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被纳入其中

©原创 2017-12-11 10:40

共享名医名术名药 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

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成立仪式现场

为提升武汉城市圈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9日,2017武汉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医与国学论坛举行,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宣布成立。联盟覆盖35家医疗机构,是目前武汉城市圈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医医联体。

据悉,该医联体包括黄陂区中医院、武昌区中医院等8家市内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等11家市内综合医院中医科,咸宁市中医院、仙桃市中医院等8家1+8城市圈中医院,台北路社区服务中心等4家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4家民营医院。构建起以武汉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其他中医院及中医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民营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覆盖武汉城市圈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社区纳入联盟方便基层居民

“通过联盟建设,可以集中全市中医优势资源,整体提高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上下联动,分级诊疗,为群众提供同质化、高水平的中医特色服务。”联盟牵头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胡绍说。

和其他医联体相比,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除坚持传统中医特色外,还少见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进来。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蔡威表示,传统中医发挥的作用相当于全科医生,非常贴近百姓生活,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力量仍相对薄弱。今后借助中医联盟平台及其三级医疗体系,让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可以充实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将分级诊疗落入实处,为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联盟成立后,将通过派驻专家查房指导、医务人员免费进修、专家团下基层巡讲义诊等方式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制定联盟单位间双向转诊流程,开通绿色通道,优先预约就诊入院,跟踪随访患者等,逐步实现分级诊疗。

城市圈自制中药“秘方”将共享

居民想开外地的自制中药,不用再到处跑,联盟内医院的中药制剂将会互通。院内制剂是每家中医医院的看家法宝,是经过临床证明、疗效确切的特殊药品。如武汉市中医医院的麻甘口服液、消食利胆丸等,以及品牌项目“冬病夏治”敷贴、“汉派膏方”,联盟成立后,将分享给各联盟单位。外地患者不必只为买一瓶药舟车劳顿。

同时,对于联盟内单位无法开展的中医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在政策允许情况下,武汉市中医医院将开通绿色通道。

对中医联盟来说,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分布在各家医疗机构的中医名医。联盟成立后,这些目前松散的中医正规军、主力军有望变成集团军。过去成立医联体,通常是上级医院到下级医院帮扶。然而,中医可以打破这种常规,将各地名医请到各联盟单位坐诊,如武汉的可以到仙桃,黄石的可以到天门,实现名医共享。武汉市中医医院已计划整合资源,在联盟单位内选拔专家,确定联盟体专家库名单,定期组团到各地巡诊。而年轻医生也可向外院的中医名医拜师,扬长补短,互相学习。

引入“互联网+”共享中医大数据

据介绍,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会引入“互联网+中医”模式,打造城市圈中医联盟信息平台。通过成立武汉市中医医疗服务信息中心,共享中医医疗大数据,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联盟学术能力。同时,联盟将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共同分享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决策联盟事务。

为提高联盟内单位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联盟将按照武汉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质量标准,依托市中医院医疗质控中心、中药临床质控中心这两个质管平台,制定成员单位中医医疗管理、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和反馈。

中医联盟将以中医为主导,体现中西医并重原则。在实现同质化管理的同时,注重上下级中医医院文化的一脉相承,提升医联体凝聚力。

对接疾控和社区发展“健联体”

据了解,中医联盟将以“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备效率和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缓解基层百姓中医服务资源不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其工作的突破口则是推广与实施“治未病”。

当前,“治未病”被作为武汉市中医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抓手。该院目前已建成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体质辨识、疾病预防咨询指导、康复干预、慢病管理集群服务为一体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建设武汉市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与联盟成员单位全面对接,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技术指导、教学培训、网络家庭医生签约、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同时,与疾控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建立中医健康管理联合体。

传统“师带徒”发展中医人才

市中医院院长胡绍表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要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这是中医的根本。中医联盟将以学科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为重点发展方向。一方面,联盟将借助武汉市中医医院临床重点专学科的特色优势,实施高位技术嫁接,着力扶持各联盟单位建设特色专科,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在联盟单位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加进传统中医培训模式,采用师带徒的方法,通过科室培育、科室托管、人员进修等方式,迅速培养一批中医人才。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在基层,大病、疑难危重病在大医院诊治的目的。

“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将共同探索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建设,落实居民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他说。

撰文:黄莹严莹莹张姝

张智周曌薄云娜

【编辑:陈智】

共享名医名术名药 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

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成立仪式现场

为提升武汉城市圈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9日,2017武汉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医与国学论坛举行,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宣布成立。联盟覆盖35家医疗机构,是目前武汉城市圈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医医联体。

据悉,该医联体包括黄陂区中医院、武昌区中医院等8家市内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等11家市内综合医院中医科,咸宁市中医院、仙桃市中医院等8家1+8城市圈中医院,台北路社区服务中心等4家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4家民营医院。构建起以武汉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其他中医院及中医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民营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覆盖武汉城市圈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社区纳入联盟方便基层居民

“通过联盟建设,可以集中全市中医优势资源,整体提高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上下联动,分级诊疗,为群众提供同质化、高水平的中医特色服务。”联盟牵头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胡绍说。

和其他医联体相比,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除坚持传统中医特色外,还少见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进来。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蔡威表示,传统中医发挥的作用相当于全科医生,非常贴近百姓生活,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力量仍相对薄弱。今后借助中医联盟平台及其三级医疗体系,让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可以充实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将分级诊疗落入实处,为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联盟成立后,将通过派驻专家查房指导、医务人员免费进修、专家团下基层巡讲义诊等方式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制定联盟单位间双向转诊流程,开通绿色通道,优先预约就诊入院,跟踪随访患者等,逐步实现分级诊疗。

城市圈自制中药“秘方”将共享

居民想开外地的自制中药,不用再到处跑,联盟内医院的中药制剂将会互通。院内制剂是每家中医医院的看家法宝,是经过临床证明、疗效确切的特殊药品。如武汉市中医医院的麻甘口服液、消食利胆丸等,以及品牌项目“冬病夏治”敷贴、“汉派膏方”,联盟成立后,将分享给各联盟单位。外地患者不必只为买一瓶药舟车劳顿。

同时,对于联盟内单位无法开展的中医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在政策允许情况下,武汉市中医医院将开通绿色通道。

对中医联盟来说,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分布在各家医疗机构的中医名医。联盟成立后,这些目前松散的中医正规军、主力军有望变成集团军。过去成立医联体,通常是上级医院到下级医院帮扶。然而,中医可以打破这种常规,将各地名医请到各联盟单位坐诊,如武汉的可以到仙桃,黄石的可以到天门,实现名医共享。武汉市中医医院已计划整合资源,在联盟单位内选拔专家,确定联盟体专家库名单,定期组团到各地巡诊。而年轻医生也可向外院的中医名医拜师,扬长补短,互相学习。

引入“互联网+”共享中医大数据

据介绍,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会引入“互联网+中医”模式,打造城市圈中医联盟信息平台。通过成立武汉市中医医疗服务信息中心,共享中医医疗大数据,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联盟学术能力。同时,联盟将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共同分享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决策联盟事务。

为提高联盟内单位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联盟将按照武汉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质量标准,依托市中医院医疗质控中心、中药临床质控中心这两个质管平台,制定成员单位中医医疗管理、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和反馈。

中医联盟将以中医为主导,体现中西医并重原则。在实现同质化管理的同时,注重上下级中医医院文化的一脉相承,提升医联体凝聚力。

对接疾控和社区发展“健联体”

据了解,中医联盟将以“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备效率和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缓解基层百姓中医服务资源不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其工作的突破口则是推广与实施“治未病”。

当前,“治未病”被作为武汉市中医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抓手。该院目前已建成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体质辨识、疾病预防咨询指导、康复干预、慢病管理集群服务为一体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建设武汉市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与联盟成员单位全面对接,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技术指导、教学培训、网络家庭医生签约、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同时,与疾控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建立中医健康管理联合体。

传统“师带徒”发展中医人才

市中医院院长胡绍表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要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这是中医的根本。中医联盟将以学科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为重点发展方向。一方面,联盟将借助武汉市中医医院临床重点专学科的特色优势,实施高位技术嫁接,着力扶持各联盟单位建设特色专科,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在联盟单位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加进传统中医培训模式,采用师带徒的方法,通过科室培育、科室托管、人员进修等方式,迅速培养一批中医人才。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在基层,大病、疑难危重病在大医院诊治的目的。

“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将共同探索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建设,落实居民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他说。

撰文:黄莹严莹莹张姝

张智周曌薄云娜

【编辑:陈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