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江新城将与主城错位互补,构建武汉“大”字型空间结构

©原创 2017-12-25 21:39

建设世界亮点城市

实现伟大城市梦想

长江新城,衔命而生

将引领武汉

从“三镇时代”迈向“长江时代”

长江新城航拍 图︱长江日报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

为更好绘制长江新城的未来蓝图

即日起

长江新城概念规划愿景

正式征求市民意见

长江新城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恪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五个统筹”的方针,强调八大规划要领:

规划要领一

用足空间 凸显亮点

严守“湖泊蓝线”,确保现有湖泊面积不减少,以武湖为主体,高标准建设水岸相依、蓝绿相融的湿地公园,满足生态空间容量;组团布局、集约发展,用足用好地上地下、天空地面等各类空间资源。

规划要领二

南北并重 东西均衡

科学布局高效高新产业,配套完善未来城市功能,依形就势,因地制宜,南部滨江城市带延展长江主轴,打造未来武汉国际交往中心;北部丘陵城市带依托木兰山系,打造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武湖以西,沿滠水布局科技创新板块;武湖以东,沿倒水布局文化创意板块。

规划要领三

纵横主轴 风水融城

贯通“木兰山-武湖-天兴洲”南北风道纵轴,联通“滠水-武湖-倒水”东西运河横轴,形成十字框架,构建生态自然托盘,实现清风拂城、绿水润城。

规划要领四

环湖建设 临江发展

由内而外梯次展开,环湖聚岛、纵深筑城,保持环湖开敞度、控制纵深建筑高度,形成内低外高的空间形态;延展长江主轴,临江布局3大城市功能片区,形成高低错落、舒展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凸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

规划要领五

江河绕城 森林环城

沿府河、滠水、倒水建设生态缓坡式堤防,体现城水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治水理念;在河道两岸、国道两侧,建设四季有景、步移景换的多彩林带,撑起“水环林绕”的生态屏障。

规划要领六

“三生”融合 复合利用

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融合,突出人性化体验,以绿色生态空间为基底、以人居生活空间为核心,以高效生产空间为支撑,倡导土地混合使用模式,构筑复合城市功能空间。

规划要领七

呼应周边 引领互补

长江新城与主城错位互补,形成“双核驱动”模式,东西方向以汉江-东西山系为串联,带动大临空、中法生态城和“大光谷”,西南联系“大车都”并辐射江汉平原,南部联系山坡第二机场方向,带动环梁子湖地区,辐射幕阜山区,构建“大”字型空间结构。

规划要领八

未来发展 向北向东

超前控制,预留向北、向东拓展空间,发挥长江新城极核作用,辐射带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新区、老区协调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培育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新城规划围绕“生态”与“智慧”两大核心主题,突出五大定位:

定位一




聚天下英才,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重点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建设长江科学城,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虚拟现实、清洁能源等未来产业研究基地;

率先开展5G通讯商用试点,组建国家实验室,争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科创新高地;

发展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带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制造业新转型;

强化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新科技服务、新金融支撑,布局青年城、国际交流平台、行政文化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探索商务新模式,形成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定位二

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通过对湖泊、湿地、河流、渠道等生态要素进行连通整合,增大地区蓄洪能力,打造全国首个“城市水库”;通过建设东、西、南三个方向运河,组织水上交通游线;

划分海绵雨水管理单元,构建顺势自流、下凹滞蓄、廊道输送的雨水调控体系,打造“复合龟背排蓄系统”;

优化升级天兴洲生态绿洲,串通至武湖的水上航线,整体营造湖泊星布、水网协调的“现代威尼斯”;

挖掘传承盘龙文化、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长江生态文明新高地;

围绕张公堤、天兴洲、武湖、仓埠、大别山等景观资源,打造生态文化主题游线路。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营城理念,打造蓝绿交织、人水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

定位三

突出“智慧、复合、绿色”理念,分层设计、分流引导,构建地下、地面、地上一体化交通体系。地下以“地铁网+地下快速路系统+地下物流管廊”叠合布局,服务客流、货流快速输运;

地面构建以“光伏充电、无人驾驶”为主的快速公交网络,平行长江建设一条美丽的新时代大道,布局换乘中心、未来之桥重点项目。空中预留“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的路径通道,为未来城市“浮空交通系统”预留弹性。

建设多维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拓展科学利用的深地深空新空间。“深地”空间分层利用,浅层布局综合管廊系统,统筹解决水、电、气、垃圾等输送问题;深层利用“地热水冷”资源,构建“冬暖夏凉”智能环境支持系统。谋划布设轨道卫星,作为长江新城高速信息网络中枢,打造深空“城市大脑”。

定位四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高水平“双向”开放、资源高效配置的“国际门户”。

大力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顶尖商业研究院等机构,鼓励世界500强企业在新城设立研发总部和技术中心;

建设国际化社区,布局国际会展中心,促进国际高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聚集,举办各类国际性交流活动,提升新城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定位五

以培养引进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搭建“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新载体。

基于人本体验,构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8分钟可达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营造立体混合和平面混合的街区新模式,促进社区沟通交流、提升城市活力;

推行住房新制度,通过租售同权、共有产权等措施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依托水陆空天一体化智能信息网络,全面推进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交通的建设,构筑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运营新系统;

应用智能无人超市等新零售新业态,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引领未来新生活。

欢迎市民对长江新城概念规划愿景提交意见和建议

电子邮件:zhongguiwh@163.com

信函地址:武汉市京汉大道1250号长江新城专班

网络留言:长江网http://www.cjn.cn

今天

长江新城打开

伟大城市的无限想象

未来

她以耀世而立的风姿

让世界注目武汉

支持请点赞

(长江日报记者夏琼 通讯员陈康)

【编辑:陈智】


建设世界亮点城市

实现伟大城市梦想

长江新城,衔命而生

将引领武汉

从“三镇时代”迈向“长江时代”

长江新城航拍 图︱长江日报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

为更好绘制长江新城的未来蓝图

即日起

长江新城概念规划愿景

正式征求市民意见

长江新城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恪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五个统筹”的方针,强调八大规划要领:

规划要领一

用足空间 凸显亮点

严守“湖泊蓝线”,确保现有湖泊面积不减少,以武湖为主体,高标准建设水岸相依、蓝绿相融的湿地公园,满足生态空间容量;组团布局、集约发展,用足用好地上地下、天空地面等各类空间资源。

规划要领二

南北并重 东西均衡

科学布局高效高新产业,配套完善未来城市功能,依形就势,因地制宜,南部滨江城市带延展长江主轴,打造未来武汉国际交往中心;北部丘陵城市带依托木兰山系,打造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武湖以西,沿滠水布局科技创新板块;武湖以东,沿倒水布局文化创意板块。

规划要领三

纵横主轴 风水融城

贯通“木兰山-武湖-天兴洲”南北风道纵轴,联通“滠水-武湖-倒水”东西运河横轴,形成十字框架,构建生态自然托盘,实现清风拂城、绿水润城。

规划要领四

环湖建设 临江发展

由内而外梯次展开,环湖聚岛、纵深筑城,保持环湖开敞度、控制纵深建筑高度,形成内低外高的空间形态;延展长江主轴,临江布局3大城市功能片区,形成高低错落、舒展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凸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

规划要领五

江河绕城 森林环城

沿府河、滠水、倒水建设生态缓坡式堤防,体现城水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治水理念;在河道两岸、国道两侧,建设四季有景、步移景换的多彩林带,撑起“水环林绕”的生态屏障。

规划要领六

“三生”融合 复合利用

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融合,突出人性化体验,以绿色生态空间为基底、以人居生活空间为核心,以高效生产空间为支撑,倡导土地混合使用模式,构筑复合城市功能空间。

规划要领七

呼应周边 引领互补

长江新城与主城错位互补,形成“双核驱动”模式,东西方向以汉江-东西山系为串联,带动大临空、中法生态城和“大光谷”,西南联系“大车都”并辐射江汉平原,南部联系山坡第二机场方向,带动环梁子湖地区,辐射幕阜山区,构建“大”字型空间结构。

规划要领八

未来发展 向北向东

超前控制,预留向北、向东拓展空间,发挥长江新城极核作用,辐射带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新区、老区协调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培育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新城规划围绕“生态”与“智慧”两大核心主题,突出五大定位:

定位一




聚天下英才,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重点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建设长江科学城,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虚拟现实、清洁能源等未来产业研究基地;

率先开展5G通讯商用试点,组建国家实验室,争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科创新高地;

发展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带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制造业新转型;

强化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新科技服务、新金融支撑,布局青年城、国际交流平台、行政文化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探索商务新模式,形成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定位二

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通过对湖泊、湿地、河流、渠道等生态要素进行连通整合,增大地区蓄洪能力,打造全国首个“城市水库”;通过建设东、西、南三个方向运河,组织水上交通游线;

划分海绵雨水管理单元,构建顺势自流、下凹滞蓄、廊道输送的雨水调控体系,打造“复合龟背排蓄系统”;

优化升级天兴洲生态绿洲,串通至武湖的水上航线,整体营造湖泊星布、水网协调的“现代威尼斯”;

挖掘传承盘龙文化、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长江生态文明新高地;

围绕张公堤、天兴洲、武湖、仓埠、大别山等景观资源,打造生态文化主题游线路。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营城理念,打造蓝绿交织、人水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

定位三

突出“智慧、复合、绿色”理念,分层设计、分流引导,构建地下、地面、地上一体化交通体系。地下以“地铁网+地下快速路系统+地下物流管廊”叠合布局,服务客流、货流快速输运;

地面构建以“光伏充电、无人驾驶”为主的快速公交网络,平行长江建设一条美丽的新时代大道,布局换乘中心、未来之桥重点项目。空中预留“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的路径通道,为未来城市“浮空交通系统”预留弹性。

建设多维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拓展科学利用的深地深空新空间。“深地”空间分层利用,浅层布局综合管廊系统,统筹解决水、电、气、垃圾等输送问题;深层利用“地热水冷”资源,构建“冬暖夏凉”智能环境支持系统。谋划布设轨道卫星,作为长江新城高速信息网络中枢,打造深空“城市大脑”。

定位四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高水平“双向”开放、资源高效配置的“国际门户”。

大力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顶尖商业研究院等机构,鼓励世界500强企业在新城设立研发总部和技术中心;

建设国际化社区,布局国际会展中心,促进国际高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聚集,举办各类国际性交流活动,提升新城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定位五

以培养引进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搭建“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新载体。

基于人本体验,构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8分钟可达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营造立体混合和平面混合的街区新模式,促进社区沟通交流、提升城市活力;

推行住房新制度,通过租售同权、共有产权等措施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依托水陆空天一体化智能信息网络,全面推进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交通的建设,构筑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运营新系统;

应用智能无人超市等新零售新业态,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引领未来新生活。

欢迎市民对长江新城概念规划愿景提交意见和建议

电子邮件:zhongguiwh@163.com

信函地址:武汉市京汉大道1250号长江新城专班

网络留言:长江网http://www.cjn.cn

今天

长江新城打开

伟大城市的无限想象

未来

她以耀世而立的风姿

让世界注目武汉

支持请点赞

(长江日报记者夏琼 通讯员陈康)

【编辑:陈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