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寺圆通宝殿正面。记者胡冬冬 摄
隐于闹市多年的古德寺,不是每个武汉人都去过,有人甚至没有听说过。
自由摄影师张小康在距离古德寺不到2公里的二七路长大,直到32岁才第一次进入古德寺,他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外地游客的推荐才去的。
近年来,随着文旅热,再加上社交媒体和网红经济的催化,古德寺因其“中西混搭”的独特美学“出圈”了。前卫时尚的年轻人通过抖音、小红书、地图软件甚至口口相传等得知古德寺,前仆后继地赶来打卡。
连日来,记者在不同时段几次到古德寺采访,寺内都是游人如织。
与游客攀谈,他们多数是“冲着拍照好看来的”,而真的进入古德寺后,也会对其混搭风格好奇。
记者在与一位家住武昌的刘老先生交流古德寺的历史时,从湖南湘潭来汉毕业旅行的小亢驻足聆听。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他,惊讶于这座建筑的奇特风格和领先时代的建筑结构,打算用手机搜一搜背后的故事。
打卡热让这座百年古寺的流量剧增,但一座古寺及其独特建筑风格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魅力不只是“出片”。一些游客逐渐不满足流于表面的打卡拍照,渴望深度了解其历史文化底蕴。
它穿越百年的故事,亦是一个旅游打卡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值得深入探寻。
(长江日报记者孙笑天)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