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他们在海拔4600米劈开“七十二拐”,“捋直”险路变通途

©原创 2025-09-21 17:00

在海拔超4658米的怒江大峡谷深处,从垭口至怒江河谷,全长约12公里,呈“之”字形盘旋而下,因“七十二拐”的绰号而闻名,也称“99道回头弯”,实际弯道数量超过130个。路段高差达1800~2000米,从海拔4658米的垭口快速下降至2800米的怒江河谷,坡陡弯急。

中交二航局施工的西藏工程项目局部景象。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面对“无人、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极端环境,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以脚步丈量危崖,以机械凿穿绝壁,在G318线“七十二道拐”险段之上,开启了一场与自然较量的艰苦鏖战。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他们要把“七十二道拐”给“捋直”:修建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将该段原本93公里的里程缩减至42公里,以大幅减缓交通压力,降低安全风险。

徒步“死亡之线” 为工程施工“探路”

“走线”,就是沿着工程改造的大致线路,徒步勘察一遍。

中交二航局西藏工程项目“党员先锋队”在高山上勘察。 通讯员潘卫 摄

对中国交建西藏工程项目二工区技术负责人苏怀平来说,走线是他进藏后迎来的首个挑战。

G318线起点为上海市,终点为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全程5476公里,是向往冒险的自驾游客心目中的“云上之路”。而G318线西藏路段中的怒江“七十二道拐”险段,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是国道318线穿越业拉山的重要路段,需翻越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

G318线西藏段“怒江七十二道拐”景象。 通讯员潘卫 摄

该路段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早期筑路工人克服极端困难建成的“人类公路史的奇迹”。目前,正在修建业拉山隧道已贯通,但是原“七十二拐”路段将进行修建,保留部分路段供游客体验与观景。该路段曾因弯道多、落石风险高、会车困难等问题,被列为G318线最危险路段之一。

该项目全长约42公里,其中二航局承建的二工区线路长18.9公里,桥隧比达68%。2023年7月,苏怀平作为首批进场建设者走进西藏。按总体规划,他和团队的重要任务,就是把G318线“七十二道拐”给“捋直”,打通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

中交二航局西藏工程项目建设者在峡谷中勘察路线。 通讯员潘卫 摄

为尽快打开施工局面,配合设计单位加快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团队计划徒步对全线大致线路情况进行全面勘察摸排,苏怀平主动承担起走线领队的重任。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海拔超过4600米的业拉山崖畔和山高谷深的怒江大峡谷。

线路几乎全是无人区,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为勘察工作带来极大困难。1名本地藏族向导、5顶帐篷、2头驴、一批生活物资,苏怀平和9名队员带着这些物资,顶着8月高原最强烈的紫外线,向着怒江大峡谷出发了。

第一次爬上海拔4600米地方,苏怀平把氧气瓶挂在脖子上,仍觉得“像有人掐住喉咙”。倾斜达60多度的高山峡谷,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沿线更是存在多处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和不稳定坡体,频发的地质灾害考验着所有人。

苏怀平(右)与同事在峡谷中勘察工程线路。通讯员潘卫 摄

为安全起见,苏怀平采取“走长线、多勘察”策略,不追求短时间内走马观花式“观看”线路,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勘测沿线地理、地质条件。

在翻越沿线一处只有一户人家的村落时,面对近乎垂直的峭壁,苏怀平义无反顾走在最前面,身背安全绳,吃力地向前攀爬摸索。他每走一段就固定好安全绳,为后续人员提供一条安全通道。

项目建设者在勘察工程线路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共进晚餐。 通讯员潘卫 摄

这个村通往苏怀平负责标段的末尾方向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区域,长期的碎屑流、泥石流冲刷,沿线到处都是不明陷阱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困境。

行进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小心踩空的经历。他们跟着砂石往下滑,最远滑落10米多。由于山地陡峭,下滑过程中手脚不受控制,为最大程度保持身体平衡,大家的身体要不停地摆动。苏怀平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跳舞一样前进。”

累了,就在荒郊野岭就地休息;饿了,就靠干粮充饥;睡觉,就在荒野搭起帐篷。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的4天走线,大家用“舞蹈”方式越过无人区,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苏怀平(右)与同事夜间就地露营。 通讯员潘卫 摄

目前,项目建设正迎来新的高潮。隧道掘进、桥梁混凝土浇筑……雪域高原的深山沟壑间正在架起通途。

云端施工:机械拆解“蚂蚁搬家”

在怒江大峡谷云雾缭绕、绝壁如削的极险之地,41岁的肖贤炎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躬身于隧道深处仔细检查掌子面的岩层结构和支护情况。作为中国交建西藏工程项目二工区的负责人,他每天要统筹全线施工组织、协调上百个工序接口,更要深入隧道、桥梁、路基等关键工点,严把安全、质量与进度关。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2023年7月,肖贤炎再一次扛起攻坚重任——负责中国交建西藏工程项目二工区的建设。这已是他扎根雪域高原的第八年。这一次,怒江大峡谷带来的是前所未见的挑战。

工程主线贯穿海拔高差近2000米的怒江断裂带,面对的是“无水、无路、无人、无电、无通信”的“五无”绝境。这里地质极其脆弱,滑坡、塌方、泥石流频发,建设者犹如在刀尖上行走。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肖贤炎没有退缩,他提出“快速抵达、工点尽开”的施工组织思路,带领团队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线,穿越原始密林,最终凭借经验和毅力,在绝壁之上手工勘测、机械开挖,硬是凿出了一条比闻名天下的“七十二道拐”更险、更曲折的“118道拐”施工便道。这条宛如天梯的通道,成功连接起原本孤立的施工断点,实现全线作业面铺开,因此被誉为“峡谷天路”。

G318线西藏段“怒江七十二道拐”景象。 通讯员潘卫 摄

怒江峡谷段最陡处坡度达71度,传统“之”字盘山路根本爬不上去,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运抵绝壁之巅。肖贤炎把测量队、施工班组拉到悬崖边,现场开“诸葛亮会”。有人提出用直升机吊挖机,一算成本“吊一次就是一辆奥迪”;有人建议修索道,可脆弱岩层根本经不住爆破。第三天夜里,肖贤炎把方便面盒子撕成小块,在帐篷地板上“搭积木”,悟出“分级回传”思路:创造性采用“高空索道+模块化分解”方案,将挖掘机、钻机等重型设备拆解成最重不超过3吨的部件,用履带运输车沿“118道拐”逐级倒运,像蚂蚁搬家一样逐级倒运,每8米设一个回转平台,拐一次弯就卸一截、拼一截。

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为抢在融雪期前完成土建,项目部实行“双班倒+头灯作业”,最长一次连续施工22小时,履带车在悬崖边每分钟只能挪半米,驾驶员靠向导喊号子控制方向。

冰峰攻坚:给冻土路基“装空调”

“在海拔高4600米的地方,供氧不足,如何解决工人缺氧是个老大难题。”项目二工区技术负责人苏怀平介绍,在终年积雪的垭口段,中交二航局团队发明了“高原施工生命保障系统”。他们建立移动式制氧基站,移动制氧基站通过管道直通每个作业面,工人背着氧气管在悬崖上钻孔,先用锚杆给山体穿上“金属铠甲”,再爆破脆弱的岩层。

针对冻土路基难题,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采用"热棒保温+碎石通风"复合技术,在路基埋设上千根密闭金属热棒,建设者将上千根金属热棒插入路基。这些密闭热棒利用氨气蒸发冷凝原理,主动导出地热,宛如为公路安装“空调系统”。

二航局建设者使用电加热模板确保混凝土温度达到要求。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苏怀平介绍,面对高原永冻层,利用氨气蒸发冷凝原理主动导出地热,保持永冻层稳定。在跨越断裂带的桥梁施工中,创新使用“液压爬模系统”,模板像爬行动物般沿着桥墩自主攀升,避免了高空搭设脚手架的巨大风险。

每当夜幕降临,海拔4600米的施工线上亮起串串灯火,电焊弧光在云海中闪烁,机械轰鸣声与呼啸的山风合奏出一曲人类征服天险的壮歌。

峡谷中,高高矗立着建筑设备。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在能见度不足十米的云雾中,工人们系着双重安全绳悬空作业,用液压劈裂机一寸寸凿开玄武岩岩层,每推进一米就要面临数次塌方险情。最艰险的标段采用"隧道锚杆先行"工艺,工人们吊挂在峭壁上钻孔埋设锚杆,先给山体穿上"金属铠甲"再实施爆破,有效控制了碎石滚落风险。

2024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引发怒江段G318线大规模泥石流,400多方泥浆土石顷刻间掩埋道路,上千台车辆滞留超过20小时。

西藏工程项目建设者紧急抢险确保G318线道路畅通。 通讯员潘卫 摄

险情就是命令。肖贤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建党员带头、15人参与的抢险突击队,调配5台挖掘机连夜冒雨奔赴塌方点。在能见度极低、持续落石的险境中,他们凭借高原施工练就的应变能力和顽强意志,连续奋战10小时,成功抢通道路。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陈之玮 杜才良 巴桑次仁 索朗巴措  西藏报道)

【编辑:丁翾】

在海拔超4658米的怒江大峡谷深处,从垭口至怒江河谷,全长约12公里,呈“之”字形盘旋而下,因“七十二拐”的绰号而闻名,也称“99道回头弯”,实际弯道数量超过130个。路段高差达1800~2000米,从海拔4658米的垭口快速下降至2800米的怒江河谷,坡陡弯急。

中交二航局施工的西藏工程项目局部景象。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面对“无人、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极端环境,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以脚步丈量危崖,以机械凿穿绝壁,在G318线“七十二道拐”险段之上,开启了一场与自然较量的艰苦鏖战。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他们要把“七十二道拐”给“捋直”:修建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将该段原本93公里的里程缩减至42公里,以大幅减缓交通压力,降低安全风险。

徒步“死亡之线” 为工程施工“探路”

“走线”,就是沿着工程改造的大致线路,徒步勘察一遍。

中交二航局西藏工程项目“党员先锋队”在高山上勘察。 通讯员潘卫 摄

对中国交建西藏工程项目二工区技术负责人苏怀平来说,走线是他进藏后迎来的首个挑战。

G318线起点为上海市,终点为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全程5476公里,是向往冒险的自驾游客心目中的“云上之路”。而G318线西藏路段中的怒江“七十二道拐”险段,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是国道318线穿越业拉山的重要路段,需翻越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

G318线西藏段“怒江七十二道拐”景象。 通讯员潘卫 摄

该路段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早期筑路工人克服极端困难建成的“人类公路史的奇迹”。目前,正在修建业拉山隧道已贯通,但是原“七十二拐”路段将进行修建,保留部分路段供游客体验与观景。该路段曾因弯道多、落石风险高、会车困难等问题,被列为G318线最危险路段之一。

该项目全长约42公里,其中二航局承建的二工区线路长18.9公里,桥隧比达68%。2023年7月,苏怀平作为首批进场建设者走进西藏。按总体规划,他和团队的重要任务,就是把G318线“七十二道拐”给“捋直”,打通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

中交二航局西藏工程项目建设者在峡谷中勘察路线。 通讯员潘卫 摄

为尽快打开施工局面,配合设计单位加快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团队计划徒步对全线大致线路情况进行全面勘察摸排,苏怀平主动承担起走线领队的重任。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海拔超过4600米的业拉山崖畔和山高谷深的怒江大峡谷。

线路几乎全是无人区,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为勘察工作带来极大困难。1名本地藏族向导、5顶帐篷、2头驴、一批生活物资,苏怀平和9名队员带着这些物资,顶着8月高原最强烈的紫外线,向着怒江大峡谷出发了。

第一次爬上海拔4600米地方,苏怀平把氧气瓶挂在脖子上,仍觉得“像有人掐住喉咙”。倾斜达60多度的高山峡谷,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沿线更是存在多处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和不稳定坡体,频发的地质灾害考验着所有人。

苏怀平(右)与同事在峡谷中勘察工程线路。通讯员潘卫 摄

为安全起见,苏怀平采取“走长线、多勘察”策略,不追求短时间内走马观花式“观看”线路,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勘测沿线地理、地质条件。

在翻越沿线一处只有一户人家的村落时,面对近乎垂直的峭壁,苏怀平义无反顾走在最前面,身背安全绳,吃力地向前攀爬摸索。他每走一段就固定好安全绳,为后续人员提供一条安全通道。

项目建设者在勘察工程线路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共进晚餐。 通讯员潘卫 摄

这个村通往苏怀平负责标段的末尾方向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区域,长期的碎屑流、泥石流冲刷,沿线到处都是不明陷阱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困境。

行进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小心踩空的经历。他们跟着砂石往下滑,最远滑落10米多。由于山地陡峭,下滑过程中手脚不受控制,为最大程度保持身体平衡,大家的身体要不停地摆动。苏怀平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跳舞一样前进。”

累了,就在荒郊野岭就地休息;饿了,就靠干粮充饥;睡觉,就在荒野搭起帐篷。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的4天走线,大家用“舞蹈”方式越过无人区,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苏怀平(右)与同事夜间就地露营。 通讯员潘卫 摄

目前,项目建设正迎来新的高潮。隧道掘进、桥梁混凝土浇筑……雪域高原的深山沟壑间正在架起通途。

云端施工:机械拆解“蚂蚁搬家”

在怒江大峡谷云雾缭绕、绝壁如削的极险之地,41岁的肖贤炎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躬身于隧道深处仔细检查掌子面的岩层结构和支护情况。作为中国交建西藏工程项目二工区的负责人,他每天要统筹全线施工组织、协调上百个工序接口,更要深入隧道、桥梁、路基等关键工点,严把安全、质量与进度关。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2023年7月,肖贤炎再一次扛起攻坚重任——负责中国交建西藏工程项目二工区的建设。这已是他扎根雪域高原的第八年。这一次,怒江大峡谷带来的是前所未见的挑战。

工程主线贯穿海拔高差近2000米的怒江断裂带,面对的是“无水、无路、无人、无电、无通信”的“五无”绝境。这里地质极其脆弱,滑坡、塌方、泥石流频发,建设者犹如在刀尖上行走。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肖贤炎没有退缩,他提出“快速抵达、工点尽开”的施工组织思路,带领团队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线,穿越原始密林,最终凭借经验和毅力,在绝壁之上手工勘测、机械开挖,硬是凿出了一条比闻名天下的“七十二道拐”更险、更曲折的“118道拐”施工便道。这条宛如天梯的通道,成功连接起原本孤立的施工断点,实现全线作业面铺开,因此被誉为“峡谷天路”。

G318线西藏段“怒江七十二道拐”景象。 通讯员潘卫 摄

怒江峡谷段最陡处坡度达71度,传统“之”字盘山路根本爬不上去,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运抵绝壁之巅。肖贤炎把测量队、施工班组拉到悬崖边,现场开“诸葛亮会”。有人提出用直升机吊挖机,一算成本“吊一次就是一辆奥迪”;有人建议修索道,可脆弱岩层根本经不住爆破。第三天夜里,肖贤炎把方便面盒子撕成小块,在帐篷地板上“搭积木”,悟出“分级回传”思路:创造性采用“高空索道+模块化分解”方案,将挖掘机、钻机等重型设备拆解成最重不超过3吨的部件,用履带运输车沿“118道拐”逐级倒运,像蚂蚁搬家一样逐级倒运,每8米设一个回转平台,拐一次弯就卸一截、拼一截。

正在施工的G318道路。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为抢在融雪期前完成土建,项目部实行“双班倒+头灯作业”,最长一次连续施工22小时,履带车在悬崖边每分钟只能挪半米,驾驶员靠向导喊号子控制方向。

冰峰攻坚:给冻土路基“装空调”

“在海拔高4600米的地方,供氧不足,如何解决工人缺氧是个老大难题。”项目二工区技术负责人苏怀平介绍,在终年积雪的垭口段,中交二航局团队发明了“高原施工生命保障系统”。他们建立移动式制氧基站,移动制氧基站通过管道直通每个作业面,工人背着氧气管在悬崖上钻孔,先用锚杆给山体穿上“金属铠甲”,再爆破脆弱的岩层。

针对冻土路基难题,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采用"热棒保温+碎石通风"复合技术,在路基埋设上千根密闭金属热棒,建设者将上千根金属热棒插入路基。这些密闭热棒利用氨气蒸发冷凝原理,主动导出地热,宛如为公路安装“空调系统”。

二航局建设者使用电加热模板确保混凝土温度达到要求。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苏怀平介绍,面对高原永冻层,利用氨气蒸发冷凝原理主动导出地热,保持永冻层稳定。在跨越断裂带的桥梁施工中,创新使用“液压爬模系统”,模板像爬行动物般沿着桥墩自主攀升,避免了高空搭设脚手架的巨大风险。

每当夜幕降临,海拔4600米的施工线上亮起串串灯火,电焊弧光在云海中闪烁,机械轰鸣声与呼啸的山风合奏出一曲人类征服天险的壮歌。

峡谷中,高高矗立着建筑设备。 通讯员巴桑次仁 摄

在能见度不足十米的云雾中,工人们系着双重安全绳悬空作业,用液压劈裂机一寸寸凿开玄武岩岩层,每推进一米就要面临数次塌方险情。最艰险的标段采用"隧道锚杆先行"工艺,工人们吊挂在峭壁上钻孔埋设锚杆,先给山体穿上"金属铠甲"再实施爆破,有效控制了碎石滚落风险。

2024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引发怒江段G318线大规模泥石流,400多方泥浆土石顷刻间掩埋道路,上千台车辆滞留超过20小时。

西藏工程项目建设者紧急抢险确保G318线道路畅通。 通讯员潘卫 摄

险情就是命令。肖贤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建党员带头、15人参与的抢险突击队,调配5台挖掘机连夜冒雨奔赴塌方点。在能见度极低、持续落石的险境中,他们凭借高原施工练就的应变能力和顽强意志,连续奋战10小时,成功抢通道路。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陈之玮 杜才良 巴桑次仁 索朗巴措  西藏报道)

【编辑:丁翾】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