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明学校校长周恩芝
江岸区三眼桥小学校长杜丽虹
江岸区鄱阳街小学校长纪红
2018年“余额”所剩无几,中小学生们也将进入最为紧张的期末复习备考阶段,许多家长开始出现传说中的“考前综合征”:失眠、心慌、头晕、血压高……微信朋友圈里、家庭教育论坛上,2019年“大片”——《期末考试》即将上映的调侃声、吐槽声此起彼伏。 调查显示,近半数小学家长把“90分以上”作为期末考试满意度的底线。对此,不少学生坦言“鸭梨山大”,期末考试的成绩会与寒假作业挂钩,“考得越好,作业越少;考得越差,作业越多”。 针对这一现象,本期“校长圆桌”邀请到江岸区鄱阳街小学校长纪红、三眼桥小学校长杜丽虹,武汉为明学校校长周恩芝一起聊聊:期末检测进入倒计时,如何定好考分“小目标”?
不能“一刀切”期望要适切
“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纪红说,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绝大多数家长早已撕掉了“60分及格”这张老黄历。常有家长问老师,到底考多少分才能真正算“合格”?尤其是不少低年级学生家长把90分与合格线划上等号。虽然家长对孩子有高期望是人之常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孩子之间有差异,不能“一刀切”地看待分数,对孩子的期望也要适切,孩子分数背后所呈现出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值得引起重视。 周恩芝很理解家长的心声,特别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始终未改变。不管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还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都支配着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校长,她也把“教育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毕竟“教育质量是教育之命脉”。在小学一、二年级,把90分作为标准,从应试成绩的角度,这是“优秀学生”的符号,同时也是“优秀家长”的荣誉。但从长远来讲,特别是在强化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应该在意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而不是过分地在乎“一城一池”。 “考试只是一种诊断工具,每一次的考试分数只是个相对值,是个变量,如果家长“一刀切”将90分视同及格线显然不科学也不合理。”杜丽虹表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伴随终生。而每个阶段的学习难易度不同,每个孩子接受知识的快慢也不一样,考试是为了检测一个时期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过分看重分数就背离了考试的初衷。
成绩与作业简单挂钩不可取
“考试成绩与作业挂钩的简单操作并不可取。”纪红主张老师布置分层作业要讲方法。有些老师的做法和态度看似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实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惩罚”。可以想见“受惩罚者”以学习困难生居多,这些孩子即便通过努力有了很大进步,可能与“名列前茅”仍有不小差距,在减免作业上尝不到甜头。如此“激励”并没有对“所有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会带来心理上、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杜丽虹认为,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老师将考试成绩与假期作业挂钩的做法有一定合理性,说明这样的老师在思考,没有对学生作业进行“一刀切”,而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对待,让不同的孩子在假期查漏补缺,各有发展。不过,老师的作业不宜过量,作业形式也不能太单一,而要注重多样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通过努力迎头赶上。而基础好的学生应该多一些自主选择,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周恩芝说,假期作业的布置,应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而非教师个人依据一次成绩就扁平地“定性定量”作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应该发挥教师的能力,管控好“学生、考绩、作业”的关系,力争构建“底线+标准+个性”多元化的作业布置模式。
“跳一跳”合理制定“小目标”
“好成绩既不能靠‘重赏’也不能靠‘重罚’。”杜丽虹说,一个合适的目标是经过孩子的努力有可能实现的,它能给孩子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动力。作为家长一定不能让自己的考前焦虑症影响到孩子。正确做法是理性看待考试,坚决不能唯分数论。考前一定要少一些唠叨,少一些指责,少敲警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信任,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也就是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纪红表示,家长不要一厢情愿、脱离孩子实际定“小目标”,而是和孩子一起商议着制定,是一个“跳一跳能摘桃子”的目标,这也给孩子传递着一种信念即“通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同时,家长在复习期间要有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身心上“送温暖”,复习中“送工具”,如“有计划地复习,在薄弱点、问题点上多花时间多练习,巧用错题本” 等,和孩子一起积极、努力实现目标,进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家长要学会从‘合理期待’到‘静待花开’。”周恩芝建议,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心理与健康、思维与表达等“童心源”的东西,不能过早地因为“目标”达成与否,或衡量或责备地去扼杀孩子“个性”的萌芽。给予孩子理解、耐心、陪伴、引导,做孩子伙伴式的人生导师。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