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电影《长津湖》国庆日上映以来,一些人吐槽其叙事节奏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它“树叶层层堆叠,枝干模糊不清”。但截至10月8日,观众人次已超过6574万次,成为历来国庆档影片人次冠军;票房则超过36亿元,成为历年国庆档票房新纪录。
实际上,《长津湖》上映以来,人们对影片的态度分化成两个阵营,一种是专业化批评视角,一种是纯粹是看电影。对于任何电影来说,专业批评视角都是客观存在,也是需要的。但电影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的,有娱乐消费的态度,有了解历史的态度,还有人希望电影故事讲得好、演员演技好,甚至还有一首好的主题歌。也就是说,观众不一定都是电影批评家。
虽然网上不断有人对电影创作提出意见,但先后有六七千万人次跑到影院去看《长津湖》,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看《长津湖》首要目的是去看志愿军英雄当年是如何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人们是去向英雄致敬。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观众的需要。文艺创作必须首先弄清楚人们所思所想、他们的观念和情感,这涉及到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曾几何时,我们有一部分导演热衷于拍一些反映中国人阴暗面甚至丑化中国人的电影,再拿到国外去参展、拿奖。但今天中华民族正奋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国强民富,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自信、昂扬向上成为今日中国的时代精神。《长津湖》恰恰回应了中国人的这种精神需求,六七千万人次观影,不正是文艺消费者用脚投票吗?
观众用脚投票,其中隐含着的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认识,即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方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线。不是说艺术技巧不重要,而是说,如果其中的价值导向、精神追求符合人们的内心现实,艺术技巧的不足是可以容忍的;而如果导向错误,即使叙事再完美、演技再高超,观众也不会买账。道理很简单,艺术技巧本来就是服务于思想内涵的。《长津湖》恰恰标志着文艺风尚的这种时代转变。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