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鹿苑里的饲养员
这里有梅花鹿和麋鹿等食草动物
和可爱的“小鹿斑比”们相处
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他们一起“呦呦呦”叫
“如果要获得梅花鹿的信任,你可能要先学会它熟悉的声音。”刘伟部长是鹿苑饲养员的老大,鹿苑有5个资深的饲养员。
“每次一进到笼舍,我们都会发出它们熟悉的声音,增加亲近感,同时保持和它们的安全距离,互不干扰。”刘部长说,像梅花鹿和麋鹿都是十分胆小的动物,通过叫声和它们达成交流,逐渐培养默契。
在笼舍中央打造一个“树屋”
本杰士堆为动物们提供食物和栖身之所,或是临时避难所。不难看出,一个小小的、自然风格的、有自我生长和自我保护功能的“土堆”,所起到的生态作用几乎可以替代一片灌丛。
——张恩权老师《动物园设计》
梅花鹿笼舍在武汉动物园屹立了三十余年了,笼舍中央有一棵朴树,饲养员们用它打造了一个“树屋”:在枝叶繁茂的大树树干,底部用石头堆砌作为“地基”,辅以树枝交错堆叠做成“屏障”。平常,成年的梅花鹿在“树屋”周边玩“躲猫猫”,小梅花鹿在树荫下睡个午觉,为成长汲取能量。
“这是一个本杰士堆丰容造景,对梅花鹿来说,这起到一个遮挡作用。”刘部长长说,打造这个“树屋”,希望能激发梅花鹿的“探索欲”,丰富它们的生活。在和“树屋”的互动中,体会幸福的“鹿”生。
“本杰士堆”(Benjeshecken)名字的由来,是缘于从事动物园园林管理的赫尔曼·本杰士和海因里希·本杰士兄弟基于野地生存观念和自然演替规律的一项发明。这项发明通过生态化的自然进程为园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重建了生存空间。
随着欧洲园区生态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本杰士堆不断得到应用和改良。独立的本杰士堆的建造方法十分简单:在动物展区内或园区内,把石块、树枝堆在一起,并用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进行填充,同时在堆内种植蔷薇等多刺、蔓生的保护性植物,但要注意植物的根和主干受到树枝和石块、多刺藤蔓的保护,以避免食草动物的啃噬。
由于本杰士堆的构造中存在大量天然孔隙,再加上外围树枝和石块的保护,填充土壤中掺入的本土植物种子会得到安全的生长空间,即使外周的叶片被动物吃掉,但由于根系和主干受到保护,很快这个本杰士堆就会被自然的植被覆盖。
——张恩权老师的《动物园设计》
在做“小鹿斑比”们的私人营养师
每天早上,饲养员走进笼舍,观察它们的精神状态、剩余了多少食物、粪便拉了多少等。刘部长说,随着季节变换,会及时调整它们的食谱。
“它们喜欢吃根茎叶,食物是随着季节变换的,开春后主要吃的是青草,冬季是干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人和动物之间也能培养默契
只要用心相处,天下皆可为友
(编辑:张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