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问诊多年闲置地,腾笼换鸟“育”产业 ——记汉阳区江堤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华勇

©原创 2025-07-03 17:00

早晨7时,汉阳区江堤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华勇骑着共享单车的身影出现在辖区里。这是他一天中颇为珍惜的时刻——或骑车或慢跑,用一位普通居民的视角看江堤。

16.93平方公里的江堤街道,王华勇已经用脚步丈量过多遍。街道的立体地图在他脑海里日日刷新,多年来的闲置产业用地资源也逐渐盘活,江堤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王华勇(中)在向阳教育产业园了解施工进展。记者史伟 摄

“有胆量、有尺子、有定力”

对症下药盘活闲置产业用地

十多年前,江堤乡经历城中村改造,通过“村改居”变为江堤街道。12个村改制集团公司成立,每个村改制集团公司都分配有几十到上百亩产业用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保障集体权益。如何盘活村集体产业用地?这是江堤街道多年的“必答题”。

2022年,王华勇担任江堤街道党工委书记时,全街尚有大量产业用地面临分配难、启动难、招商难的“三大难”。他每周都有几天时间在闲置土地现场或其所属的村改制集团公司里,给土地“问诊”。

江堤街道有一块560余亩的产业用地,分属四家村改制集团公司。这块地位置很好,分地比例也早已确定,却一直没有分配到位。多次到现场调研后他得知,这里地块较大,土地资源有好有坏,四家村集体站在各自立场争吵多年。他召集四家村改制集团公司负责人多次座谈,摒弃前嫌,实现共赢。2024年,产业用地终于分配到四个村集体名下,当年完成划拨手续,当年完成办证,当年开始招商,今年一块土地已经开工建设。

还有一家村改制集团公司,因官司纠纷可能面临近亿元损失,村集体产业用地因此被迫闲置。王华勇积极指导企业组成法律专家团队,研究应对措施,经过多轮艰苦谈判,用法律手段为企业挽回近亿元损失,保住了产业用地的启动资金。

如今,江堤街道的闲置土地,有的已经引入产业,积极建设,进入验收阶段;有的消解了多年矛盾,多方牵手形成新的发展合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限制,市场的变化,闲置土地‘症结’总是各不相同。走访调研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没有捷径。”王华勇说,“一旦找准问题所在,就要有胆量、有尺子、有定力。敢迎难而上‘破局’,干事要依法依规,更要看准目标就坚持到底。”



王华勇。记者史伟 摄

“发展中破解难题”

村改制集团公司创新经验全国推广

6月30日,向阳教育产业园里,工人正在布置最后的绿植。约110亩的地块上,包含一所武汉汉阳外国语学校,两栋写字楼及裙楼商业。今年9月,武汉汉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将正式开学。周边商业已经完成招商。写字楼规划招引无人机培训学校等机构,形成教育产业。

“过去要盘活一片商业用地,往往会规划‘酒店+写字楼+大卖场’的发展业态。向阳村没有选择直接复制,而是探索发展教育新产业,实现学校、商业、产业复合利用。既符合用地规划,又填补了区域教育空白。村改制集团公司走出舒适圈奋力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聊起向阳村的变化,王华勇感慨万千。

在多年的走访过程中王华勇发现,村集体产业用地,大部分在二环边、三环内,地理位置非常好。要让每块地上都能丰收不同的产业“果实”,就要让村改制集团公司成为盘活与创新的“主角”。

为了帮助村改制集团公司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与运营经验,每年,江堤街道都会组织若干场企业交流活动,相互取经。江堤街道内汇集中铁大桥局、湖北交投、中核二二、武汉生态环境设计院等近40家总部或优质企业,当辖区小企业遇到发展难题时,大企业及时传授经验;大企业偶遇停车难的小困扰时,街道也会架桥请“邻居企业”出手相助,共享停车地块。

今年5月,向阳教育产业园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湖北省仅有武汉汉阳、宜昌秭归两个案例入选。“向阳模式”开始在汉阳区复制推广——太山寺村的曙光教育产业园建设正酣,教学楼已经封顶,永丰街道的医疗产业园、江汉二桥的科创基地等6个项目相继落地。

“走进江堤,辖区内企业相互学习;走出江堤,向全国知名企业学习;走起江堤,学以致用,实现新的发展。”王华勇说,“如今,江堤街道12个村改制集团公司都在积极谋划特色产业,探索盘活产业用地。我们将继续主动学习、大胆创新、转变思路,不断在发展中破解难题,为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通讯员黄璜)

【编辑:陈明】


早晨7时,汉阳区江堤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华勇骑着共享单车的身影出现在辖区里。这是他一天中颇为珍惜的时刻——或骑车或慢跑,用一位普通居民的视角看江堤。

16.93平方公里的江堤街道,王华勇已经用脚步丈量过多遍。街道的立体地图在他脑海里日日刷新,多年来的闲置产业用地资源也逐渐盘活,江堤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王华勇(中)在向阳教育产业园了解施工进展。记者史伟 摄

“有胆量、有尺子、有定力”

对症下药盘活闲置产业用地

十多年前,江堤乡经历城中村改造,通过“村改居”变为江堤街道。12个村改制集团公司成立,每个村改制集团公司都分配有几十到上百亩产业用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保障集体权益。如何盘活村集体产业用地?这是江堤街道多年的“必答题”。

2022年,王华勇担任江堤街道党工委书记时,全街尚有大量产业用地面临分配难、启动难、招商难的“三大难”。他每周都有几天时间在闲置土地现场或其所属的村改制集团公司里,给土地“问诊”。

江堤街道有一块560余亩的产业用地,分属四家村改制集团公司。这块地位置很好,分地比例也早已确定,却一直没有分配到位。多次到现场调研后他得知,这里地块较大,土地资源有好有坏,四家村集体站在各自立场争吵多年。他召集四家村改制集团公司负责人多次座谈,摒弃前嫌,实现共赢。2024年,产业用地终于分配到四个村集体名下,当年完成划拨手续,当年完成办证,当年开始招商,今年一块土地已经开工建设。

还有一家村改制集团公司,因官司纠纷可能面临近亿元损失,村集体产业用地因此被迫闲置。王华勇积极指导企业组成法律专家团队,研究应对措施,经过多轮艰苦谈判,用法律手段为企业挽回近亿元损失,保住了产业用地的启动资金。

如今,江堤街道的闲置土地,有的已经引入产业,积极建设,进入验收阶段;有的消解了多年矛盾,多方牵手形成新的发展合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限制,市场的变化,闲置土地‘症结’总是各不相同。走访调研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没有捷径。”王华勇说,“一旦找准问题所在,就要有胆量、有尺子、有定力。敢迎难而上‘破局’,干事要依法依规,更要看准目标就坚持到底。”



王华勇。记者史伟 摄

“发展中破解难题”

村改制集团公司创新经验全国推广

6月30日,向阳教育产业园里,工人正在布置最后的绿植。约110亩的地块上,包含一所武汉汉阳外国语学校,两栋写字楼及裙楼商业。今年9月,武汉汉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将正式开学。周边商业已经完成招商。写字楼规划招引无人机培训学校等机构,形成教育产业。

“过去要盘活一片商业用地,往往会规划‘酒店+写字楼+大卖场’的发展业态。向阳村没有选择直接复制,而是探索发展教育新产业,实现学校、商业、产业复合利用。既符合用地规划,又填补了区域教育空白。村改制集团公司走出舒适圈奋力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聊起向阳村的变化,王华勇感慨万千。

在多年的走访过程中王华勇发现,村集体产业用地,大部分在二环边、三环内,地理位置非常好。要让每块地上都能丰收不同的产业“果实”,就要让村改制集团公司成为盘活与创新的“主角”。

为了帮助村改制集团公司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与运营经验,每年,江堤街道都会组织若干场企业交流活动,相互取经。江堤街道内汇集中铁大桥局、湖北交投、中核二二、武汉生态环境设计院等近40家总部或优质企业,当辖区小企业遇到发展难题时,大企业及时传授经验;大企业偶遇停车难的小困扰时,街道也会架桥请“邻居企业”出手相助,共享停车地块。

今年5月,向阳教育产业园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湖北省仅有武汉汉阳、宜昌秭归两个案例入选。“向阳模式”开始在汉阳区复制推广——太山寺村的曙光教育产业园建设正酣,教学楼已经封顶,永丰街道的医疗产业园、江汉二桥的科创基地等6个项目相继落地。

“走进江堤,辖区内企业相互学习;走出江堤,向全国知名企业学习;走起江堤,学以致用,实现新的发展。”王华勇说,“如今,江堤街道12个村改制集团公司都在积极谋划特色产业,探索盘活产业用地。我们将继续主动学习、大胆创新、转变思路,不断在发展中破解难题,为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通讯员黄璜)

【编辑:陈明】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