在:硚口路玉带门车站

硚口区宝丰街站邻社区居民鲁云亭今年已85岁。1949年,他刚满15岁,与父母一起住在当时的站邻园社区(现为站邻社区)。70年前5月16日当天,解放军和国民党在现硚口路附近的玉带门车站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当时鲁云亭正与父母在离枪战地点一里多地的菜园里种菜。

“当时特别害怕,但是无力逃跑,一动也不敢动。”鲁云亭回忆说。枪战持续了约30分钟后,便传来了国民党被赶走的好消息。鲁云亭说,听到武汉解放时,自己既为获得自由而高兴,又担心会继续发生枪战。

鲁云亭回忆,当时为了避免恶霸和国民党“吃光队”的迫害,许多姑娘15岁就嫁人了。在解放前夕,许多地下工作者都伪装成杀猪的、卖菜的,来收集当地恶霸的资料,武汉解放以后一口气都将恶霸们抓走了。

鲁云亭称,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经历了五个阶段,吃不饱、吃饱、吃好、吃巧、吃健康。“现在我们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但绝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有责任告诉年青一代当年发生的事,勿忘国耻。”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见习记者王静文)

天亮了》》》

解放军进城,到处有人在喊“天亮了”

亲历者:李克琴(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硚口卡房巷

86岁的李克琴小时候全家住在硚口卡房巷。爷爷和父亲做一点卖肉的小生意,因为苛捐杂税多,家里负债累累,生活困难。

1949年5月,李克琴干活之余经常听人闲谈时说起解放军要进城的消息,讲的人都非常激动,但5月16日前夕,她却看到和听说了不少流血事件。李家附近有一间军用被服厂,13日左右半夜突然起火,激烈的枪声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一大群工人抬着死难工友的尸体上街游行,又和警察发生冲突,“很惨,我们全家晚上都不敢睡觉”。

5月16日,解放军真进城时,她反而没有听到枪声,街上到处有人在喊“天亮了,出头了,以后大家都有饭吃了!”

李克琴说,几天后,政府工作组召集大家开会,带病的爷爷听了政府取消苛捐杂税的政策后非常高兴。

解放后,李克琴被推荐到建筑公司工作,靠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全家,如今她全家生活都非常幸福。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周伊 陈铃 莫昭琼)

士兵衣着简朴,脸上都挂着和善的笑容

亲历者:周文友(解放时19岁)

当年所在:黄孝河

89岁的周文友家住江汉区新华街单洞社区。他1946年从汉阳来到汉口,在一家藤椅店当学徒。“武汉解放前夕,街面上的店铺都关了,我们也不例外。”周文友说,武汉要解放的消息还是店铺老板带回来的。“当时工商联组织学生们从黄孝河把解放军接到汉口,我们还前去凑过热闹。”提起当年场景,解放军给周文友的印象是八个字:勤俭节约,亲切有礼。“他们穿着麻布粗衣,脚踩草鞋,五个一排,踏着整齐步伐从我们面前走过。”虽然衣着简朴,但解放军士兵脸上都挂着和善的笑容。

武汉解放后,工商联还组织商界代表们学习共产党政策。“老板回来后告诉我们,共产党讲规矩,不搞‘烧杀抢掠’那一套,让我们不要怕,该开业开业。”后来,周文友帮工的藤椅店照常开门。(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不打搅居民生活,战士在马路边上露营

亲历者:胡佐能(解放时14岁)

当年所在:胜利街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居民胡佐能回忆武汉解放的那一天仍记忆犹新。“那时我才14岁,在武昌中学上初二。”今年85岁的胡佐能说,父亲当年在一家银行当会计,他家就住在汉口胜利街附近。

武汉解放当天,大批解放军入城。“从胜利街到江汉关,沿线都驻扎着解放军战士,他们严守纪律,不随便进老百姓的家门,不打搅干扰居民的生产生活,到了晚上,战士们就地露营,睡在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胡佐能说,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从那时起,一颗种子埋在他心底。“我也要当解放军。”胡佐能说,受此影响,一年后,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50年12月,15岁的胡佐能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通讯军事干部学校,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史雅琴)

看到战士各个和和气气,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

亲历者:陈筱兰(解放时11岁)

当年所在:汉正街

退休教师陈筱兰今年81岁,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她,自幼在汉正街长大,是土生土长的江汉人。提起70年前的5月16日,陈奶奶仍记忆犹新。

那天她去同学家玩,回家路上远远听到街道两旁鞭炮轰鸣,大人们围在路边高喊着“来了!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来了,一回头,只见一排部队正沿汉正街走来。那时才意识到,哦,是解放军来了。”陈奶奶说,当时她才11岁,只是跟着大人看热闹,还不知道解放军进城意味着什么。“只记得士兵们虽然穿着破旧的军装,但步伐很整齐,市民们都夹道欢迎。”陈奶奶回忆,国民党撤退时,为防止解放军过江,把江边的趸船都炸毁了。全城气氛紧张,人心惶惶,担心解放军进城会不会也是这样。“后来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各个和和气气,规规矩矩,这才安下心来。”(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操场上坐满了解放军,他们秩序很好

亲历者:方英杰(解放时12岁)

当年所在:黄陵完全小学

家住青山区八大家花园社区的方英杰今年82岁,70年前,他还是黄陵完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武汉解放前一周,街上的国民党部队越来越少,只有白天偶尔看得见一些,晚上就看不到了。但晚上有一些便衣部队,后来听说是共产党的先遣队。越靠近解放,国民党的人就越少。最后那几天,街上就只有穿着黑色警服的警察在维持秩序了。”

“黄陵完全小学以前属于汉阳县,现在是武汉开发区。那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升旗、降旗,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但解放那天就不一样了,中午放学时,操场的旗杆上空了,旗子不知去向。操场上坐满了解放军,他们秩序很好,不打扰老百姓,我们连部队什么时候进入我们学校操场的都不知道。”(长江日报见习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潘露)

进城卖鱼遇到解放军,他们要帮我

亲历者:卢启发(解放时22岁)

当年所在:武昌南湖

家住洪山区洪山街幸福社区的卢启发今年已92岁,他回忆,武汉解放时我22岁,是武昌南湖的一个渔民。由于信息闭塞,我是次日才确定武汉“天亮了”!1949年5月17日早上8时,我和往常一样挑着扁担进城卖鱼。一出门就发现道路两边都是解放军,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睡在路上,脸上满是黑灰,看上去非常疲惫。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害怕,以为是国民党的部队,又要抢我的鱼。但当我挑担从他们面前经过时,许多人望着我笑,不仅没有拿我的东西,还友好地问我是否需要帮忙。我非常诧异地问:“你们不要我们的东西吗?”一位30出头的年轻军官说:“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我听到后心里非常温暖感动,之前国民党总是压迫我们,还跟我们说共产党都是土匪,今天亲眼见到了解放军,感觉特别亲切。1954年,我光荣地加入共产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陶可祎 通讯员杜微波 杨艳)

解放军来了,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亲历者:姚宗夏(解放时13岁)

当年所在:江汉路四明银行

84岁的姚宗夏现居住在武昌区友谊国际沙湖苑。1948年,母亲和他从现在的蔡甸搬到汉口三民路铜人像,因为父亲去世后家庭困难,母亲在一户人家做保姆,姚宗夏则去一家织布厂做学徒。

“当时谣传解放军很坏、欺压老百姓。” 姚宗夏回忆说,武汉解放前夕,不少街道上的商铺店铺大门紧闭,有钱的资本家带着家人逃往乡下。5月16日那天,织布厂无人管理,中午时分,13岁的姚宗夏和小伙伴一起去当时武汉较高的建筑物——江汉路四明银行“看热闹”。

四明银行屋顶垂挂着欢迎解放军横幅,拥挤的人群走上大街欢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高举着红色横幅,“解放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气势恢宏,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姚宗夏说,那天他玩到了晚上八九点,走回家时发现解放军整齐地躺在中山路房屋门口的地上休息,默不作声,没有打扰周边居住的居民。“我当时就觉得他们是好人,也不害怕他们了。” (长江日报记者叶子兰 通讯员彭琼)

喜迎军》》》

人们排着队伍迎接解放军进城

亲历者:韩静性(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友谊路(民意二路)

“从友谊路一直到六渡桥,人们排着队伍,迎接进城的解放军队伍。”现居住在江岸区后湖街道美庐社区的居民韩静性已经86岁。韩静性回忆道,1949年,他年仅16岁,和家人当时住在友谊路(当时称民意二路)。当天他刚出家门,沿街马路上就排起了很长的队伍,都是来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群众。

“欢迎解放军进城!”“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解放军沿着铁路线进城,人们看见浩浩荡荡的队伍兴奋地高声欢呼。“解放军都很安静,他们有的站在行驶的军车里,有的列队前行,各自手里拿着步枪、机关枪、炮弹……一声不响地从人们面前走过。”韩静性说。

韩静性还记得,当时正值5月,天气有些热,不少老百姓提前在家里烧了几壶凉开水,端到街上给解放军送水。

没过几个星期,韩静性申请成为了学校的一名少先队员并担任队长。“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首歌,一直伴随着他的学生时代,成为他最美好的回忆。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通讯员陈晓)

我们在街上扭着秧歌欢迎解放军

亲历者:田腊梅(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硚口大夹街

86岁的田腊梅从小住在硚口大夹街,父亲是个油漆工,专门给家具刷油漆,母亲是农村妇女,在家带4个孩子,田腊梅最小。

1949年,时年16岁的田腊梅经人介绍,到附近一家针织厂做学徒,“没有工钱,就是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田腊梅记得,1949年5月15日,班长偷偷告诉大家,解放军第二天就会进城。激动的田腊梅和工友们都很着急,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注意听街上的动静,“哪里有鞭炮响,有扭秧歌的声音,就肯定是”。

5月16日,当听到鞭炮声后,20多名工人全部欢呼着冲到街上,看到街道两边的路面和屋子里都是人,大家喜气洋洋,在街上不知疲倦地扭着秧歌,早已准备好的田腊梅等人也加入了欢庆大军,“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劲,大家都在欢呼‘翻身了’”。

新中国成立后,田腊梅进了工厂,入了党,1978年被评为武汉市劳模,上世纪80年代退休。她一直教育自己的5个子女“不能忘本”,一家人中有10名党员。今昔对比,让老人感慨不已,她说幸福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周伊 陈铃 莫昭琼)

沿路挤满迎接的群众,口号声不绝于耳

亲历者:张运起(解放时13岁)

当年所在:三阳路

武昌区静安社区居民张运起老人今年已83岁,是一名退休的铁路工程师。1949年武汉解放时,张运起一家五口人住在江岸区头道街附近。那时,他还是江岸福轮小学的一个学生。

“我的父亲是当时的平汉铁路局江岸机务段车辆维修工人。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准备撤退之时,想把技术工人悉数带走。”13岁的张运起随着大人被国民党军队装进篷车,一个车上挤了十几个人。不料,解放军进城的速度非常快,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仓皇之中,国民党军队丢下了10多节装有铁路工人的篷车,自己逃走。

“中国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5月16日,解放军由北向南解放武汉,“我看到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三阳路上,街道两侧都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口号声不绝于耳”。大家欢天喜地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场面十分震撼。张运起说,他当时还是小孩,只顾着看热闹。(长江日报记者黄哲 通讯员向容芳)

看着解放军进城,感觉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了

亲历者:谈泰升(解放时31岁)

当年所在:沙洋中学(武昌义庄前街)

1919年,谈泰升出生于洪湖新堤,今年已101岁。1940年至1944年,谈泰升在西南联大法学系就读,毕业后曾在昆明干训团做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谈泰升投身教育事业。

武汉解放时,他当时正在沙洋中学教书。据了解,1947年底,沙洋中学因战事迁至汉阳鹦鹉洲,次年元月又迁至武昌义庄前街。谈泰升回忆,武汉解放前夕,学校已经停课,多数师生都回家了,他和一小部分师生在学校做护校保产工作。“当天,解放军从汉阳门进入武昌城,师生们和市民一起夹道欢迎解放军。”谈泰升表示,当时,他们手持三角形的小旗帜,民众热情很高,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看着解放军进城,谈泰升感觉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当时民心思定,我也终于不用再到处漂泊,生活也更有着落了。”武汉解放后,谈泰升先后到嘉鱼中学、武昌县一中、武昌县师范学校任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欧阳崧 通讯员谢巍)

庆解放》》》

大家都在喊“解放了、解放了!”

亲历者:周世祥(解放时15岁)

当年所在:六渡桥

1934年出生的周世祥今年已经85岁了。1948年,14岁的周世祥从鄂州来到武汉六渡桥附近给人当学徒做裁缝,到处“蹭饭”,在亲戚家蹭,在邻居家蹭,在师傅家蹭,能蹭到就有饭吃,蹭不到就饿肚子。

没想到第二年,武汉迎来了大解放,老人至今记得1949年5月16日这一天。“当时到处都在宣传社会主义好,解放的时候,国民党就跑了,趸船就炸了,大家都在喊‘解放了、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

老人说,解放后成立了工会,给很多人都安排了工作,他被安排到武汉印花厂,一直工作到1985年正式退休。“我们现在的生活跟解放之前比那是一个天一个地,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没有后顾之忧。”(长江日报记者胡萍 通讯员刘丽珍 周晓勤 李洁)

我加入了工人游行庆祝5个多小时才回家

亲历者:任金春(解放时18岁)

当年所在:一元路

那一年我18岁,住在汉口新华路,是胜利街农贸打包厂的一名棉花工人。5月16日早上7时左右,我推开家门发现,屋外的马路两边已经坐满了解放军。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从新华路口一直排到姑嫂树,军人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材魁梧,穿着布衣草鞋,手里抱着长枪静坐着,整个队伍井然有序,没有丝毫喧哗吵闹。我从家里拿了壶水递给一位解放军,他晃了晃腰间的水壶,摆了摆手,纪律性很强。

印象最深的是武汉解放后游行的场景。下午4时,我加入了2万多人的工人游行队伍,从一元路出发,经过六渡桥、友谊路,到达中山公园门口的检阅台。武汉首位市长吴德峰慷慨激昂地说:“今天,武汉解放了!”人群爆发出欢呼声,大家热情高涨,拉着横幅举着旗子,手捧毛泽东、朱德等人的画像,高唱着:“5·16,咱们工人出了头!”我们沿着循礼门游行到江汉路、友谊街,一直到晚上9时多才回家。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陶可祎)

解放的消息传来,工友们都放下工作跳起舞来

亲历者:李桂(解放时16岁)

当年所在:太平洋一带

硚口区长丰街丰美社区居民李桂今年已86岁。70年前,16岁的李桂已经开始在纱厂里做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桂说,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在太平洋一带做工,自己劳作一个月也只能买一块肥皂。“当时吃都吃不饱,每天跟在别人后面捡别人不吃的菜叶,拿到河里洗一洗再吃。”李桂回忆说,有时飞机轰炸过来,饭碗都来不及拿就赶紧躲起来,等飞机轰炸过去后再回来接着吃。

5月16日武汉解放的消息传来,李桂所在的工厂为了庆祝,女工们都放下工作在车间里跳起舞来,工厂的喇叭里也在放着欢迎解放军的广播。武汉解放以后,李桂还参加了工厂为争取工人利益而发起的革命运动,现在李桂一家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桂说,能够成为党员是自己最自豪的一件事。(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见习记者王静文)

庆祝武汉解放,江汉路从来没这么热闹

亲历者:刘金城(解放时18岁)

当年所在:江汉路

提及武汉解放的那一天,武昌区青鱼嘴沙湖小区居民刘金城说出4个字:终身难忘。1931年,刘金城出生,他的父母在汉正街做小生意。17岁时,刘金城跟着江汉路益和服装店的裁缝师傅学手艺。

“5月16日那天,店里像往常一样做着生意,突然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刘金城急忙跑出店铺,只见江汉路路边的两层高楼房上,依次有人拿竹竿撑着鞭炮放,像江汉路百货公司、江汉绸布公司等商家放起了冲天炮,解放军开始从解放大道涌入江汉路。

刘金城说,从中午到下午3时,江汉路路上满是行走的解放军队伍,绵延不绝。随后,人们组织龙灯、划龙船、踩高跷游行表演,到晚上,武汉的一些剧团和民间艺人化着浓妆上街表演。“从来没见到江汉路这么热闹,有的商家特别慷慨,拿着直径快一米的竹筐,盛满了布匹、香烟等物品送给表演者,庆祝武汉胜利解放。” (长江日报记者叶子兰 通讯员袁宇杰)

穷苦农民敲响铜盆庆祝武汉解放

亲历者:舒服民(解放时20岁)

当年所在:金口区(江夏区金口街)

舒服民是原武昌县(江夏区)政协主席,1990年退休,今年90岁。武汉解放前夕,舒服民住在当时的金口区42保23甲,是一名佃农,1945年至1947年,他给地主家放了3年牛。“白天都是给别人打工,早晚才有时间在自家田里干活。”舒服民说,即使没日没夜地劳作,也吃不饱穿不暖。“地主收田租,我们要拿出最好的谷子上交,还经常被无故撵走,重新找地方谋生。”

听闻武汉解放,舒服民和乡亲们拍手叫好,纷纷表示以后有地种、有饭吃了,再也不用看地主脸色,也不用交苛捐杂税。“当时,穷苦的乡亲们敲锣打鼓庆祝解放,没有锣鼓的,甚至拿出了家里的铜盆敲,那响声至今都记得清楚。”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欧阳崧 通讯员谢巍)

解放军进驻村湾走时,乡亲不舍落泪

亲历者:张松青(解放时15岁)

当年所在:黄陂张重一塆

现年85岁的张松青是湖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的一名退休干部、老党员,武汉解放的当天,他正在老家——黄陂张重一塆务农。“我听到从汉口回村的乡亲带回一个好消息,说是武汉没打起来,和平解放了。”张爷爷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张爷爷说,武汉解放不久,有一个连的解放军部队进驻村里,他们帮助乡亲们挑水、干农活,一点架子都没有,把老乡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一个多月后,部队准备撤离了,乡亲们都很舍不得,握着士兵们的手,流着眼泪欢送他们。”张松青说,那个场景一直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湖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的一名公务员,为省农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共产党让家庭妇女也得到解放

亲历者:胡慧琴(解放时20岁)

当年所在:硚口旺兴巷

胡慧琴今年90岁,现住青山区青和居社区。1949年,20岁的胡慧琴已经结婚,并且一直在家里带孩子。

“我家当时住在硚口旺兴巷3号,虽然听说部队开进了硚口,但我并没有见到。我在家带孩子,把门窗关得死死的,当时是真的害怕。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大家对共产党都不了解。”

解放没多久,市妇联就上门找到了胡慧琴,“他们直接上我家,给我介绍共产党,给我宣传共产党的新政策。希望我们能多参与社区工作,让我们家庭妇女也得到解放。那之后我上了很多的培训班,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我在社区一直工作到1953年,之后在一个幼儿园工作,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长江日报见习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张美丽)

【编辑:刘思】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