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音外旋律· // 白云深处可否还有人家?

©原创 2019-05-02 20:57

读+

这种舍弃土家民俗风貌,在鄂西山区横移仿徽式民居的做法,是不是在大兴土木的匆忙中有取舍不周?


图文无关


文/姚永庆

城镇化是中国当下对社会群落分散化在空间上的战略统筹。而这个空间集约的规划不只是局限于当下的那个狭隘的居住性设定,而是放宽尺度到历史纵深的文化规整下。这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我们刚从都市摊大饼的狂热中醒来,乡村建设也开始了它的乡野交响。我们是把它演奏成美丽的田园牧歌,还是要把都市格局在这里唱成它的折子戏?我们怎样回应“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脆亮金句呢?

我遗憾地看到,一些乡村城镇化进行曲在文化茂盛地演变成无主题变奏:一些有价值的祖屋拆了,一个个方形的水泥屋建筑奇怪地戳在秀林之中;古道上老镇的木式建筑和青石板街,如今全水泥化了;各式各样乡民的平顶式盒状建筑像一堆堆水泥垃圾倾倒在青山绿水间。

故乡鄂西那个千年古镇,东南西北街紧连相挨,草字街隔河相望。山城瓦檐扑地,板壁睦立,柜台面街,清一色的木屋或二层木楼。雨天打伞生怕碰着了屋檐,雨巷相遇,退到檐下礼让。这种地方风貌的形成和它久远风雅的养成,源自千年历史的积淀。如今一个求富的风驰电掣就让它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那个曾像日本京都的千年古镇踪影难寻。

国道和高速公路被蜂拥而上的新居用古怪的水泥建筑包围,当地还把它作为发展态,默认并推广这种沿交通干线自发而混乱的山民移居群落。重要的集镇和居民点统一规划为成排的徽式粉墙黛瓦和城市居住功能的房舍,乡下人也有了记不住门牌号码便寻不着家的趣闻。甚至朱红大门的对联也是由楹联学会的文人们杜撰并被镌刻成阴文木板……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观光客一个美好的展示。

但是,桑梓紧围的世家祖屋没了,散落于山湾的吊脚楼隐世了,飞檐翘角的大户人家的院落拆除了,泗水归堂的天井屋消失了。宅院与山水协调的风水,败坏于开发的否弃中。国道外纵深至山里的迷人景观成为被遗忘的旧事。涛涛野河上拱形的古石桥被巨型的现代公路大桥,嚣张地碾去了古韵风情……

联想早年离家求学,每年两个寒暑假我四过三峡,那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怡然,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耳边回响《三峡素描》交响诗画中那段描写船过香溪的悠然的双簧管,把学子几年几十回途经它的悦然积攒,巩固成终生不灭的文化记忆。

现代文明的进程以工业化的摧枯拉朽,容不得你怀抱诗意的忧怜。虽然不少学者在研究文明的困惑,在呼吁文化的尊重。但既成事实的物质伟岸和它不容怀疑的业绩辉煌,每每使质疑者自身成为可疑的阻挠者,而为人嘲笑。

城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人口的集中也有必要,把白云深处的人家迁进城镇旨在造福于民,但是多不会迁就你文化上那个诗意的眼神。但这种舍弃土家民俗风貌,在鄂西山区横移仿徽式民居的做法,是不是在大兴土木的匆忙中有取舍不周?对当地民居文化传统是否有所漠视?

然而,当城里人疲惫于都市的惬意时,却又在深恋山情野趣,但他们匆匆赶到这里时,看到的却是被粗暴包装后远去了的乡野。

这是一支文明西去的牧歌。它既节奏激越,也隐含着莫名的哀怨。




姚永庆 湖北建始人,读的经济学,业余爱码字。


(编辑:禹宏)


这种舍弃土家民俗风貌,在鄂西山区横移仿徽式民居的做法,是不是在大兴土木的匆忙中有取舍不周?


图文无关


文/姚永庆

城镇化是中国当下对社会群落分散化在空间上的战略统筹。而这个空间集约的规划不只是局限于当下的那个狭隘的居住性设定,而是放宽尺度到历史纵深的文化规整下。这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我们刚从都市摊大饼的狂热中醒来,乡村建设也开始了它的乡野交响。我们是把它演奏成美丽的田园牧歌,还是要把都市格局在这里唱成它的折子戏?我们怎样回应“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脆亮金句呢?

我遗憾地看到,一些乡村城镇化进行曲在文化茂盛地演变成无主题变奏:一些有价值的祖屋拆了,一个个方形的水泥屋建筑奇怪地戳在秀林之中;古道上老镇的木式建筑和青石板街,如今全水泥化了;各式各样乡民的平顶式盒状建筑像一堆堆水泥垃圾倾倒在青山绿水间。

故乡鄂西那个千年古镇,东南西北街紧连相挨,草字街隔河相望。山城瓦檐扑地,板壁睦立,柜台面街,清一色的木屋或二层木楼。雨天打伞生怕碰着了屋檐,雨巷相遇,退到檐下礼让。这种地方风貌的形成和它久远风雅的养成,源自千年历史的积淀。如今一个求富的风驰电掣就让它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那个曾像日本京都的千年古镇踪影难寻。

国道和高速公路被蜂拥而上的新居用古怪的水泥建筑包围,当地还把它作为发展态,默认并推广这种沿交通干线自发而混乱的山民移居群落。重要的集镇和居民点统一规划为成排的徽式粉墙黛瓦和城市居住功能的房舍,乡下人也有了记不住门牌号码便寻不着家的趣闻。甚至朱红大门的对联也是由楹联学会的文人们杜撰并被镌刻成阴文木板……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观光客一个美好的展示。

但是,桑梓紧围的世家祖屋没了,散落于山湾的吊脚楼隐世了,飞檐翘角的大户人家的院落拆除了,泗水归堂的天井屋消失了。宅院与山水协调的风水,败坏于开发的否弃中。国道外纵深至山里的迷人景观成为被遗忘的旧事。涛涛野河上拱形的古石桥被巨型的现代公路大桥,嚣张地碾去了古韵风情……

联想早年离家求学,每年两个寒暑假我四过三峡,那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怡然,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耳边回响《三峡素描》交响诗画中那段描写船过香溪的悠然的双簧管,把学子几年几十回途经它的悦然积攒,巩固成终生不灭的文化记忆。

现代文明的进程以工业化的摧枯拉朽,容不得你怀抱诗意的忧怜。虽然不少学者在研究文明的困惑,在呼吁文化的尊重。但既成事实的物质伟岸和它不容怀疑的业绩辉煌,每每使质疑者自身成为可疑的阻挠者,而为人嘲笑。

城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人口的集中也有必要,把白云深处的人家迁进城镇旨在造福于民,但是多不会迁就你文化上那个诗意的眼神。但这种舍弃土家民俗风貌,在鄂西山区横移仿徽式民居的做法,是不是在大兴土木的匆忙中有取舍不周?对当地民居文化传统是否有所漠视?

然而,当城里人疲惫于都市的惬意时,却又在深恋山情野趣,但他们匆匆赶到这里时,看到的却是被粗暴包装后远去了的乡野。

这是一支文明西去的牧歌。它既节奏激越,也隐含着莫名的哀怨。




姚永庆 湖北建始人,读的经济学,业余爱码字。


(编辑:禹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