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漫思考· // 当知识变成只是商品

2019-04-25 23:08

读+

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正在逐渐由“网红学者”或者“媒体明星”来主导



  文/周志强

    网络时代的知识付费或许正在造就吊诡状况。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大众媒体生产出来的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人生的思想来源,还是指导着他学术思考的理论支撑。在不到二十分钟的对话中,我的学生反复引用梁文道、高晓松的“思想”;至于我讲授的课程内容和观点,对他似乎完全没有影响。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正在逐渐由“网红学者”或者“媒体明星”来主导。

    知识是什么?黑格尔说,真理在它实现自己、完成它自身的过程中。按照这个理解,知识不等于真理。知识的特点是凝固静态的整体,而真理则是不断地在完成自己的过程中自我否定。知识的特性是被告知而不是反思。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问题不在于阐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知识具有一种保守性的特点,它总是阻碍改变。

    在网络上购买知识,与我们传统教育中收学费学习有何不同?网上知识购买的过程有一种知识崇拜的意识。直接购买的知识乃是商品,人们会希望它保值,希望它一直存在下去,能够支撑人类的思想。传统的教育付费,让一个人在大学里面学习。但是,他学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利用知识去反思和思考的手段。

    在今天,音频知识的生产门槛非常低,这仿佛给人们带来知识大解放、知识大民主。实际上,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得到这种解放。只有三种知识才能成为知识付费的核心商品。第一,实用主义知识——只要有用的就是好的。公务员考试的课三次能卖上千元,各类教辅课程大行其道。第二,经验主义的知识——我们肉体生活在油盐酱醋茶里面,我们的思想也在油盐酱醋茶里面,能勾连起这种经验的知识最被人相信和推崇。经验是单薄和单一的,可这种特性的好处乃是可以带来强烈的主体掌控幻觉。第三,伪权威主义知识——知识付费会创造一种商品化的知识权威。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打造老师的方式,就是一种“权威化的生产”方式。知识帅哥或知识美女层出不穷。这种新生产出来的知识权威,乃是今天知识偶像化的副产品。

    可是,为什么知识付费在中国这么兴旺发达?第一,“匮乏焦虑”。学校知识生产剩余,思想生产力不足,这造就了毕业后人们感觉知识匮乏,不足以应对人生和职业的挑战。第二,“珍视焦虑”。在今天,每个人都特别想珍惜点什么,却匮乏珍惜的对象。一个15岁男生刚谈第一次恋爱就讲要珍惜眼前人——这种珍惜焦虑使得人们想获得一点心灵上的东西,知识付费生产一种喂养性的知识,正好提供解决珍惜焦虑的良药。

    在这里,知识付费也许正是一种自我心灵幻觉的维护方式,也可能会成为知识的坟墓。不妨把知识生产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让知识成为商品而进行的生产,知识付费就是知识市场化的行为。另一种是学校里知识的教育性生产。这是公益性质的知识生产,而非商品性质的知识生产。

    非商品化的知识生产和商品化的知识生产具有不同的文化逻辑。前者重点在于知识的价值生产,而后者的重点在于知识的交换价值的获得。简单说,知识付费乃是以知识的交换价值取代它的实际价值。学校教育重点在于学的过程,人的知识的生产过程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今天,我认为,既不是要取消知识付费,也不是要反对知识付费——知识付费有可能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教育机会。但是,知识付费让知识的生产者和知识都变成了商品,这是要警惕的。不能让知识的生产彻底沦为商品的交易活动,而要看到知识付费是新的教育的领域,是需要责任感和思想深度的人去“占领”的空间。

周志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

   

   (周志强)

   


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正在逐渐由“网红学者”或者“媒体明星”来主导



  文/周志强

    网络时代的知识付费或许正在造就吊诡状况。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大众媒体生产出来的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人生的思想来源,还是指导着他学术思考的理论支撑。在不到二十分钟的对话中,我的学生反复引用梁文道、高晓松的“思想”;至于我讲授的课程内容和观点,对他似乎完全没有影响。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正在逐渐由“网红学者”或者“媒体明星”来主导。

    知识是什么?黑格尔说,真理在它实现自己、完成它自身的过程中。按照这个理解,知识不等于真理。知识的特点是凝固静态的整体,而真理则是不断地在完成自己的过程中自我否定。知识的特性是被告知而不是反思。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问题不在于阐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知识具有一种保守性的特点,它总是阻碍改变。

    在网络上购买知识,与我们传统教育中收学费学习有何不同?网上知识购买的过程有一种知识崇拜的意识。直接购买的知识乃是商品,人们会希望它保值,希望它一直存在下去,能够支撑人类的思想。传统的教育付费,让一个人在大学里面学习。但是,他学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利用知识去反思和思考的手段。

    在今天,音频知识的生产门槛非常低,这仿佛给人们带来知识大解放、知识大民主。实际上,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得到这种解放。只有三种知识才能成为知识付费的核心商品。第一,实用主义知识——只要有用的就是好的。公务员考试的课三次能卖上千元,各类教辅课程大行其道。第二,经验主义的知识——我们肉体生活在油盐酱醋茶里面,我们的思想也在油盐酱醋茶里面,能勾连起这种经验的知识最被人相信和推崇。经验是单薄和单一的,可这种特性的好处乃是可以带来强烈的主体掌控幻觉。第三,伪权威主义知识——知识付费会创造一种商品化的知识权威。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打造老师的方式,就是一种“权威化的生产”方式。知识帅哥或知识美女层出不穷。这种新生产出来的知识权威,乃是今天知识偶像化的副产品。

    可是,为什么知识付费在中国这么兴旺发达?第一,“匮乏焦虑”。学校知识生产剩余,思想生产力不足,这造就了毕业后人们感觉知识匮乏,不足以应对人生和职业的挑战。第二,“珍视焦虑”。在今天,每个人都特别想珍惜点什么,却匮乏珍惜的对象。一个15岁男生刚谈第一次恋爱就讲要珍惜眼前人——这种珍惜焦虑使得人们想获得一点心灵上的东西,知识付费生产一种喂养性的知识,正好提供解决珍惜焦虑的良药。

    在这里,知识付费也许正是一种自我心灵幻觉的维护方式,也可能会成为知识的坟墓。不妨把知识生产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让知识成为商品而进行的生产,知识付费就是知识市场化的行为。另一种是学校里知识的教育性生产。这是公益性质的知识生产,而非商品性质的知识生产。

    非商品化的知识生产和商品化的知识生产具有不同的文化逻辑。前者重点在于知识的价值生产,而后者的重点在于知识的交换价值的获得。简单说,知识付费乃是以知识的交换价值取代它的实际价值。学校教育重点在于学的过程,人的知识的生产过程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今天,我认为,既不是要取消知识付费,也不是要反对知识付费——知识付费有可能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教育机会。但是,知识付费让知识的生产者和知识都变成了商品,这是要警惕的。不能让知识的生产彻底沦为商品的交易活动,而要看到知识付费是新的教育的领域,是需要责任感和思想深度的人去“占领”的空间。

周志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

   

   (周志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