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云集了国内一流的监测仪器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耳目”和“哨兵”。只有耳清目明,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污染的“内幕”——组成成分和浓度等真实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或依法对违法排污行为予以处罚。
40年间,武汉环境监测中心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以跨越式发展跃入全国一流水准。从21名技术人员到140余人的专业精、技术硬的监测队伍;从几十平方米简易工棚到5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监测实验大楼;从10余台常规仪器到1200余套高精尖监测设备;从手工监测的20多个项目到水质109项全监测;从两江、8河、11湖的95个监测点,到两江、9河、166个湖泊、9座水库、61个排污口的354个监测点;从一两个自动监测实验点到以3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个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8个水质自动监测子站、14个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点为基地的全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
目前,全市已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物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快速准确,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环境监测网络。
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提升”的原则,重点抓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等工作,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监测点位由当初的5个站点发展到现有的60多个,监测项目由3个参数扩展至近200个,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数据由周报加密至小时报;监测区域由中心城区扩展至新城区、行政边界区;点位类型由环境质量点扩展至边界点、清洁对照点、路边交通点、大气超级站;空间范围由地面站发展至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激光雷达、卫星遥感实时监测颗粒物消光、AOD、O3等垂直廓线分布;监测方式也由固定站点延伸至走航监测,可边走边测。监测技术正不断向科研型发展,不仅能开展颗粒物物理性质、化学组分、大气化学成分、光学、气象等解析,同时还能开展PM2.5、VOC动态源解析,快速得出不同污染源种类以及贡献率;空气质量预报时长也由24小时提升至未来7天,空气自动化监测工作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几代环境监测人以“准确、可靠、公正、科学”为准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建设完成武汉市第一个湖泊自动监测站、华中地区第一个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超级站”、汉阳月湖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成为全国31个温室气体试点监测站、宗关水质自动监测站被列为全国VOC监测单位。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相关监测数据可获得全球35个国家同步认证。先后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监测站”称号、“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哨兵”,监测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监测中心深度挖掘监测数据利用价值,将每年数百万监测数据转化为多维度、高水平的综合分析报告,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和污染源状况,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展望未来,新征程新使命,武汉环境监测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丽江城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彭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