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江日报:《咬文嚼字》公布“年度语文差错”,需要珍视

©原创 2017-12-20 16:13

长江日报王传涛

《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十大差错都跟本年度各类文化、时政事件和日常生活有关,有一些是冷知识,比如老舍的舍到底念第几声,有一些是日常生活经常会误用的词,比如“非营利”误为“非盈利”等。(12月19日《咬文嚼字》)

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往往被人质疑为“没事找事”,更会被人调侃为“没人家挣钱多,瞎说什么对错”。但是,《咬文嚼字》每年都会秉持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纠正语文差错。它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坚守,让人看到了汉语能够长久健康发展的希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珍视“年度语文差错”。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词习惯,对一些错误的习惯往往漫不经心。甚至一些语言学家,也认为语文就是习惯成自然,一些词语的用法用久了,即使是错误的用法,也被慢慢正确化。然而,方块字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每个字背后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理应坚守汉语的“原始教义”。

在网络时代,新的词汇几乎是每天都在产生,这很容易对汉语的本义产生冲击。任何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都可能因为公共事件的广泛传播而拥有成千上万的受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旦出现了一丁点的错误,都可能会让无数人改变原来的正确用法。而“细思极恐”“人艰不拆”这样的毫无底蕴的词,却有可能大行其道。

倘若对误用汉语的行为听之任之,汉字文明将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多年之后,许多朗朗上口的、背后轶事多多的成语,很可能会拥有相反的意思。长此以往,汉语乃至汉字文明,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原本意义上的汉字造字方法,都可能会无迹可寻。“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都可能会在某个阶段从语文教学和汉字使用中消失。

坚守语文良知,改正错误的使用习惯,理应成为每一位国人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汉字文明才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原标题为《应珍视“年度语文差错”》

【编辑】

长江日报王传涛

《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十大差错都跟本年度各类文化、时政事件和日常生活有关,有一些是冷知识,比如老舍的舍到底念第几声,有一些是日常生活经常会误用的词,比如“非营利”误为“非盈利”等。(12月19日《咬文嚼字》)

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往往被人质疑为“没事找事”,更会被人调侃为“没人家挣钱多,瞎说什么对错”。但是,《咬文嚼字》每年都会秉持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纠正语文差错。它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坚守,让人看到了汉语能够长久健康发展的希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珍视“年度语文差错”。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词习惯,对一些错误的习惯往往漫不经心。甚至一些语言学家,也认为语文就是习惯成自然,一些词语的用法用久了,即使是错误的用法,也被慢慢正确化。然而,方块字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每个字背后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理应坚守汉语的“原始教义”。

在网络时代,新的词汇几乎是每天都在产生,这很容易对汉语的本义产生冲击。任何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都可能因为公共事件的广泛传播而拥有成千上万的受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旦出现了一丁点的错误,都可能会让无数人改变原来的正确用法。而“细思极恐”“人艰不拆”这样的毫无底蕴的词,却有可能大行其道。

倘若对误用汉语的行为听之任之,汉字文明将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多年之后,许多朗朗上口的、背后轶事多多的成语,很可能会拥有相反的意思。长此以往,汉语乃至汉字文明,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原本意义上的汉字造字方法,都可能会无迹可寻。“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都可能会在某个阶段从语文教学和汉字使用中消失。

坚守语文良知,改正错误的使用习惯,理应成为每一位国人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汉字文明才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原标题为《应珍视“年度语文差错”》

【编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