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英格中学一分校心理健康教师胡琳梅
进入初中后,随着作业和课程的增多,很多同学都出现了烦躁的情绪,抱怨学习的压力,厌恶父母的管教。小葵(化名)也有这样的变化,经常感觉自己不快乐,但却说不出来具体是因为哪一件事感到烦恼。小葵的妈妈向老师求助:“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不快乐?怎样才能让她心情好起来?”本期“你问我答”邀请到武汉市英格中学一分校心理健康教师胡琳梅,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快乐是幸福的源泉,一个人的快乐指数会影响他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快乐,然而,父母定义的快乐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快乐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7年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显示,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快乐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初中生的快乐指数仅79分。快乐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那如何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呢? ——家长自己要是“乐天派”。父母作为家庭中的核心成员,要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比如,不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到家庭中。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传染”是无限循环的,家庭里一个人不开心,就会迅速传染,最先受伤害的是孩子。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微小的幸福,适当“健忘”,在孩子面前不抱怨,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说“没事,慢慢来”,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应对事情的心态。
——敏锐察觉孩子的情绪反应。当父母察觉到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应做出接受的、理解性的评价,可以陪在孩子身边,拥抱、抚慰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说“我怕”时,大人们常说,“怕什么,别那么胆小”,孩子向你诉说恐惧,父母用否定恐惧来回应,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压抑。其实,家长可以抱住孩子说:“是的,是有点吓人”,化解孩子的恐惧,需要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任何恐惧,我们的理解和信任会给他们勇敢起来的勇气。
——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决定权。很多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管制”下,想自己做决定却又经常得到否定的答案,总感觉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其实,当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你沟通:“如果你能说服我,也许我可以考虑你的要求”,并适当答应孩子要求。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明白,心平气和的交流比争吵更有效。
——真诚表扬孩子。在某节目的采访中,女儿吐槽妈妈不关心自己,于是主持人让妈妈找找女儿身上的优点。妈妈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她很棒、很善良、也很努力!”女儿的反应很冷淡,抱怨:“妈妈总是这样说。”应该如何表扬孩子呢?首先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其次,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多看过程,多表扬孩子在取得成绩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给孩子玩耍休息的时间。有研究发现,玩耍时间急剧减少,是导致孩子认知和情绪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生活的愉悦。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