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作风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也要在实际成效中检验。如果民有所呼,我也应了,不但应了,还应得及时,应得热情,但是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人们就不会真正满意。转作风要落实,落实的标准就是服务对象的切身体验。作风,就是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眼前树立起来的形象,为民办事务虚不务实,形象怎么立得起来?
昨天,《长江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位家住武昌的市民长期受到户外商铺广告的噪音所扰,多次投诉却收效甚微,晚上不得不戴耳塞睡觉。市民多次投诉,城管也已介入,但噪音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被噪音所扰,很多市民都感同身受。伴着高分贝广播噪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日复一日中忍耐,这是何种滋味?恐怕很多人都有此经历。人们常说“噪音污染”,这样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却搅得人不得安生,是城市生活之痛。
市民投诉噪音扰民,现场也处置了。但投诉一了,问题又死灰复燃。对于一些播报扰民的情况,执法者甚至“坐车巡查有时听不到噪音”。执法者跟着市民投诉跑,腿脚响应看起来很勤,但不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没有真正看到问题在哪。
全市作风建设大会提出,转作风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噪音扰民正是一个典型问题。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到衣食住行中去。我们常说群众无小事,正如噪音问题,看上去是很小,但当这样的问题日复一日地累积,变成生活中不堪其扰的折磨,就真成了“天大的事”。
我们转作风、抓落实、优服务,不能停留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中,要多用外界眼光看,多从群众角度想。用外界眼光看,比如机场、车站的管理,做得好就为城市形象加分,南来北往的客人对武汉就有个好印象;从群众角度想,就是融入生活日常,对群众反映的种种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将心比心,多作换位思考。
不可否认,噪音扰民不是一个新问题,要想根治的确存在困难。比如个体感受的不同、取证难定性难,又比如部门间权限划分的问题,一条条列举出来,都是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但城市管理要看成效,投诉的市民只看结果,搞管理服务本来就不是轻轻松松的事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干。下定决心、真心诚意地去解决问题,办法也总比困难多。
作风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也要在实际成效中检验。如果民有所呼,我也应了,不但应了,还应得及时,应得热情,但是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人们就不会真正满意。转作风要落实,落实的标准就是服务对象的切身体验。作风,就是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眼前树立起来的形象,为民办事务虚不务实,形象怎么立得起来?
城市生活中,还要面对很多与噪音扰民相类似的问题。从问题倒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不断提升管理内功和能力,也正是作风建设的一个有效路径。
【编辑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