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胡朝阳: 尽量让每一笔颜色都含有光的温度与真情 | 访谈

2019-05-20 16:15

读+

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胡朝阳

    “五一”前夕,湖北美院教授胡朝阳个展《遥远的武汉——胡朝阳油画艺术作品展》在汉举办,由胡朝阳所绘著的《武汉画记》也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武汉画记》分为地标·旧址、洋行·商铺、教堂·寺庙、公馆·故居、里份·街道五个部分。从1978年第一幅画老武汉的作品《汉口江汉路》算起,胡朝阳画老武汉已逾四十年,留下了180余幅老武汉作品,用画笔替武汉老建筑留影,成就了胡朝阳独有的艺术符号标识,也让世人重新审视大武汉历史上被低估的高光时刻。为什么笔耕不辍地将武汉入画,其中又有怎样的艺术情怀?日前,读+周刊专访了胡朝阳教授。

    一画四十年 留下180幅老武汉作品

    胡朝阳是湖北广水人。上小学时,因为作业本封面印着一幅有长江大桥、黄鹤楼的画,而爱上武汉爱上画画,却在50岁时才开始系统画武汉老建筑。在他眼里,武汉这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城市,历经几千年风云变幻,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并不多。其中,900余栋武汉老建筑、优秀历史建筑245处,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代表着武汉曾经辉煌的城市建设历史和成就。

    真正引发胡朝阳有计划地画老武汉,缘于1995年汉口老展览馆的拆除和此后老胜利街的拆迁改造,“再不画就来不及了!”2007年开始,48岁的他通过查阅武汉老建筑的相关资料,走街串巷,挑选历史满70年以上的建筑,以独立建筑、里弄巷落和街道风景相结合为写生题材,以油画的形式来阐释优秀历史建筑所呈现的文化精神。

    11年间,胡朝阳几乎每个周末都穿街走巷去看,去画,因为每次都是推着拖车现场写生,不方便大尺寸,他的画幅采用的是欧洲经典尺寸——81×56cm,这也是他所推崇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经常用的尺寸。

    有意思的是,在画老武汉的过程中,胡朝阳开始重新探索和改变画风,重新拜印象主义为老师。在作画时,能够移情与建筑互动,仿佛看见印象派代表人物透纳、莫奈、毕沙罗的余光在画中闪动。他的画笔下,沉默的老建筑有了延绵起伏的曲线,给人无尽美感。天空、绿树掩映着老建筑斑驳的肌理,热闹喧嚣的武汉有了另一种表情,涵着光,蕴着暖,又美又暖。

《武汉画记》

    和其光,同其尘,爱一座城就爱她的全部

    胡朝阳画老武汉忠实于现场,160余幅作品均为现场写生。选取好写生角度后,他并不回避老建筑身上的时代痕迹,如临时搭建、割断等不谐调的元素,那些交错的天线、电线,他都画出来,和其光,同其尘,做一个原始记录者,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后来者去评说。

    胡朝阳年轻时热爱文学,《世界文学》杂志订了15年,广泛阅读法国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厚厚几本。“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坐下来都在谈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当时文学艺术风潮影响,他的代表作“品马”系列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痕迹。

    在老建筑油画写生过程中,他自觉接受老建筑自然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感召,孕养了自由的艺术性情,重新认识透纳、郁特里罗。前者是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 ,以善于描绘光色与空气的微妙关系闻名于世,后者师从法国印象派,是著名的街道风景画家,为巴黎蒙马特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在他们的影响下,胡朝阳画武汉老建筑时,也尽量让每一笔颜色都含有光的温度与真情,“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一样,投入的时候,会把对方的优点放大。”那些建筑本身释放出来的厚实与庄重、纯朴与典雅的气质,甚至让他忘了历史的伤痛。“当你移情入内,指尖上溢出的形色全是情感的拓印。”

    为了完整地呈现建筑之美,这些画作明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很少出现人、车,因为写生时,站在今日的视觉高度,建筑前面全是人和车,根本看不到建筑的全貌,胡朝阳只好朝大地俯下身子,把房屋的脊线挑出来,以呈现建筑起伏的韵律感,养眼又舒服。

    作为湖美教授,胡朝阳待人温和,鲜有的较真时刻是写生时,发现工人竟然用化学制剂清洗老建筑外墙,他会打破砂锅问到底,要到主管的电话,并苦口婆心讲道理,“大楼是花岗石建筑,非常雄伟庄重,清洗后是亮堂了,也把具有历史包浆的‘老武汉’和当年的工匠精神洗掉了。”

    为了保留建筑蕴含的历史包浆和文化积淀,他专门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建议,如对老建筑局部破损的地方,如果不影响结构安危,弄干净就可以,另具残缺美和故事感。

    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更让他意识到对所居之城的爱和责任。在胡朝阳看来,那些老建筑在武汉一住就是近百年,是武汉人的老亲戚,可以让一段段历史往事借体说话,保存着几代人之间情感和记忆的纽带。他们存在,就代表着武汉曾经的“味口”,注重品味生活,有格调。这次油画艺术展,胡朝阳特别请学生手绘了一幅“武汉100座优秀历史建筑导览图”,图文并茂,概述建筑历史、沧桑往事、美学风格等。这缘于他在写生时,经常遇见从北京、沈阳来的游客,专门找老建筑看,有的还带着资料来。

    他的画展开幕式上,200多张地图被观众一抢而空,“可见美和情怀都是需要被激活的。”

    【访谈】美的建筑是一种引导,一种滋养

    老建筑之美,构成了城市大美

    读+:你此次作品展名叫“遥远的武汉——胡朝阳油画艺术作品展”,“遥远”二字有特别的含义吗?

    胡朝阳:遥远的武汉是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取的。因为我画的老武汉建筑,基本都有80年以上历史,比较有年代感。其次,遥远还包含有对过去的眷念,对未来的期盼。

    读+:你曾在江汉关博物馆做过《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形态之美》专题展,这种形态之美,是一直在那里,还是你在画画过程中的再发现?

    胡朝阳:可能我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从2007年开始关注老武汉,是先从文字进去的。做了厚厚几本笔记,列了一百多个武汉老建筑,没事就看相关资料,两年后才真正动手画,一开始是零碎的画,越画系列越多。

    我素来认为建筑形态的美,一直在那儿。说实话,我一开始没想用画家的视角去看它们,越了解越发现它们的美,比如一座建筑的起点和支点,交待得非常完美,其线条之美、块状之美,对人居环境的舒适之美的要求,种种细节彼此呼应,自然的光影,是那么协调,完全符合美学的黄金比例,丝毫不唐突,是精致的美。

    还有敬业之美,身在其中,有一种与建筑对话及写照生命的穿越感,我完全被当年拥有这样设计品味和建筑工艺的人们所折服,比如墙体做得很厚,冬暖夏凉,这就是生活的精致。

    读+:你觉得一个城市的建筑形态之美,能构成独特的城市美感吗?魅力点在哪儿?

    胡朝阳:建筑是最外化的美学,并且是不可逆转。你看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金字塔,和古老的巴黎相比,毫不逊色,已成为新巴黎美谈的一部分。

    城市建筑的存在,是百年之计,对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美的建筑,是一种引导,你周边的建筑形状美好,每天触目所及都是美的,被美包围,不断接受审美滋养,人生活在其中,自然就能点亮美学通达人性之灯,这是一种很宽泛的美学概念,构成一种城市的大美。

    此外,它还可以上升到一个城市真正文化格调的讨论,物质形态特别发达的时代,如何在精神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这种城市美感用画笔如何传播?除了老建筑,还可以延伸到哪些领域?

    胡朝阳:我一共画了180多幅武汉老建筑。画多了,越来越喜欢,从骨子里喜欢。老建筑的点、线、面,每个地方在我眼里都是美的,都符合美学原理,其潇洒与浪漫的气质以及中西折中主义风格的文化思想,都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建筑流淌出来的如诗如画的韵律。然后,在下笔时,你就会有敬畏之心,深入研究建筑的细节、线条、肌理,从廊柱到窗花,深切地被当年的建造者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专注精神打动,画笔自然真情流露。

    我看这些建筑像热恋的情人,无一处不美。它的美感可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餐饮、日常起居、生活小物,最终指向人生的精致。

    如果说构图、 色彩、点线的起伏,是狭义的美,更重要的美,是建筑之外,还包括周边所有的生产力,在建筑上得到体现。比如唐宋元明的建筑和艺术,在思想和人性的高度,和西方艺术站在一起,毫不逊色。与之观照,美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明风尚、社会秩序,公序良俗等,这种美才会与你的内心发生碰撞。

    它们以非常朴素的方式,撞击我的内心,从而扶正了我的艺术观点,让我的创作不再张牙舞爪,回归了真正的艺术精神。

    一往情深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城市

    读+:你笔下的武汉老建筑、街道等等,又美又暖,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为什么?

    胡朝阳:我想是因为我每幅画都是现场写生,我只在颜色上有艺术的渲染,尽量写实,像照相一样,因为真实而温暖。很多人说,能从构图、颜色、光线,看到我所倾注的情感,牵动了观众,引起了共鸣。

    我对这些老建筑一往情深,画之前,就很喜欢,它们延绵起伏的线条,对我有种诱惑。甚至后来搭建的电线,对我也是一种美。就像钟表里的齿轮,让我想一探究竟,让艺术去组装、拼接、取舍,遵循笔形、笔势、笔力,有利于画面美感的,就用上了,不利的,就去掉了。但中心思想,还是越真实呈现越好,简单地诉说,低调地呈现,哪怕一些画法,在美术学上是忌讳的,我还是坚持真实地呈现当时的状态,任后人评说。

    读+:也有评论将你归入都市画派,这一派最早以威尼斯画派知名,然后是以画巴黎郊外风景闻名的巴比松画派,你的老建筑系列是否有所借鉴、融合?在风格上和他们有何异同?

    胡朝阳:肯定有借鉴和融合。我甚至去过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小镇,还走了印象派代表人物米勒走的道。

    所谓艺术流派,都是后世贴的标签。我学得最多的是印象主义大师莫奈、毕沙罗,还学过印象主义后期、接近现代主义的画家郁特里罗,他们对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以前学印象主义,只关注印象主义表面对自然、色彩和光的贡献,忽视了艺术家身上的人文理想、对自然的一种大爱。我是50岁以后才领悟到这一点,才懂印象主义为何能画出呼吸般的色彩,每一笔都融合了他的心,没有任何艺术家的风景,画得像印象主义那么自然和美,让人心潮澎湃,你一点不要怀疑。

    读+:有人说,印象主义过了100多年,早就过时了,被毕加索们的现代主义、立体主义推翻了,你为什么要回头补这一课?

    胡朝阳:我最开始画的是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但我后来发现我们的教学中落了印象主义这一课。画什么一点都不重要,现在流行的行为艺术、光效艺术,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艺术,不变的是精神格调。真正的艺术就是真情,就像谈恋爱一样。

    现在的风景画太多虚假的东西,用力过猛,矫揉造作,一看就是没招了,将笔触强加于画面,是说谎的、欺诈的。我以前也这样,你看我2010年画的古德寺,2013年画的铜人像,笔触外露,是飘着的。学了印象派之后,我不停写文章、琢磨,发表过《艺术的地气、本情与神性》《艺术的真情》等文章,探讨创作中的问题,解决浮躁,不再带着主义在创作,往真情实感靠拢,画画也变得自然、内敛了。

    我的风景画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朴素,错了就错。没有警觉的错,对艺术是一种大好。

    美感和情怀也是要被教育的

    读+:你撰文说“艺术在文化范畴中是和文学、哲学、宗教互为补充的,要显现人性尊严和生命崇高的大命题”,可否结合武汉及你的艺术创作实践谈一谈?

    胡朝阳:我提出这一说法是希望能够唤醒艺术对崇高的认知,要上升到人性这个高度上来。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文艺复兴,是人性的大觉醒,也是艺术、文学、 哲学全面复苏的黄金时代,甚至科技革命,如解剖法、光学领域的成功,也刺激了艺术的发展。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50岁时提出“艺术通人性”,是觉得我们的艺术教育,过于看重知识结构,忽视对生命的尊严、人性的崇高的尊重。只有关注尊严,艺术才有高度。

    读+:你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除了光色、自然,还有人性的格调。你期待在创作中为武汉塑造何种城市型格?

    胡朝阳:真实。武汉3500年,足够有底气真实。三江文化,江河壮阔、辛亥革命第一枪,都是底气。武汉高校众多,其规模放诸国际都是一流,我们的不足是对个性化培养,如何站在为人类文明贡献的高度开拓艺术视野。

   读+:去年召开的上海进博会,上海市政府特意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创作了“上海印象”主题,广受中外来宾的盛赞。你觉得在这个时代,以都市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能给城市形象传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胡朝阳:让人触及到城市,并让城市相关文化得到扩散。比如巴黎圣母院,很多外国人都是先通过画册或明信片了解的。这也是艺术的渗透,让外人从精神层面、文化高度认识一个城市,优秀作品还能给城市注入文化生命,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和滋养。

    读+:普通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在画家的笔下特别具有美感。你能否给出一些建议,怎样发现身边的城市之美?

    胡朝阳:我记得胡适说过一段话,大致是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我觉得文化的普及、美感和情怀也是要被教育的,但现代人太忙碌,身边的美被匆匆忙忙的生活遮蔽了。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去感知身边的美。另一方面公共教育、媒体教育要跟上,要通过美学教育,让普通人能感受到周围延绵起伏的建筑线条在城市空间的大美。

    我画的武汉市7座最老的建筑,你们长江日报报道过,并在官微让读者投票最喜欢哪座建筑,这种形式非常好,让老百姓参与、感受在这座城市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建筑,迟早会和我一样热爱它们。

【编辑:周劼】


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胡朝阳

    “五一”前夕,湖北美院教授胡朝阳个展《遥远的武汉——胡朝阳油画艺术作品展》在汉举办,由胡朝阳所绘著的《武汉画记》也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武汉画记》分为地标·旧址、洋行·商铺、教堂·寺庙、公馆·故居、里份·街道五个部分。从1978年第一幅画老武汉的作品《汉口江汉路》算起,胡朝阳画老武汉已逾四十年,留下了180余幅老武汉作品,用画笔替武汉老建筑留影,成就了胡朝阳独有的艺术符号标识,也让世人重新审视大武汉历史上被低估的高光时刻。为什么笔耕不辍地将武汉入画,其中又有怎样的艺术情怀?日前,读+周刊专访了胡朝阳教授。

    一画四十年 留下180幅老武汉作品

    胡朝阳是湖北广水人。上小学时,因为作业本封面印着一幅有长江大桥、黄鹤楼的画,而爱上武汉爱上画画,却在50岁时才开始系统画武汉老建筑。在他眼里,武汉这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城市,历经几千年风云变幻,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并不多。其中,900余栋武汉老建筑、优秀历史建筑245处,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代表着武汉曾经辉煌的城市建设历史和成就。

    真正引发胡朝阳有计划地画老武汉,缘于1995年汉口老展览馆的拆除和此后老胜利街的拆迁改造,“再不画就来不及了!”2007年开始,48岁的他通过查阅武汉老建筑的相关资料,走街串巷,挑选历史满70年以上的建筑,以独立建筑、里弄巷落和街道风景相结合为写生题材,以油画的形式来阐释优秀历史建筑所呈现的文化精神。

    11年间,胡朝阳几乎每个周末都穿街走巷去看,去画,因为每次都是推着拖车现场写生,不方便大尺寸,他的画幅采用的是欧洲经典尺寸——81×56cm,这也是他所推崇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经常用的尺寸。

    有意思的是,在画老武汉的过程中,胡朝阳开始重新探索和改变画风,重新拜印象主义为老师。在作画时,能够移情与建筑互动,仿佛看见印象派代表人物透纳、莫奈、毕沙罗的余光在画中闪动。他的画笔下,沉默的老建筑有了延绵起伏的曲线,给人无尽美感。天空、绿树掩映着老建筑斑驳的肌理,热闹喧嚣的武汉有了另一种表情,涵着光,蕴着暖,又美又暖。

《武汉画记》

    和其光,同其尘,爱一座城就爱她的全部

    胡朝阳画老武汉忠实于现场,160余幅作品均为现场写生。选取好写生角度后,他并不回避老建筑身上的时代痕迹,如临时搭建、割断等不谐调的元素,那些交错的天线、电线,他都画出来,和其光,同其尘,做一个原始记录者,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后来者去评说。

    胡朝阳年轻时热爱文学,《世界文学》杂志订了15年,广泛阅读法国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厚厚几本。“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坐下来都在谈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当时文学艺术风潮影响,他的代表作“品马”系列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痕迹。

    在老建筑油画写生过程中,他自觉接受老建筑自然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感召,孕养了自由的艺术性情,重新认识透纳、郁特里罗。前者是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 ,以善于描绘光色与空气的微妙关系闻名于世,后者师从法国印象派,是著名的街道风景画家,为巴黎蒙马特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在他们的影响下,胡朝阳画武汉老建筑时,也尽量让每一笔颜色都含有光的温度与真情,“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一样,投入的时候,会把对方的优点放大。”那些建筑本身释放出来的厚实与庄重、纯朴与典雅的气质,甚至让他忘了历史的伤痛。“当你移情入内,指尖上溢出的形色全是情感的拓印。”

    为了完整地呈现建筑之美,这些画作明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很少出现人、车,因为写生时,站在今日的视觉高度,建筑前面全是人和车,根本看不到建筑的全貌,胡朝阳只好朝大地俯下身子,把房屋的脊线挑出来,以呈现建筑起伏的韵律感,养眼又舒服。

    作为湖美教授,胡朝阳待人温和,鲜有的较真时刻是写生时,发现工人竟然用化学制剂清洗老建筑外墙,他会打破砂锅问到底,要到主管的电话,并苦口婆心讲道理,“大楼是花岗石建筑,非常雄伟庄重,清洗后是亮堂了,也把具有历史包浆的‘老武汉’和当年的工匠精神洗掉了。”

    为了保留建筑蕴含的历史包浆和文化积淀,他专门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建议,如对老建筑局部破损的地方,如果不影响结构安危,弄干净就可以,另具残缺美和故事感。

    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更让他意识到对所居之城的爱和责任。在胡朝阳看来,那些老建筑在武汉一住就是近百年,是武汉人的老亲戚,可以让一段段历史往事借体说话,保存着几代人之间情感和记忆的纽带。他们存在,就代表着武汉曾经的“味口”,注重品味生活,有格调。这次油画艺术展,胡朝阳特别请学生手绘了一幅“武汉100座优秀历史建筑导览图”,图文并茂,概述建筑历史、沧桑往事、美学风格等。这缘于他在写生时,经常遇见从北京、沈阳来的游客,专门找老建筑看,有的还带着资料来。

    他的画展开幕式上,200多张地图被观众一抢而空,“可见美和情怀都是需要被激活的。”

    【访谈】美的建筑是一种引导,一种滋养

    老建筑之美,构成了城市大美

    读+:你此次作品展名叫“遥远的武汉——胡朝阳油画艺术作品展”,“遥远”二字有特别的含义吗?

    胡朝阳:遥远的武汉是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取的。因为我画的老武汉建筑,基本都有80年以上历史,比较有年代感。其次,遥远还包含有对过去的眷念,对未来的期盼。

    读+:你曾在江汉关博物馆做过《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形态之美》专题展,这种形态之美,是一直在那里,还是你在画画过程中的再发现?

    胡朝阳:可能我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从2007年开始关注老武汉,是先从文字进去的。做了厚厚几本笔记,列了一百多个武汉老建筑,没事就看相关资料,两年后才真正动手画,一开始是零碎的画,越画系列越多。

    我素来认为建筑形态的美,一直在那儿。说实话,我一开始没想用画家的视角去看它们,越了解越发现它们的美,比如一座建筑的起点和支点,交待得非常完美,其线条之美、块状之美,对人居环境的舒适之美的要求,种种细节彼此呼应,自然的光影,是那么协调,完全符合美学的黄金比例,丝毫不唐突,是精致的美。

    还有敬业之美,身在其中,有一种与建筑对话及写照生命的穿越感,我完全被当年拥有这样设计品味和建筑工艺的人们所折服,比如墙体做得很厚,冬暖夏凉,这就是生活的精致。

    读+:你觉得一个城市的建筑形态之美,能构成独特的城市美感吗?魅力点在哪儿?

    胡朝阳:建筑是最外化的美学,并且是不可逆转。你看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金字塔,和古老的巴黎相比,毫不逊色,已成为新巴黎美谈的一部分。

    城市建筑的存在,是百年之计,对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美的建筑,是一种引导,你周边的建筑形状美好,每天触目所及都是美的,被美包围,不断接受审美滋养,人生活在其中,自然就能点亮美学通达人性之灯,这是一种很宽泛的美学概念,构成一种城市的大美。

    此外,它还可以上升到一个城市真正文化格调的讨论,物质形态特别发达的时代,如何在精神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这种城市美感用画笔如何传播?除了老建筑,还可以延伸到哪些领域?

    胡朝阳:我一共画了180多幅武汉老建筑。画多了,越来越喜欢,从骨子里喜欢。老建筑的点、线、面,每个地方在我眼里都是美的,都符合美学原理,其潇洒与浪漫的气质以及中西折中主义风格的文化思想,都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建筑流淌出来的如诗如画的韵律。然后,在下笔时,你就会有敬畏之心,深入研究建筑的细节、线条、肌理,从廊柱到窗花,深切地被当年的建造者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专注精神打动,画笔自然真情流露。

    我看这些建筑像热恋的情人,无一处不美。它的美感可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餐饮、日常起居、生活小物,最终指向人生的精致。

    如果说构图、 色彩、点线的起伏,是狭义的美,更重要的美,是建筑之外,还包括周边所有的生产力,在建筑上得到体现。比如唐宋元明的建筑和艺术,在思想和人性的高度,和西方艺术站在一起,毫不逊色。与之观照,美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明风尚、社会秩序,公序良俗等,这种美才会与你的内心发生碰撞。

    它们以非常朴素的方式,撞击我的内心,从而扶正了我的艺术观点,让我的创作不再张牙舞爪,回归了真正的艺术精神。

    一往情深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城市

    读+:你笔下的武汉老建筑、街道等等,又美又暖,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为什么?

    胡朝阳:我想是因为我每幅画都是现场写生,我只在颜色上有艺术的渲染,尽量写实,像照相一样,因为真实而温暖。很多人说,能从构图、颜色、光线,看到我所倾注的情感,牵动了观众,引起了共鸣。

    我对这些老建筑一往情深,画之前,就很喜欢,它们延绵起伏的线条,对我有种诱惑。甚至后来搭建的电线,对我也是一种美。就像钟表里的齿轮,让我想一探究竟,让艺术去组装、拼接、取舍,遵循笔形、笔势、笔力,有利于画面美感的,就用上了,不利的,就去掉了。但中心思想,还是越真实呈现越好,简单地诉说,低调地呈现,哪怕一些画法,在美术学上是忌讳的,我还是坚持真实地呈现当时的状态,任后人评说。

    读+:也有评论将你归入都市画派,这一派最早以威尼斯画派知名,然后是以画巴黎郊外风景闻名的巴比松画派,你的老建筑系列是否有所借鉴、融合?在风格上和他们有何异同?

    胡朝阳:肯定有借鉴和融合。我甚至去过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小镇,还走了印象派代表人物米勒走的道。

    所谓艺术流派,都是后世贴的标签。我学得最多的是印象主义大师莫奈、毕沙罗,还学过印象主义后期、接近现代主义的画家郁特里罗,他们对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以前学印象主义,只关注印象主义表面对自然、色彩和光的贡献,忽视了艺术家身上的人文理想、对自然的一种大爱。我是50岁以后才领悟到这一点,才懂印象主义为何能画出呼吸般的色彩,每一笔都融合了他的心,没有任何艺术家的风景,画得像印象主义那么自然和美,让人心潮澎湃,你一点不要怀疑。

    读+:有人说,印象主义过了100多年,早就过时了,被毕加索们的现代主义、立体主义推翻了,你为什么要回头补这一课?

    胡朝阳:我最开始画的是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但我后来发现我们的教学中落了印象主义这一课。画什么一点都不重要,现在流行的行为艺术、光效艺术,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艺术,不变的是精神格调。真正的艺术就是真情,就像谈恋爱一样。

    现在的风景画太多虚假的东西,用力过猛,矫揉造作,一看就是没招了,将笔触强加于画面,是说谎的、欺诈的。我以前也这样,你看我2010年画的古德寺,2013年画的铜人像,笔触外露,是飘着的。学了印象派之后,我不停写文章、琢磨,发表过《艺术的地气、本情与神性》《艺术的真情》等文章,探讨创作中的问题,解决浮躁,不再带着主义在创作,往真情实感靠拢,画画也变得自然、内敛了。

    我的风景画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朴素,错了就错。没有警觉的错,对艺术是一种大好。

    美感和情怀也是要被教育的

    读+:你撰文说“艺术在文化范畴中是和文学、哲学、宗教互为补充的,要显现人性尊严和生命崇高的大命题”,可否结合武汉及你的艺术创作实践谈一谈?

    胡朝阳:我提出这一说法是希望能够唤醒艺术对崇高的认知,要上升到人性这个高度上来。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文艺复兴,是人性的大觉醒,也是艺术、文学、 哲学全面复苏的黄金时代,甚至科技革命,如解剖法、光学领域的成功,也刺激了艺术的发展。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50岁时提出“艺术通人性”,是觉得我们的艺术教育,过于看重知识结构,忽视对生命的尊严、人性的崇高的尊重。只有关注尊严,艺术才有高度。

    读+:你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除了光色、自然,还有人性的格调。你期待在创作中为武汉塑造何种城市型格?

    胡朝阳:真实。武汉3500年,足够有底气真实。三江文化,江河壮阔、辛亥革命第一枪,都是底气。武汉高校众多,其规模放诸国际都是一流,我们的不足是对个性化培养,如何站在为人类文明贡献的高度开拓艺术视野。

   读+:去年召开的上海进博会,上海市政府特意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创作了“上海印象”主题,广受中外来宾的盛赞。你觉得在这个时代,以都市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能给城市形象传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胡朝阳:让人触及到城市,并让城市相关文化得到扩散。比如巴黎圣母院,很多外国人都是先通过画册或明信片了解的。这也是艺术的渗透,让外人从精神层面、文化高度认识一个城市,优秀作品还能给城市注入文化生命,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和滋养。

    读+:普通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在画家的笔下特别具有美感。你能否给出一些建议,怎样发现身边的城市之美?

    胡朝阳:我记得胡适说过一段话,大致是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我觉得文化的普及、美感和情怀也是要被教育的,但现代人太忙碌,身边的美被匆匆忙忙的生活遮蔽了。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去感知身边的美。另一方面公共教育、媒体教育要跟上,要通过美学教育,让普通人能感受到周围延绵起伏的建筑线条在城市空间的大美。

    我画的武汉市7座最老的建筑,你们长江日报报道过,并在官微让读者投票最喜欢哪座建筑,这种形式非常好,让老百姓参与、感受在这座城市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建筑,迟早会和我一样热爱它们。

【编辑:周劼】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