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萌
有些故事,一旦和“科学”扯上关系,戏剧性、情怀常会被一扫而空。
比如世人想起诸葛亮,往往想起他的知识渊博、足智多谋、临危不惧,《三国演义》描述他后期时写道“扶病理事,吐血不止”,即使“卧倒在床”,依然不忘料理军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一个医生眼里,这寥寥几语的描述,却都成为了他胃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证据。
同样的历史故事,不同人在读时侧重不同角度,而在医生眼里,人就是人,再怎么英勇无畏,面对剧烈的病痛也会蜷缩颤抖,甚至意志消颓。
几年前,一个怀有文学梦的医生宁方刚开始策划一本书,将人文历史故事与医学解释联系起来,取名为《八卦医学史》,不写人类战胜疾病的伟大历程,专注于那些被疾病影响的人和事。坦白说,本职是医生的作者文笔简洁但并不出彩,不过,当一个个熟悉的人名划过纸上时,人们会突然进入医生视角,体会到病痛如何“折磨”着那些精神强大的伟人。
医生喜欢用0-10来评判人们的疼痛等级,小于3的人通常还能正常睡觉,大于7的人放到现代,不靠止疼药可撑不了几秒。如此说来,杜甫是在喝酒吃肉后死亡,据推测,多半不是急性胰腺炎就是急性胃扩张,他死前必然经历过剧烈的腹痛;吴王阖闾战死沙场,原因是被砍伤了脚趾,剧烈疼痛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马王堆里发现的完好女尸,不仅皮毛尚在,连胆结石也取出了不少,要知道,很多有亲身经历的女性觉得,胆结石发病可比分娩痛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者读书时,可以跟随医生的描述,沉浸于那些痛苦的体验。
而随着一些重要人物的去世或临场“掉链子”,无形的疾病甚至冥冥之中操控了历史局势:天花杀死了同治皇帝,吴佩孚死于牙疼,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流感暴发而终结,苏格兰闹了多年的独立因为一场疟疾化为泡影……
最“悲惨”的可能是拿破仑,一生戎马征程,横扫欧洲大陆,但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士兵的衣服已经因为长期没有换洗,虱子增生,部队人马成批生病,不到一个月,就被虱子传染的斑疹伤寒等疾病夺去了8万条生命。
等到好不容易东山再起,却再次兵败滑铁卢,当世人纷纷猜测他战败的原因是兵力不济还是选错了将领,医生却在了解史实后给出了一个颇煞风景的解释:拿破仑就是倒霉,当天因痔疮发作,疼痛难忍,无法指挥战斗,最后才落得惨败。
如果历史书上写,拿破仑为什么会逃回法国?答曰:虱子;最后又为什么兵败滑铁卢?答曰:痔疮。轰轰烈烈的历史故事恐怕陡然间了无生趣。
但事实如此。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会生病,历史也会随之改变。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大意是,读通了历史,也就能读懂社会更替的周期奥秘,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
但医学史的意义不在于此。对于医生来说,了解历史,书写历史,除了充盈自己的知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激励。《八卦医学史》一书,专注描写那些因疾病而死去的伟人名人、改变的局势,放眼现在,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止痛手段,许多疾病也不再凶险,甚至一些细菌病毒已经从灰暗的历史中消失……
丹萌媒体人,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