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胡琼之)近日,一段医保药品谈判“灵魂砍价”的视频再次引爆热搜。与此同时,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显示,67种通过谈判首次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平均降幅创下历史新高。
那么,医保谈判到底是咋回事?“灵魂砍价”是如何实现的?这个谈判跟咱们有什么关系?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医保中心主任郑杰,一起说说国家医保谈判。
为什么要开展医保谈判?
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尽快通过谈判进医保
医保能够报销哪些费用,哪些医疗费用又是不能报销的,是由医保目录决定的。
为保障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国家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对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的报销范围,俗称“三大目录”。平时我们买药能走医保报销的,就是进了医保目录的。
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始探索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并开始针对独家品种纳入医保目录采取谈判准入的形式。郑杰介绍,国家医保局2018年成立后,在连续四年医保目录调整过程中,明确临床价值高、突破性疗效但是价格昂贵的独家药品,要纳入医保目录必须通过谈判,也就是“逢进必谈” 。
为什么同样是新增药品进医保目录,有的需要谈判,有的就不需要谈判呢?
郑杰解释,有些药特别高端,比如能够救命的抗癌靶向药、肿瘤免疫药物,还有慢病特效药等,都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但由于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专利保护期的原因,这类药品的价格往往特别吓人。不进医保,绝大多数老百姓用不起;原价进医保,医保基金承担不起。这就需要医保部门与药企进行谈判,确定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将更多的新药、好药价格降低并及时纳入医保目录,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医保谈判如何接连实现“灵魂砍价”?
以“全国医保使用量”与药企磋商议价
作为医药服务市场的“超级买方”,医保基金每年需要为药品支出8000亿元,而只有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医保才能报销。创新药上市之初的高定价往往制约患者的使用率,特别是未纳入医保导致药品推广方面受到严重阻碍。昂贵的定价与分散的有限规模的自费市场,很难让企业收回研发成本。
医保谈判正是充分发挥战略购买的作用,对纳入谈判范围的药品,以“全国医保使用量”与企业磋商议价。“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医保专家手中最大的筹码。”郑杰表示,如果进入医保市场,药品销量会出现巨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下降,销售额的增幅完全能够覆盖摊薄的利润。价格谈判因此也被药企广泛接受,在谈判中给出最大优惠,“灵魂砍价”才能成为常态。
从近几年的效果看,医保“带货”效应明显。记者翻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2019年,中金公司统计了美罗华、赫赛汀、安维汀和诺和力四个明星单品的销售情况。数据显示,虽然四种药物进医保后降价幅度分别为29%、65%、62%和43%,但因为销量的增长,四个品种2018年实际销售金额同比增幅分别为13%、48%、74%和120%。虽然快速纳入医保往往伴随着价格下降,但可以带来使用的显著提升,目前医保谈判已经成为创新药放量的重要催化剂。
此外,“医保药品目录在药企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医保药品目录新增96个品种,五年内新上市的占到71%;今年67个新增药品,66个是过去五年上市的药品,其中27个创新药物实现当年上市、当年进医保的进度。不仅如此,从2018年到2021年谈判成功的国产创新药,价格平均降幅低于其他药物的降幅。这些举措,都是对创新药物的政策性倾斜。
医保谈判的价格如何确定?
实现患者、企业、医保多方共赢的支付价
“医保谈判对买方(医保)和卖方(企业)都是独家,缺乏市场定价博弈。”为此,需要通过全面的信息披露和循证谈判,最大程度展示药品相关信息,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形成合理医保支付价。
据介绍,在谈判之前,国家医保谈判药物经济学组与基金测算组就对拟谈判药物进行平行测算,制定药品底价。在基金测算方面,综合考虑参保人合理的用药需求、药品临床价值、创新程度、市场竞争等因素,基于循证证据,对药品进行科学评估。而在药物经济学测算方面,对同一药品开展“背靠背”测算,提升测算结果精准度和公平性。
“通过价值评估来探寻消费者效用,通过国际比价、成本核算等方法来探寻企业成本,并且通过企业自行报价的压力机制,来探寻靠近成本线的支付标准。”在郑杰看来,“灵魂砍价”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医保方谈判专家利用谈判机制在基金能够承受范围内,引导企业报出其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为老百姓争取更为优惠的价格。
郑杰表示,有人认为医保谈判就是“杀价”,越低越好,其实这是对这项工作严重曲解。“医保谈判并非追求最低价格,而是合理的支付标准。”“价值购买”是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遵循的重要原则。如果“砍价”的幅度突破了药企可承受的范围,导致最终无法进入医保,或是影响到药品质量,伤害最大的其实还是患者。
此外,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这样的谈判才有意义。
“创新药进医保”和“医保保基本”冲突吗?
医保谈判实现更高层次的“保基本”
此次,70万元1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谈判后大幅降价,费用降至30万元以下。再加上医保报销,已达到多数患者可承受范围之内。患者家庭的负担水平显著下降,极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原来价格昂贵的药品,开出了平民价、符合“保基本”定位的药品,经谈判后顺利进入目录。
“医保谈判将重大疾病药品保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保基本’。”郑杰介绍,目录调整坚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将基金可承受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弥补药品保障短板,满足参保人基本用药需求。近年来,通过谈判将更多认可度高、新上市且临床价值高的药品调入目录,癌症、罕见病、肿瘤、慢性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等多个领域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治疗领域全覆盖。
从2018年起,国家连续4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通过医保谈判,连续四年分别新增17个、70个、96个和67个独家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价格降幅分别为56.7%、60.7%、50.64%和61.71%,均超过一半以上。同时,将一批“神药”“僵尸药”调出目录,引领药品使用端发生了深刻变化。
记者了解到,此次医保目录调整新纳入的74个药品共涉及21个临床组别,补充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其中,“阿贝西利、达雷妥尤单抗等不少抗癌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填补了保障空白,也将相关疾病的药品保障提高到国际主流用药水平”。此外,上市仅两年的国产阿尔兹海默症用药甘露特钠胶囊、7种用于治疗罕见病的药物进入医保后,价格大幅下降,将惠及近千万患者。
医保药品目录始终坚持“有进有出”。此次11种临床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及近几年在国家招采平台采购量较小的原目录内药品被调出。郑杰表示,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调出药品或目录内药品再降价,腾出来的基金空间用于购买性价比更高的药品,“实现同治疗领域内药品的替代升级”。
多轮调整后,医保目录结构更加优化、用药层次更加丰富。相较于目录调整前传统化疗药物,经过调整后,大量创新靶向药物、肿瘤免疫药物纳入医保。“重点领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的保障能力达到新的高度,患者获益更加明显。”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