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长江日报得知招聘消息,上海交大学子来复旦“赶场”

©原创 2017-12-06 21:31


招聘会现场,复旦大学学生积极参与。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6日讯(记者张智 康鹏)12月6日下午,“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型校园巡回招聘活动第八站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数百名来自复旦大学等上海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入场求职。

女孩放弃上海1.5万月薪职位,只因武汉幸福指数更高

24岁的武汉女孩小程向武汉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投了一份简历。程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目前在复旦大学读基础数学专业的硕士,明年6月将正式毕业,希望找一份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

“我之前也拿到了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职位,月薪15000元左右。”小程坦言,对于她这样的年轻人而言,虽然在上海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但上海的生活成本同样也很高,相比之下,武汉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也更有发展前景。

“海归”王同学是山西人,几年前曾在华中科技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到英国VCL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研究生,现在已经回国找工作。

“今天来的武汉企业很多,都提供金融投资方面的职位,这充分说明武汉经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王同学表示,如果在武汉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她非常乐意来武汉发展。

江西籍博士有意来汉工作,曾在澳大利亚从事7年翻译

现场,一位约30多岁、穿着正装的求职者十分抢眼。记者询问得知,他名叫曾光星,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听到消息后,专程赶到复旦大学来参加招聘会。

“武汉是离我家最近的国际化大城市,生活成本又要低于北上广深等城市,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工作机会。”曾光星是江西宜春人,家离武汉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从未到过武汉,只是上大学时,从南昌坐火车到西安,曾在武汉转过车。

曾光星经历十分丰富,他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5年毕业后,到澳大利亚从事了7年的翻译工作。“浙江有个建筑公司在当地修路,急缺翻译人才,我英语还不错就去了。”曾光星介绍。

2013年曾光星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改行学了经济,明年即将毕业。6日,他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单位投递了简历。“希望能在高校、院所找到一份教学、科研的工作。”曾光星表示,如果有机会,将到武汉来实地参加招聘会。

从长江日报微信得知消息,上海交大学子来复旦“赶场”

来自湖北十堰的段同学和来自黄梅的蔡同学,是上海交大的同学。12月6日,二人结伴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赶到复旦大学参加此次武汉专场招聘会。

“我是长江日报的粉丝。虽然身在上海,但我每天通过浏览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武汉推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政策信息。此次在上海复旦大学组织的武汉专场招聘会,也是通过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提前获悉的。”说着,蔡同学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她关注的信息。

“我是武汉人,家里已经有房有车了,生活在武汉的压力要比上海低得多,我计划明年毕业后直接回武汉就业”,12月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二学生陈良龙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近半年来,他一直通过《长江日报》关注武汉针对大学生落户、买房等方面推出的优惠,“武汉的政策非常有吸引力,也给了他作为在外地求学的学子信心。作为一名武汉人,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早点毕业,早点回家乡发展。”

【朱艳琳】



招聘会现场,复旦大学学生积极参与。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6日讯(记者张智 康鹏)12月6日下午,“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型校园巡回招聘活动第八站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数百名来自复旦大学等上海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入场求职。

女孩放弃上海1.5万月薪职位,只因武汉幸福指数更高

24岁的武汉女孩小程向武汉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投了一份简历。程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目前在复旦大学读基础数学专业的硕士,明年6月将正式毕业,希望找一份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

“我之前也拿到了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职位,月薪15000元左右。”小程坦言,对于她这样的年轻人而言,虽然在上海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但上海的生活成本同样也很高,相比之下,武汉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也更有发展前景。

“海归”王同学是山西人,几年前曾在华中科技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到英国VCL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研究生,现在已经回国找工作。

“今天来的武汉企业很多,都提供金融投资方面的职位,这充分说明武汉经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王同学表示,如果在武汉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她非常乐意来武汉发展。

江西籍博士有意来汉工作,曾在澳大利亚从事7年翻译

现场,一位约30多岁、穿着正装的求职者十分抢眼。记者询问得知,他名叫曾光星,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听到消息后,专程赶到复旦大学来参加招聘会。

“武汉是离我家最近的国际化大城市,生活成本又要低于北上广深等城市,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工作机会。”曾光星是江西宜春人,家离武汉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从未到过武汉,只是上大学时,从南昌坐火车到西安,曾在武汉转过车。

曾光星经历十分丰富,他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5年毕业后,到澳大利亚从事了7年的翻译工作。“浙江有个建筑公司在当地修路,急缺翻译人才,我英语还不错就去了。”曾光星介绍。

2013年曾光星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改行学了经济,明年即将毕业。6日,他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单位投递了简历。“希望能在高校、院所找到一份教学、科研的工作。”曾光星表示,如果有机会,将到武汉来实地参加招聘会。

从长江日报微信得知消息,上海交大学子来复旦“赶场”

来自湖北十堰的段同学和来自黄梅的蔡同学,是上海交大的同学。12月6日,二人结伴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赶到复旦大学参加此次武汉专场招聘会。

“我是长江日报的粉丝。虽然身在上海,但我每天通过浏览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武汉推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政策信息。此次在上海复旦大学组织的武汉专场招聘会,也是通过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提前获悉的。”说着,蔡同学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她关注的信息。

“我是武汉人,家里已经有房有车了,生活在武汉的压力要比上海低得多,我计划明年毕业后直接回武汉就业”,12月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二学生陈良龙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近半年来,他一直通过《长江日报》关注武汉针对大学生落户、买房等方面推出的优惠,“武汉的政策非常有吸引力,也给了他作为在外地求学的学子信心。作为一名武汉人,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早点毕业,早点回家乡发展。”

【朱艳琳】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