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入围“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探寻江欣苑社区就业率百分之百的奥秘

©原创 2021-11-03 20:54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3日讯(记者万凌) 3日上午,位于汉阳江欣苑的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内,居民严丽从家里步行10分钟来到任本荣汉绣大师工作室,开始“穿针引线”的一天。在江欣苑社区,有一批居民像严丽这样经过专业培训在家门口就业。近日,江欣苑社区入围“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消息传来,居民们就用口碑投了票:“在这里生活,只要你想做事、能做事,就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为“洗脚上岸”的村民创造工作岗位

“2007年村改社区后,以打鱼、种地为生的村民不知道能干什么,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 58岁的江欣苑社区居民陈满祥是当年渔业村众多“洗脚上岸、洗脑进城”的村民之一,现在他是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高龙博物馆的副馆长。

高龙博物馆副馆长陈满祥。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陈满祥告诉记者,2005年,江欣苑社区的前身原江堤乡渔业村启动城中村改造。两年后,第一批失地居民入住江欣苑社区。2009年,江欣苑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成立。为了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时任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明荣带领大家成立武汉龙洲置业有限公司,提供保安、建筑工、绿化养护工等一批岗位,居民们通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

当年,陈满祥出任龙洲置业公司第一任物业经理,还有80多位居民也在家门口的物业公司上岗,包括十几名残疾人。直到现在,龙洲置业还安置了多名社区残疾居民,保证他们每月有稳定的收入。

陈满祥(右一)带领游客在高龙博物馆内参观。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当年我们得了4套还建房,村民还有灵活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但是过日子不能靠‘啃’房子和‘低保’啊!”56岁的张高运和丈夫任永佳都是龙洲置业的工作人员,在物业管理和水电维修的岗位上勤恳工作十几年,把儿子培养成了研究生,还添了孙子。尽管衣食无忧,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仍不肯歇歇脚,还鼓励儿媳妇考取了龙洲置业公司游客中心的岗位。“我们一家亲身感受到了江欣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基地的优越性。只要你想做事、能做事,就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张高运的这番话语,长江日报记者从江欣苑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口中均得到了印证。

引进非遗项目培训居民就业技能

走进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叶画、汉绣、龙舟木雕船模、黄梅挑花等5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室是外地游客常来的景点,更是江欣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3日,在任本荣汉绣大师工作室里,包括严丽在内的5名工艺美术师正在赶制参赛作品。

严丽在飞针绣汉绣。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40岁的严丽结婚后就辞去一家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的行政工作,当起了全职主妇。2012年,江欣苑社区引进非遗传承项目,请来了汉绣大师任本荣坐馆收徒。此前,严丽从未接触过汉绣,只觉得在家门口上班能够照顾家庭。拜师学艺3年后,她进入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担任专职研究员,获得国家认证的汉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受邀到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兼职授课汉绣技法。去年,她的作品《双鹤朝阳》在中国轻工业协会举办的万花杯比赛中获得金奖。

“绣一幅作品需要几个月时间,我很享受这种简单的慢生活。通过兴趣爱好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愉悦感和成就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严丽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严丽在向游客介绍汉绣作品。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据了解,江欣苑社区依托非遗传承园建立了居民创业就业基地,引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对失业居民开展技能培训,基地每年服务2000多人次,50多家非遗项目“传习所”按服务失业人员人次分别被授予红钻、蓝钻、绿钻等级,多位社区居民通过研学成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网格化收集居民就业意愿精准送岗

“刘奶奶,您的血压很正常,要坚持服药。”在江欣苑社区国药福芯智慧托老中心,工作人员吴思曼细致耐心的服务常常受到老年居民的点赞。

吴思曼(左)在给居民量血压。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跟严丽一样,31岁的吴思曼也是江欣苑社区居民,曾一度经历了失业、待业的焦虑。去年初,为了照顾一家老小,吴思曼主动从一家大型国企辞职,一直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

她的公公肖杰人是小区楼栋长,楼栋里谁家有困难他都要过问。有一次,肖杰人碰到了社区书记胡明荣,面露愁容。“肖师傅,最近家里怎么样啊?”胡明荣早就听说社区里新增了一批待业的年轻人,已经安排网格员收集他们的就业意向。肖杰人一说儿媳妇还在待业,胡明荣就宽慰他:“不担心,社区马上要引进一家托老中心,正需要年轻人。”

吴思曼(右)在为居民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去年11月,国药福芯智慧托老中心入驻江欣苑社区,吴思曼通过考核实现再就业。她平时为老人读报、测量血压血糖,带老人打太极拳,为老人送餐、助洁、筹办生日会,偶尔还会协助非遗传承园和社区刚挂牌的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示范中心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她也学会了不少新技能。

“之前我们经常上门探视一位百岁老人,为她测量身体指标,前不久老人安详离世,她的子女非常感谢社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吴思曼说,因为住得近,老人有什么需要,她几分钟就能上门,现在全家人都很支持她的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以来,政府多次组织企业进社区送岗位,帮助数十位居民实现再就业。社区的创业就业基地也要继续发挥‘造血’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社区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居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也鼓励高学历、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到更广阔的天地打拼事业,社区会持续关注居民的就业动向,将充分就业作为江欣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之一。

【编辑:胡之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3日讯(记者万凌) 3日上午,位于汉阳江欣苑的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内,居民严丽从家里步行10分钟来到任本荣汉绣大师工作室,开始“穿针引线”的一天。在江欣苑社区,有一批居民像严丽这样经过专业培训在家门口就业。近日,江欣苑社区入围“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消息传来,居民们就用口碑投了票:“在这里生活,只要你想做事、能做事,就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为“洗脚上岸”的村民创造工作岗位

“2007年村改社区后,以打鱼、种地为生的村民不知道能干什么,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 58岁的江欣苑社区居民陈满祥是当年渔业村众多“洗脚上岸、洗脑进城”的村民之一,现在他是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高龙博物馆的副馆长。

高龙博物馆副馆长陈满祥。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陈满祥告诉记者,2005年,江欣苑社区的前身原江堤乡渔业村启动城中村改造。两年后,第一批失地居民入住江欣苑社区。2009年,江欣苑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成立。为了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时任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明荣带领大家成立武汉龙洲置业有限公司,提供保安、建筑工、绿化养护工等一批岗位,居民们通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

当年,陈满祥出任龙洲置业公司第一任物业经理,还有80多位居民也在家门口的物业公司上岗,包括十几名残疾人。直到现在,龙洲置业还安置了多名社区残疾居民,保证他们每月有稳定的收入。

陈满祥(右一)带领游客在高龙博物馆内参观。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当年我们得了4套还建房,村民还有灵活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但是过日子不能靠‘啃’房子和‘低保’啊!”56岁的张高运和丈夫任永佳都是龙洲置业的工作人员,在物业管理和水电维修的岗位上勤恳工作十几年,把儿子培养成了研究生,还添了孙子。尽管衣食无忧,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仍不肯歇歇脚,还鼓励儿媳妇考取了龙洲置业公司游客中心的岗位。“我们一家亲身感受到了江欣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基地的优越性。只要你想做事、能做事,就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张高运的这番话语,长江日报记者从江欣苑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口中均得到了印证。

引进非遗项目培训居民就业技能

走进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叶画、汉绣、龙舟木雕船模、黄梅挑花等5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室是外地游客常来的景点,更是江欣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3日,在任本荣汉绣大师工作室里,包括严丽在内的5名工艺美术师正在赶制参赛作品。

严丽在飞针绣汉绣。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40岁的严丽结婚后就辞去一家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的行政工作,当起了全职主妇。2012年,江欣苑社区引进非遗传承项目,请来了汉绣大师任本荣坐馆收徒。此前,严丽从未接触过汉绣,只觉得在家门口上班能够照顾家庭。拜师学艺3年后,她进入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担任专职研究员,获得国家认证的汉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受邀到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兼职授课汉绣技法。去年,她的作品《双鹤朝阳》在中国轻工业协会举办的万花杯比赛中获得金奖。

“绣一幅作品需要几个月时间,我很享受这种简单的慢生活。通过兴趣爱好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愉悦感和成就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严丽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严丽在向游客介绍汉绣作品。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据了解,江欣苑社区依托非遗传承园建立了居民创业就业基地,引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对失业居民开展技能培训,基地每年服务2000多人次,50多家非遗项目“传习所”按服务失业人员人次分别被授予红钻、蓝钻、绿钻等级,多位社区居民通过研学成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网格化收集居民就业意愿精准送岗

“刘奶奶,您的血压很正常,要坚持服药。”在江欣苑社区国药福芯智慧托老中心,工作人员吴思曼细致耐心的服务常常受到老年居民的点赞。

吴思曼(左)在给居民量血压。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跟严丽一样,31岁的吴思曼也是江欣苑社区居民,曾一度经历了失业、待业的焦虑。去年初,为了照顾一家老小,吴思曼主动从一家大型国企辞职,一直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

她的公公肖杰人是小区楼栋长,楼栋里谁家有困难他都要过问。有一次,肖杰人碰到了社区书记胡明荣,面露愁容。“肖师傅,最近家里怎么样啊?”胡明荣早就听说社区里新增了一批待业的年轻人,已经安排网格员收集他们的就业意向。肖杰人一说儿媳妇还在待业,胡明荣就宽慰他:“不担心,社区马上要引进一家托老中心,正需要年轻人。”

吴思曼(右)在为居民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去年11月,国药福芯智慧托老中心入驻江欣苑社区,吴思曼通过考核实现再就业。她平时为老人读报、测量血压血糖,带老人打太极拳,为老人送餐、助洁、筹办生日会,偶尔还会协助非遗传承园和社区刚挂牌的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示范中心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她也学会了不少新技能。

“之前我们经常上门探视一位百岁老人,为她测量身体指标,前不久老人安详离世,她的子女非常感谢社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吴思曼说,因为住得近,老人有什么需要,她几分钟就能上门,现在全家人都很支持她的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以来,政府多次组织企业进社区送岗位,帮助数十位居民实现再就业。社区的创业就业基地也要继续发挥‘造血’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社区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居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也鼓励高学历、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到更广阔的天地打拼事业,社区会持续关注居民的就业动向,将充分就业作为江欣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之一。

【编辑:胡之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