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29日讯(记者李英波 通讯员林建武)2017年武汉脱贫攻坚战传来捷报。12月29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扶贫办获悉,今年武汉圆满完成47528名贫困人口脱贫、107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目标。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等四个扶贫重点区,因地制宜,扶贫特色产业凸显,“三乡工程”等创新举措助力脱贫攻坚,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推介。
八秀村63岁脱贫户今年收入近3万元
“因人施策”不断提升贫困人群幸福感
今年过年,江夏区八秀村黄美宝准备“奢侈”一把,“把家里的猪杀了,多做些腊肉、香肠,送给亲戚朋友们,让大家都看到,脱贫后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黄美宝的老伴,今年63岁的王瑞香几年前患上脑膜炎留下后遗症,丧失了生活能力,原本幸福的家庭由于治病被掏光了家底。三个女儿接连出嫁后,只剩下老俩口生活困难。八秀村民政局帮扶工作队多次走访后,结合王瑞香的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了苗木种植产业帮扶计划。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今年王瑞香家种上了400棵银杏树,黄美宝还被介绍到舒安街卫生院当上了保洁员,家里有了稳定收入。
黄美宝说,工作队每月都会送来大米和食用油,连家里用的化肥,都是工作队免费提供的。12月22日冬至,工作队队长刘志耀又送来了被子、电饭煲等用品,她和老伴充满了“一直被人牵挂”的幸福感。
“老伴没得病前,我们家的生活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老伴生病后的几年,贫困的帽子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今年我们家庭收入近3万元。我们特别高兴,不仅仅是家里的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又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黄美宝激动地说。
今年武汉积极推动“因人因户,施策施法”,引导广大贫困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取得良好效果,为“脱贫不返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今年仅江夏区八秀村就有22户56人成功脱贫摘下贫困帽。
2017年全市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4亿元
四大重点扶贫区特色产业显现
今年是武汉“三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第二年,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军令状工程”,先后召开3次市委常委会、2次市政府常务会以及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市还召开6次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具体部署相关工作。接连推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脱贫攻坚全市拼搏赶超大会、全市扶贫领域扶贫交流“比武”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今年市级财政落实扶贫专项资金17.08亿元,各级统筹整合落实扶贫专项资金达到34亿元,共实施扶贫项目1514个,通过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3.3亿元。市、区两级共有3万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贫困户对口帮扶。
全市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助学扶智、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五个一批”工程,帮助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初步形成蔡甸的蔬菜种植业、江夏的生猪家禽养殖业、黄陂的旅游资源开发业、新洲的绿色果茶栽培业等特色鲜明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
“三乡工程”创新举措助力脱贫攻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推介
黄陂区仙河店村毗邻5A级木兰景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仙河店村与武汉石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3亿元投资协议,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田园综合体,整体项目面积占地约2.7平方公里,将实现自然湾改造民宿达30%。新洲区杨湾村引入“今天连锁超市”,计划租赁该村8间闲置农房、60亩水面的水渠用来开发立体养殖高端水产品项目,同时开发水上休闲游乐项目。
汉子山村是全市重点贫困村之一,通过“三乡工程”,截至目前,该村102间空闲房屋中已租出20间,吸引43名武汉市民长期租住。该村计划3-5年,建设2家星级农家乐,1个汽车宿营地,发展观光有机茶园1000亩,打造1个三星级旅游景点,通过深入推进“三乡工程”,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乡工程”不断激发脱贫攻坚新动能,为扶贫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子。据了解,在近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三乡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经验被推介,向全国提供了“把扶贫变成脱贫并能持久致富”的实践经验。
链接:2017年武汉脱贫攻坚数字:
1、圆满完成47528名贫困人口脱贫、107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目标;
2、今年市级财政落实扶贫专项资金17.08亿元,各级统筹整合落实扶贫专项资金达到34亿元;
3、共实施扶贫项目1514个,通过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3.3亿元;
4、107个脱贫困实施扶贫项目305个,每年可帮助村集体增收2000万元;
5、为贫困学生23841人次,发放教育助学扶智资金2339万元;
6、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60元提高到500元,五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85元;
7、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提档升级工程基本完成,惠及90万人;
8、2184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住上了新房子;
9、“三乡工程”带动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82亿元。
【编辑: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