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打工不稀罕人了,就跟着杨书记,赚的多!”望着自家的蔬菜大棚,85后青年满满的喜悦溢于言表。
我叫田勇,是蔡甸区洪北管委会什渔湖村的一名普通的村民。前些年,我和我爱人一直在十堰打工。我在一家汽车配件销售店里做事,我爱人在工厂里流水线上当普工,工作都很辛苦,工资合在一起只有四千多块,扣除房贷生活费,一个月所剩不多。“这都算不了什么,最揪心的是家有老小,老人身体又不好,我们却没能力接他们过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爱人非常痛苦。”谈到过去,我语气中透着无奈。
2015年春节期间,什渔湖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再广泛走访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了解到很多务工的村民有我这样回乡创业的想法,她信心满满号召大家留下来,她鼓励乡亲们:“什渔湖村现在不一样了,以前种玉米种棉花每亩每年千把块收入,现在政府的政策好,帮助我们发展钢架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村里先干的人都发了财,大家想留下,村党支部和蔬菜种植合作社给大家撑腰,大家一起致富!”
我动了心,可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我想到自己常年在外,跟杨书记不沾亲不带故,也没有关心过村里的发展,想留下来却不好意思开口。我万万没想到,她主动找到了我,还给我带来了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帮我解疑答惑。
我的心里亮堂了,我知道杨书记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跟着她准没有错。当年,她是什渔湖第一个带头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人,她想带领村民进行农业转型,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可村民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人给她泼冷水:什渔湖村是什么地方?地势低洼的水袋子,十年九涝,怎么可能成功呢?她知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自己先干起来,干好了,大家才肯定跟着干。在她的奔走努力下,什渔湖村不断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先后升级了75KVA、55KVA两组机站,解决了村里的排涝问题。另外她动员全村的人出工出劳,跑石厂,请挖机,谈价钱,硬是用9.6万元修出了一条三纵两横长3公里的田间路,彻底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
我留下来了,最开始,我试种了12亩的露天蔬菜,4亩田的大棚,23亩的玉米黄豆。一年下来,露天常规作物毛利润11500元,4亩田的大棚毛利润3万多元,露天蔬菜2.4万元,全年毛收入65500元。在空闲的时间里,我就到外面打打临工,感觉一年下来,收入比在外打工要高,心里美滋滋的。可是,杨书记并不满意,她又找到我们几个“落后分子”,鼓励大家学习精细种植模式,扩大大棚种植规模。
杨书记把我这些新的种植户送到侏儒山原种场学习新技术,并通过地方政府争取到了赴武汉市参加农技培训的机会。之后,我就采用了新的种植模式,新发展10亩套种大棚模式,29亩换种露天蔬菜,用科学种田的模式让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
在杨书记的帮助下,我家的蔬菜大棚搞的已是红红火火。我算了一笔帐,这两年不但存下十几万的存款,父母的身子也硬朗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真是“三喜临门”。这是在外面打工时想都不敢不想的。我现在是信心满满,2016年我被评为武汉市拔尖人才,我要继续跟着她干下去,带领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
杨书记是全省优秀村支部书记,不久前还被评为武汉市百姓学习之星。我真心感谢她,佩服她,我认为她的威望真是她一点一点地做出来的。如今,杨书记依托什渔湖村武汉十字河瓜果专业合作社,与武汉白沙洲市场、武汉开发区市场和汉口六渡桥市场都建立了业务联系,她摸准了市场行情,为村民打开了新的蔬菜销路,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
什渔湖村民在蔬菜种植产业中尝到了甜头,可杨学再又在思考什渔湖村新的未来:什渔湖村现在已建自己的蔬菜冷库,还准备开办农家休闲、采摘度假和体验种植等新的休闲农业项目。未来的什渔湖必将更加美丽,什渔湖村民必将更加富足。
(作者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