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武汉扮靓两江核心区岸线,清理六成码头植树两万亩

2019-05-09 08:22 湖北日报  

图为:5月8日,俯瞰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优化调整后的水岸线“靓”起来。

图为:二O一六年一月,长江铁机路汽渡码头附近,高耸的沙堆连绵起伏。(资料照片)

图为:5月8日,整治后的长江铁机路码头附近,开阔美丽的江滩岸线。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吕作武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5月4日晚,“五一”最后一场武汉长江灯光秀如期上演,长江、汉江四岸,被华彩绚丽的灯光点亮。

外地游客陈涛提前2小时来到武昌江滩,一览江景。细心的他发现,如今的长江两岸比3年前他第一次来时漂亮了得多。“以前江边那些老旧的码头、趸船大都不见踪影,江岸线变得开阔多了。”

进一步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今年2月,武汉启动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行动,对核心区(长江鹦鹉洲长江大桥至二七长江大桥、汉江古田桥至汉江口)内的103个码头和189艘趸船进行拆除、迁移、集并、整合,使码头减少61.2%,趸船减少63.5%。

两个多月来,江汉、硚口等城区已相继完成优化调整工作,还市民以美丽江岸线。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治理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5月中旬全部结束,下一阶段将加快集并区、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园林部门启动了两江四岸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今明两年将植树2万亩,目前已完成1.1万亩,力争早日建成洁净美丽、绿意盎然的“滨江都市画廊”,扮靓两江核心区水岸线。

两个月前——老旧码头像扎眼的“伤疤”

2月20日上午,位于武昌江岸的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码头开始拆除,打响岸线码头优化调整工作“第一枪”。

当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长江两岸探访,发现从长江大桥平湖门至长江二桥徐家棚段约4公里江岸线上,分布着约30余座码头,密集处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座。这些码头中,除了少数轮渡码头人来人往外,其他货运类、船修类、水厂类码头基本难见人影,只剩残破不堪的趸船、栈桥,不仅破坏了江边整体景观,还将完整的江岸线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汉口沿江大道,从民权路步行至武汉科技馆约2公里路程,江堤上分布着十余个码头入口。有些入口墙体上印着各式广告,里面分布各色商家,售卖着蓄电池、宠物、生鲜等商品,甚至还有对外经营的旅馆,环境杂乱。

据介绍,两江核心区现存的103座码头,分为货运类、船厂类、旅游客运类、公务类、取水类和军事类,其中不少货运、船厂和客运码头,已丧失原有的航运功能,沦为“僵尸”码头,留存的趸船、栈桥外观锈迹斑驳,影响城市滨江景观。有些码头身处闹市,却承担着货物运输、水上修船、仓库存储等功能,与后方陆域功能不协调。还有些码头、趸船废弃后,擅自改变用途,影响水域安全、消防安全。

“这些码头的存在侵蚀了宝贵的岸线资源,与武汉城市发展不相称,对长江、汉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压实责任——各城区任务相继“清零”

2月20日优化调整工作启动后,武汉市从市、区到街道,逐级设立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指挥部和工作专班,整体统筹、挂图作战,通过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全力推动码头拆除及优化工作。

其中,武昌区任务最重,涉及码头35座。认领清单后,该区迅速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开始集中办公。工作专班对码头趸船的权属、使用单位、运营状况等进行细致调查,保存影像资料,固定证据,建立“一码头一档案”。专班还主动与码头业主单位沟通协谈,率先和武港汉口港埠分公司签署了协议,于2月20日对该公司武北码头进行拆除,打响了全市“第一枪”。

在汉阳区,武汉扬子江游船有限公司的扬子江码头位于长江大桥下游千米处,建成已有数十年历史。因公司对拆除补偿费存在分歧,拆除工作迟迟无法进行。汉阳区城管执法局(交通局)上门30余次,与公司方反复沟通,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背景,最终成功说服公司,并最大程度保证了企业的利益。

4月18日,扬子江码头顺利拆除,汉阳区完成了全区13个码头的优化调整工作,提前完成工作任务“清零”。

在治理过程中,中央在汉单位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发挥了示范作用。3月31日,位于王家巷附近的武汉海事局港14码头被拆除,趸船随后被拖往公务码头集并区,成为武汉市拆除的第一个公务码头。

武汉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说,大幅压缩公务码头使用岸线,将布局散乱的公务码头形成4个聚集片区,可以有效还岸于民,对落实长江大保护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我们愿意积极配合。”

生态修复——两江四岸植树2万亩

除完成码头拆除、搬迁工作外,武汉市还启动了两江四岸植树造林及生态修复工作,努力打造“滨江绿色生态长廊”。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介绍,计划今明两年在两江沿岸7个城区的360公里江岸线(长江岸线260公里、汉江沿线100公里)上进行大规模植树行动,造林总面积为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1万亩,栽种池杉、水杉、杨树、樟树、柳树等树种近百万株。

针对已取缔、整治的废弃码头、采砂点、趸船点,园林部门将在原址上按“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原则进行复绿,预计总面积为2000多亩,目前已完成1053亩,其余的将在年内完成。

杨泗港长江大桥西侧的洪山区武金堤长江江滩,原是一片杂草丛生、乱石垃圾遍布的荒滩湿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新种上了一大片池杉林,形成壮观美丽的“池杉树阵”。

洪山区园林局林业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在武金堤沿线种植了五片这样的池杉林共6568株,树苗采用胸径8厘米至10厘米的全冠(树冠完整)树苗,景观效果颇佳。“几年后等这些池杉长成,春夏一片翠绿、深秋一片火红,将成为武汉市民、外地游客休闲赏景的热门打卡地。”


另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长江汉江武汉段沿岸已栽植近百万棵新树 池杉和水杉占比过半

两江四岸生态画卷已初具雏形

图为江北快速路江滩旁,已栽上新的树木。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希通讯员赵琴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

站在二七长江大桥上,眺望汉口沿江江滩,从上游长江二桥到下游天兴洲大桥,绵延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色:有新建的江滩公园,有自然野趣的芦苇荡,有一片片整齐划一的防护林。新景旧景,自然人工,和谐统一,绿色养眼。

这是武汉开展长江大保护植树造林行动的一个缩影。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在长江汉江沿岸栽植近百万棵树,完成总任务的一半,今年底至明年初将全面收官。记者昨日现场探访看到,两江四岸的生态画卷已初具雏形。

补绿重在远城区

砂场民房变绿林

以往沿江江滩看到的荒滩、农田、砂场,如今已大部分消失在绿野中。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江北快速路朱家河至滠水河段的长江江滩看到,有一片片老的意杨林,有新栽的池杉、中山杉、乌桕和染井吉野樱等,临水的是池杉,中山杉,地势较高处栽植的是乌桕、水杉和染井吉野樱。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朱家河至滠水河段的江滩,长4.2公里,原是一片自然荒滩,未来这里将成为长江新城江滩公园的底色,所以有了乌桕、樱花的身影。

在杨泗港大桥江南岸边,是一片60亩的池杉林,飒爽英姿挺立在江边。洪山区园林局林业管理站副站长秦路告诉记者:“从此上溯至横堤村,16公里江滩,拆除了民房和砂场,迁出了菜地,剩下的空白由8片池杉林来填补。”“中心城区两江四岸都已是成熟的江滩,此次行动主要在远城区。”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说,涉及黄陂、新洲、江夏、洪山、青山、东西湖、武汉经开(汉南)等7个城区,长江、汉江两岸的岸线总长度为360公里。

景观美耐水性强

池杉是补绿主角

此次长江大保护植树造林行动,入选的主要树种有池杉、水杉、杨树、樟树和柳树,是出于什么考虑?“耐水性好,景观效果好。”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池杉、柳树和杨树耐水性好,一般栽植在迎水面,水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耐水,所以它和樟树栽植在背水面。池杉和水杉数量占比过半,杨树近10%,尤其是池杉不仅耐水性好,寿命也长。

洪山区沿江江滩造林选择的都是池杉,今年3月已全部种植完毕,目前95%已发芽。为何相中池杉?

“大家漫步江滩可以欣赏片片杉叶情。”洪山区园林局林业管理站副站长秦路说,从功能上而言,所栽植地域地势低,很容易被江水淹没,耐水性是首要考虑的,池杉耐水性很好;从景观上看,池杉春天一片绿,秋天是一片红,一年四季色彩渐变;从坚固角度来说,意杨虽生长速度快,但是“虚胖”,而池杉长得慢一点,但很“壮实”;从病虫害考虑,柳树意杨容易生虫害,特别是食叶虫,而池杉的抗性强。

绿化和修复并重

明年初惊艳亮相

按计划,长江大保护武汉“两江四岸”造林总面积为2万亩,今明两年各完成1万亩。截至目前,“两江四岸”今年的造林任务,实际已完成1.1万亩。

除“两江四岸”的造林绿化,长江大保护还包括生态修复项目。武汉市还对长江沿岸的废弃码头、采砂点、趸船点进行取缔和整治。目前已取缔、整治30个,被取缔后的原址,按“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原则进行复绿。

因气温升高,今春造林暂告一段落,近百万棵树“填空”后,“两江四岸”的生态画卷初具雏形,正徐徐铺开。今年下半年秋冬再度开启造林后,明年初,这幅360公里长的生态画卷将惊艳两江四岸!

【编辑:朱曦东】

图为:5月8日,俯瞰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优化调整后的水岸线“靓”起来。

图为:二O一六年一月,长江铁机路汽渡码头附近,高耸的沙堆连绵起伏。(资料照片)

图为:5月8日,整治后的长江铁机路码头附近,开阔美丽的江滩岸线。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吕作武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5月4日晚,“五一”最后一场武汉长江灯光秀如期上演,长江、汉江四岸,被华彩绚丽的灯光点亮。

外地游客陈涛提前2小时来到武昌江滩,一览江景。细心的他发现,如今的长江两岸比3年前他第一次来时漂亮了得多。“以前江边那些老旧的码头、趸船大都不见踪影,江岸线变得开阔多了。”

进一步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今年2月,武汉启动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行动,对核心区(长江鹦鹉洲长江大桥至二七长江大桥、汉江古田桥至汉江口)内的103个码头和189艘趸船进行拆除、迁移、集并、整合,使码头减少61.2%,趸船减少63.5%。

两个多月来,江汉、硚口等城区已相继完成优化调整工作,还市民以美丽江岸线。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治理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5月中旬全部结束,下一阶段将加快集并区、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园林部门启动了两江四岸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今明两年将植树2万亩,目前已完成1.1万亩,力争早日建成洁净美丽、绿意盎然的“滨江都市画廊”,扮靓两江核心区水岸线。

两个月前——老旧码头像扎眼的“伤疤”

2月20日上午,位于武昌江岸的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码头开始拆除,打响岸线码头优化调整工作“第一枪”。

当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长江两岸探访,发现从长江大桥平湖门至长江二桥徐家棚段约4公里江岸线上,分布着约30余座码头,密集处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座。这些码头中,除了少数轮渡码头人来人往外,其他货运类、船修类、水厂类码头基本难见人影,只剩残破不堪的趸船、栈桥,不仅破坏了江边整体景观,还将完整的江岸线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汉口沿江大道,从民权路步行至武汉科技馆约2公里路程,江堤上分布着十余个码头入口。有些入口墙体上印着各式广告,里面分布各色商家,售卖着蓄电池、宠物、生鲜等商品,甚至还有对外经营的旅馆,环境杂乱。

据介绍,两江核心区现存的103座码头,分为货运类、船厂类、旅游客运类、公务类、取水类和军事类,其中不少货运、船厂和客运码头,已丧失原有的航运功能,沦为“僵尸”码头,留存的趸船、栈桥外观锈迹斑驳,影响城市滨江景观。有些码头身处闹市,却承担着货物运输、水上修船、仓库存储等功能,与后方陆域功能不协调。还有些码头、趸船废弃后,擅自改变用途,影响水域安全、消防安全。

“这些码头的存在侵蚀了宝贵的岸线资源,与武汉城市发展不相称,对长江、汉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压实责任——各城区任务相继“清零”

2月20日优化调整工作启动后,武汉市从市、区到街道,逐级设立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指挥部和工作专班,整体统筹、挂图作战,通过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全力推动码头拆除及优化工作。

其中,武昌区任务最重,涉及码头35座。认领清单后,该区迅速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开始集中办公。工作专班对码头趸船的权属、使用单位、运营状况等进行细致调查,保存影像资料,固定证据,建立“一码头一档案”。专班还主动与码头业主单位沟通协谈,率先和武港汉口港埠分公司签署了协议,于2月20日对该公司武北码头进行拆除,打响了全市“第一枪”。

在汉阳区,武汉扬子江游船有限公司的扬子江码头位于长江大桥下游千米处,建成已有数十年历史。因公司对拆除补偿费存在分歧,拆除工作迟迟无法进行。汉阳区城管执法局(交通局)上门30余次,与公司方反复沟通,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背景,最终成功说服公司,并最大程度保证了企业的利益。

4月18日,扬子江码头顺利拆除,汉阳区完成了全区13个码头的优化调整工作,提前完成工作任务“清零”。

在治理过程中,中央在汉单位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发挥了示范作用。3月31日,位于王家巷附近的武汉海事局港14码头被拆除,趸船随后被拖往公务码头集并区,成为武汉市拆除的第一个公务码头。

武汉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说,大幅压缩公务码头使用岸线,将布局散乱的公务码头形成4个聚集片区,可以有效还岸于民,对落实长江大保护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我们愿意积极配合。”

生态修复——两江四岸植树2万亩

除完成码头拆除、搬迁工作外,武汉市还启动了两江四岸植树造林及生态修复工作,努力打造“滨江绿色生态长廊”。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介绍,计划今明两年在两江沿岸7个城区的360公里江岸线(长江岸线260公里、汉江沿线100公里)上进行大规模植树行动,造林总面积为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1万亩,栽种池杉、水杉、杨树、樟树、柳树等树种近百万株。

针对已取缔、整治的废弃码头、采砂点、趸船点,园林部门将在原址上按“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原则进行复绿,预计总面积为2000多亩,目前已完成1053亩,其余的将在年内完成。

杨泗港长江大桥西侧的洪山区武金堤长江江滩,原是一片杂草丛生、乱石垃圾遍布的荒滩湿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新种上了一大片池杉林,形成壮观美丽的“池杉树阵”。

洪山区园林局林业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在武金堤沿线种植了五片这样的池杉林共6568株,树苗采用胸径8厘米至10厘米的全冠(树冠完整)树苗,景观效果颇佳。“几年后等这些池杉长成,春夏一片翠绿、深秋一片火红,将成为武汉市民、外地游客休闲赏景的热门打卡地。”


另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长江汉江武汉段沿岸已栽植近百万棵新树 池杉和水杉占比过半

两江四岸生态画卷已初具雏形

图为江北快速路江滩旁,已栽上新的树木。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希通讯员赵琴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

站在二七长江大桥上,眺望汉口沿江江滩,从上游长江二桥到下游天兴洲大桥,绵延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色:有新建的江滩公园,有自然野趣的芦苇荡,有一片片整齐划一的防护林。新景旧景,自然人工,和谐统一,绿色养眼。

这是武汉开展长江大保护植树造林行动的一个缩影。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在长江汉江沿岸栽植近百万棵树,完成总任务的一半,今年底至明年初将全面收官。记者昨日现场探访看到,两江四岸的生态画卷已初具雏形。

补绿重在远城区

砂场民房变绿林

以往沿江江滩看到的荒滩、农田、砂场,如今已大部分消失在绿野中。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江北快速路朱家河至滠水河段的长江江滩看到,有一片片老的意杨林,有新栽的池杉、中山杉、乌桕和染井吉野樱等,临水的是池杉,中山杉,地势较高处栽植的是乌桕、水杉和染井吉野樱。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朱家河至滠水河段的江滩,长4.2公里,原是一片自然荒滩,未来这里将成为长江新城江滩公园的底色,所以有了乌桕、樱花的身影。

在杨泗港大桥江南岸边,是一片60亩的池杉林,飒爽英姿挺立在江边。洪山区园林局林业管理站副站长秦路告诉记者:“从此上溯至横堤村,16公里江滩,拆除了民房和砂场,迁出了菜地,剩下的空白由8片池杉林来填补。”“中心城区两江四岸都已是成熟的江滩,此次行动主要在远城区。”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说,涉及黄陂、新洲、江夏、洪山、青山、东西湖、武汉经开(汉南)等7个城区,长江、汉江两岸的岸线总长度为360公里。

景观美耐水性强

池杉是补绿主角

此次长江大保护植树造林行动,入选的主要树种有池杉、水杉、杨树、樟树和柳树,是出于什么考虑?“耐水性好,景观效果好。”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池杉、柳树和杨树耐水性好,一般栽植在迎水面,水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耐水,所以它和樟树栽植在背水面。池杉和水杉数量占比过半,杨树近10%,尤其是池杉不仅耐水性好,寿命也长。

洪山区沿江江滩造林选择的都是池杉,今年3月已全部种植完毕,目前95%已发芽。为何相中池杉?

“大家漫步江滩可以欣赏片片杉叶情。”洪山区园林局林业管理站副站长秦路说,从功能上而言,所栽植地域地势低,很容易被江水淹没,耐水性是首要考虑的,池杉耐水性很好;从景观上看,池杉春天一片绿,秋天是一片红,一年四季色彩渐变;从坚固角度来说,意杨虽生长速度快,但是“虚胖”,而池杉长得慢一点,但很“壮实”;从病虫害考虑,柳树意杨容易生虫害,特别是食叶虫,而池杉的抗性强。

绿化和修复并重

明年初惊艳亮相

按计划,长江大保护武汉“两江四岸”造林总面积为2万亩,今明两年各完成1万亩。截至目前,“两江四岸”今年的造林任务,实际已完成1.1万亩。

除“两江四岸”的造林绿化,长江大保护还包括生态修复项目。武汉市还对长江沿岸的废弃码头、采砂点、趸船点进行取缔和整治。目前已取缔、整治30个,被取缔后的原址,按“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原则进行复绿。

因气温升高,今春造林暂告一段落,近百万棵树“填空”后,“两江四岸”的生态画卷初具雏形,正徐徐铺开。今年下半年秋冬再度开启造林后,明年初,这幅360公里长的生态画卷将惊艳两江四岸!

【编辑:朱曦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