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船离厂,已具备开展试验试航条件

©原创 2023-09-17 10:09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7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周建仁)16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为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中心改造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顺利离厂,后期将开展试验试航。

改造后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

“向阳红05”船总长85.6米、型宽16.4米、型深8米,设计吃水5米,巡航速度11节,抗风力不低于12级,续航能力10000海里,自持力60天,全电力推进,具有良好的稳性、适航性和操纵性,是一艘航行于无限航区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该船主要用于远洋调查和远海海洋环境监测,同时具备一定地质勘探等调查能力,采用吊舱推进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和侧推系统配合可实现船舶航行无级变速,满足了考察船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对航速的要求。交付后将对提升中国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改造后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

武昌造船“向阳红05”船总建造师俞良雄称,“向阳红05”船项目启动后,设计院技术人员将公司丰富的科考船生产设计经验及建造经验应用在本船,优化了诸如集控室空间、水下声学设备布置等十多项详细设计,更主导完成了CTD伸缩设备安装位置及其舱室布置的详细设计修改工作。

自今年5月19日“向阳红05”船下水后,武昌造船项目组高质量完成了全船146个系泊试验项目。目前,该船具备离厂后立即开展试验试航条件。

据了解,“向阳红05”船今后将作为承担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项调查任务的主力船舶,应用于海洋断面环境监测、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环境调查、深远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海洋高技术研发装置的海试与检定等工作,可以满足涉及大气科学、海气相互作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遥感和遥测等学科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监测的需要。

改造后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 

链接:中国科考船历史以及我国“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科考船

中国科考船近年来的发展

我国探索海洋的历程也是十分久远,从郑和下西洋再到现在的各种科考船只、潜水艇等。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航海船只都是通过之前遗留下来的旧船进行维修改造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海洋科考是在1957年,新中国第一艘由海洋救援拖船“生产三号”改装而成的专业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正式投入使用。

1958年至1960年,以“金星”号为主体的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考察,发现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20世纪60年代,专门设计和建造的研究船开始出现,包括第一艘2500吨海洋实践调查船“东方红”和3000吨综合调查船“实践”。而第一艘“向阳红”“远望”“科学”“实验”“探索”“曙光”“奋斗”和“中国海监”系列研究船分散到各个海洋调查研究机构。它们可以被称为中国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代海洋调查船。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除了自主开发的东方红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外,从国外购买和改装的仅有两艘船,是大阳1号和雪龙号。成为中国第二大科研船。

在过去70年中,中国的海洋研究船已从数百吨扩大到数千吨和数万吨。他们的调查能力已从中国沿海浅海扩展到深海和南北极,调查内容已从单一学科调查转变为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的调查。作为最重要的海洋研究设备,海洋研究船为支持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极地考察船,中国在南北极考察使用的物资运输、人员运送和海洋考察的特种交通和运输工具。

自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组队从上海港乘船赴南极考察起,已先后有5艘考察船共计25航次赴南北极考察并圆满完成历次的考察任务。这5艘考察船是:“向阳红10”号船、“J121”号船、“海洋4”号船、“极地”号船、“雪龙”号船。

2012年,“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正式交付,“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被称为新中国划时代海洋综合考察船的“长子”,承载了几代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梦想。“科学”号投入运行后,优秀的性能表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随后,“科学”号的姊妹船“向阳红01”“向阳红03”“东方红3”等科学考察船舶相继建造下水投入使用,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的跨越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向阳红”系列科考船

在海洋界,提起“向阳红”,大家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国家海洋局的“向阳红”系列科考船。

从岸滨观测走向海上调查,调查船是最重要的载体。“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科考船让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走向纵深。

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一批舷号为“海调”的调查船开始驰骋我国近海。之后的“曙光”号海洋调查船成为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船系列化的开端。1969年3月28日,国家批复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1000吨以上的海洋调查船被命名为“向阳红”,1000吨以下的被命名为“曙光”,并以出厂先后冠以顺序号。“01”,从数字理解,这是“向阳红”家族的老大。

第一艘“向阳红01”船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该船自诞生并被命名已快50年。如今活跃在深海大洋的“向阳红01”船、“向阳红06”船、“向阳红10”船只是以前舷号的重新启用,船本身则已非“向阳红”家族的第一代成员。

20世纪70年代,有关国家海洋局工作的定位和日后发展,在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有了目标: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承载这一使命的是以“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为主导的海洋调查船队。

自1970年“向阳红01”船投入使用之后的30年间,“向阳红”家族调查船相继登上我国海洋调查的大舞台,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在近现代我国海洋科学调查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奠定了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走向纵深的基础。

武船建造的“向阳红”家族

“向阳红03”

2016年3月26日,我国先进的45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3”船在厦门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该船是目前我国装备最先进科考船,也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首艘综合性、大吨位科考船,由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新“向阳红01”号

由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建设并运营管理,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该船是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该船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为母型船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2016年6月18日上午,我国最先进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向阳红22”

2019年12月3日,由中国船舶武船集团建造的我国首艘3000吨级大型浮标工作船“向阳红22”在上海顺利交付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向阳红31”

2022年3月10日,中国船舶武船集团为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建造的3000吨级浮标作业船“向阳红31”通过“云交船”形式成功交付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并入列。“向阳红31”船具备起吊并存放10米大型海洋监测浮标的能力,也是国际起吊浮标能力最强的工作船之一。

“向阳红05”

2023年5月19日,中国船舶武船集团为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中心改造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船在双柳厂区成功下水。

【编辑:王戎飞】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7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周建仁)16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为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中心改造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顺利离厂,后期将开展试验试航。

改造后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

“向阳红05”船总长85.6米、型宽16.4米、型深8米,设计吃水5米,巡航速度11节,抗风力不低于12级,续航能力10000海里,自持力60天,全电力推进,具有良好的稳性、适航性和操纵性,是一艘航行于无限航区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该船主要用于远洋调查和远海海洋环境监测,同时具备一定地质勘探等调查能力,采用吊舱推进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和侧推系统配合可实现船舶航行无级变速,满足了考察船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对航速的要求。交付后将对提升中国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改造后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

武昌造船“向阳红05”船总建造师俞良雄称,“向阳红05”船项目启动后,设计院技术人员将公司丰富的科考船生产设计经验及建造经验应用在本船,优化了诸如集控室空间、水下声学设备布置等十多项详细设计,更主导完成了CTD伸缩设备安装位置及其舱室布置的详细设计修改工作。

自今年5月19日“向阳红05”船下水后,武昌造船项目组高质量完成了全船146个系泊试验项目。目前,该船具备离厂后立即开展试验试航条件。

据了解,“向阳红05”船今后将作为承担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项调查任务的主力船舶,应用于海洋断面环境监测、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环境调查、深远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海洋高技术研发装置的海试与检定等工作,可以满足涉及大气科学、海气相互作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遥感和遥测等学科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监测的需要。

改造后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 

链接:中国科考船历史以及我国“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科考船

中国科考船近年来的发展

我国探索海洋的历程也是十分久远,从郑和下西洋再到现在的各种科考船只、潜水艇等。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航海船只都是通过之前遗留下来的旧船进行维修改造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海洋科考是在1957年,新中国第一艘由海洋救援拖船“生产三号”改装而成的专业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正式投入使用。

1958年至1960年,以“金星”号为主体的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考察,发现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20世纪60年代,专门设计和建造的研究船开始出现,包括第一艘2500吨海洋实践调查船“东方红”和3000吨综合调查船“实践”。而第一艘“向阳红”“远望”“科学”“实验”“探索”“曙光”“奋斗”和“中国海监”系列研究船分散到各个海洋调查研究机构。它们可以被称为中国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代海洋调查船。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除了自主开发的东方红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外,从国外购买和改装的仅有两艘船,是大阳1号和雪龙号。成为中国第二大科研船。

在过去70年中,中国的海洋研究船已从数百吨扩大到数千吨和数万吨。他们的调查能力已从中国沿海浅海扩展到深海和南北极,调查内容已从单一学科调查转变为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的调查。作为最重要的海洋研究设备,海洋研究船为支持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极地考察船,中国在南北极考察使用的物资运输、人员运送和海洋考察的特种交通和运输工具。

自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组队从上海港乘船赴南极考察起,已先后有5艘考察船共计25航次赴南北极考察并圆满完成历次的考察任务。这5艘考察船是:“向阳红10”号船、“J121”号船、“海洋4”号船、“极地”号船、“雪龙”号船。

2012年,“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正式交付,“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被称为新中国划时代海洋综合考察船的“长子”,承载了几代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梦想。“科学”号投入运行后,优秀的性能表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随后,“科学”号的姊妹船“向阳红01”“向阳红03”“东方红3”等科学考察船舶相继建造下水投入使用,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的跨越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向阳红”系列科考船

在海洋界,提起“向阳红”,大家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国家海洋局的“向阳红”系列科考船。

从岸滨观测走向海上调查,调查船是最重要的载体。“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科考船让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走向纵深。

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一批舷号为“海调”的调查船开始驰骋我国近海。之后的“曙光”号海洋调查船成为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船系列化的开端。1969年3月28日,国家批复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1000吨以上的海洋调查船被命名为“向阳红”,1000吨以下的被命名为“曙光”,并以出厂先后冠以顺序号。“01”,从数字理解,这是“向阳红”家族的老大。

第一艘“向阳红01”船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该船自诞生并被命名已快50年。如今活跃在深海大洋的“向阳红01”船、“向阳红06”船、“向阳红10”船只是以前舷号的重新启用,船本身则已非“向阳红”家族的第一代成员。

20世纪70年代,有关国家海洋局工作的定位和日后发展,在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有了目标: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承载这一使命的是以“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为主导的海洋调查船队。

自1970年“向阳红01”船投入使用之后的30年间,“向阳红”家族调查船相继登上我国海洋调查的大舞台,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在近现代我国海洋科学调查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奠定了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走向纵深的基础。

武船建造的“向阳红”家族

“向阳红03”

2016年3月26日,我国先进的45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3”船在厦门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该船是目前我国装备最先进科考船,也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首艘综合性、大吨位科考船,由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新“向阳红01”号

由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建设并运营管理,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该船是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该船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为母型船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2016年6月18日上午,我国最先进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向阳红22”

2019年12月3日,由中国船舶武船集团建造的我国首艘3000吨级大型浮标工作船“向阳红22”在上海顺利交付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向阳红31”

2022年3月10日,中国船舶武船集团为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建造的3000吨级浮标作业船“向阳红31”通过“云交船”形式成功交付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并入列。“向阳红31”船具备起吊并存放10米大型海洋监测浮标的能力,也是国际起吊浮标能力最强的工作船之一。

“向阳红05”

2023年5月19日,中国船舶武船集团为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中心改造的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船在双柳厂区成功下水。

【编辑:王戎飞】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