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近日在西安电视台一档问政节目中,当地交通局局长正在回应黑车问题时,遭主持人连发数问:“3年了!还需要现在重新调研吗?为什么有这么多黑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坐黑车,难道您不知道吗?”“是不会管、不想管、还是不敢管?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还是有什么畏难情绪?”
电视问政这种形式,近些年来在各个城市都有出现。一方是媒体人和市民代表的强势逼问,另一方则是主政官员的即时回应,针尖对麦芒的场面曾上演过不少。主持人针对民生痛点难点步步进逼,每每问得领导干部们如芒在背、满头大汗,着实让观众大呼过瘾。这一次关于黑车问题的“连珠炮”,同样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通过公开播放的电视节目,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某些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注,本是电视问政推动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从节目效果上说,如果把问政搞成了四平八稳、一问一答,显然就不够“好看”。也正因为此,各地的问政节目,能在网络上引发如此关注的,几乎都是措辞严厉、锋芒毕露的片段。
不过,电视问政并不仅是一档电视节目,其目的也不是有意要让领导干部焦头烂额。在追求关注度和节目效果之外,它还应该起到更多的作用。“过瘾”和“热议”终究只能持续一时。电视问政的评价标准不在于“节目好看”,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仅仅是一时轰动刷屏,事后问题却依然故我,问政的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节目越是火爆,事后看来就越是尴尬。
电视问政中点出的问题,能不能从屏幕照进现实,还在于接受问政的主政者。具体地说,是将电视问政当做一场需要配合的“仪式”,还是倾听民声、查补工作疏漏和短板的渠道,是对点出的问题事不关己还是感同身受,直接决定了对待问题的态度。
电视问政不是时下流行的“真人秀”,从这个角度说,相较于干部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还是支支吾吾焦头烂额,问政的重点,更在于解决问题。
【编辑: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