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5日讯(记者梅丹)近日,防范非法集资百场公益讲座第40场,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街湖口社区举行。长江公益律师团、湖北典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涂娴作为“武汉市防非处非公益讲师团”成员做了演讲。涂娴提醒:“市民要高度警惕以‘投资’或者‘理财’为马甲的非法集资,特别是看到以‘投资’‘理财’的项目,千万不要盲目投资”。
长江公益律师团、湖北典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涂娴在做宣讲。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这十种披着“投资”或“理财”马甲的非法集资项目分别是,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等为幌子的;以投资境外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的;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以“扶贫”“慈善”“互助”等为幌子的;在街头、商超发放广告的;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街湖口社区在学习“防非”知识。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涂娴提醒广大市民,无论不法分子多么狡猾,也无论换成什么马甲,只要掌握以下七大方法,市民可以找出破绽,避免损失。
核实工商登记。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程序注册登记的合法企业。如果主体身份不合法、不真实,则是欺诈。
看投资回报。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
核查相关信息。通过政府主(监)管部门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是不是国家规定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发行、销售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而发行公司股票、债券,就涉嫌非法集资。
看是否阳光操作。很多非法集资通过亲戚朋友互相介绍,再发展下线,形成一个吸收资金的网络,不签订正规合同,也不开具凭据,承诺返利,但不履行承诺;或编制所谓“好项目”不敢在市面上公开出售,而在地下操作。
了解投资的资金去向。正规的投资项目都清楚的说明吸收资金的用途,投资者也能够了解自身的钱投出去到底干了什么。
关注、查询媒体报道。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相关媒体多会进行报道,要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防止不法分子异地重犯。
咨询法律相关专业人士。对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要多与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商量。
本次公益讲座由武汉市金融局、武汉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处非办联合承办,佛祖岭街湖口社区对本次讲座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组织居民参与讲座。
【编辑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