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读】生死线

©原创 2018-12-17 23:23

读+

文/周劼

狄拉克是量子力学界有名的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的人物,流传了好多他在这方面闹笑话的典故,比如,他问对诗歌、佛教、哲学无所不知、无所不好的奥本海默,你怎么能够既做物理学研究,又同时爱好诗歌?科学是使混沌的问题明白,而诗歌是使明白的问题混沌,它们相矛盾的啊。还没等奥本海默回答,他嘀咕道,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垃圾事上?

偏偏事情就这么打脸,狄拉克也捡“垃圾”,口占一绝,居然写了一首流传很广的诗:

年龄是个让人害怕的东西/每个物理学家看到它就像染上疟疾/三十而不立/活着打摆子,不如直接去死。

之所以说流传广,因为除了狄拉克的传记中记载,《薛定谔传》《莱德曼传》《费恩曼传》中都曾引用,时间跨了量子物理学三代,地域覆盖大西洋两岸。

这首诗重点在于数字“三十”——一个魔咒数字。量子理论物理学界代代流传着一条创造力生死线魔咒:30岁之前,一往无前;30岁之后,一塌糊涂。30岁之前如果做不出成绩来,就别再想做出来了。

这可不是玩笑,量子理论物理有个绰号叫“男孩儿物理学”。据说这是泡利取的,他数了一下在1925-1927年缔造量子理论革命的那帮未婚小年轻们的年龄,海森伯23岁、约尔丹22岁、泡利25岁、狄拉克22岁,大学刚毕业,一头扎进新兴领域,管你什么师尊佛祖,管你什么清规戒律,一律遇祖杀祖遇佛杀佛,搅得天翻地覆。大家已经觉得之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够匪夷所思了,碰到量子理论,才发现那种惊涛骇浪兜头浇下的透心凉,直让人呆若木鸡,只能感叹年龄限制了想象。再把范围扩大些,1925年前后从事量子力学的科学家,30岁以下的大约80位,占全部量子科学家的一半,但他们写的量子力学论文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海森伯和狄拉克获得诺贝尔奖,刚刚30岁,都是妈妈陪着去领奖的。

但既然是魔咒,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一过30岁,基本报废,创造力极速衰减。所以如果一个量子理论物理学家接近30岁而还没取得重大的突破,他要死的心就有了,就像塞格雷读书时在《我的志愿》中写道,我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物理化学家,于30岁时在自己实验室的爆炸中死去——这是诗中的另一个重点:不如自杀。相较于做不出创造性工作的焦虑和尴尬,死也许是体面。当然,真的为这个去死的人,也没几个。

其实30岁都还是泛指,现实更残酷。比如,经历了1905年奇迹年之后,爱因斯坦觉得一时精疲力竭了,他写信向朋友倾诉说:“不久我就将进入停滞和思想贫乏的年龄,那时人们只能对年轻时的革命精神望洋兴叹了。”这一年他26岁;再比如,冯·诺伊曼断言,人一过26岁,其数学才能就会下降,以后仅仅靠着经验才将这种下降掩盖起来,但也只能掩盖一时而已。26岁,大学本科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如果他们说的是真心话,30岁只相当于26岁的四舍五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魔咒,再听到25岁的海森伯参加“大学生之家”茶叙会,面对大学生们,他说:“作为物理学家,我已经上了年纪”,就不会觉得矫情了。用莱德曼的说法,30岁就成了资深“老物理学家”,剩下是岁月,要么纳福,要么教学,要么闭嘴,总之退隐二线。

为什么量子理论物理,或者扩大点儿,最前沿的理论物理,是岁月的杀猪刀,三十一过,手起刀落,毫不留情?

数学家乌拉姆有个很好玩的解释:人类一思考,创造力就玉殒香消。创造力只眷顾那些不管不顾、不循常规的愣头青,而远离那些害怕行差踏错、安常习故的老成人。他分析说,人们年龄增大时,就会倾向于用旧的方法去处理新的问题。自我禁锢抑制了创造性,就像一场拳击赛,一个拳手不是因为反应迟缓或者较易疲劳才输的,而是当他开始思考该怎么做时,就输拳了。

而量子理论或者粒子物理学,再或者一切新兴理论科学,没有过往知识的束缚,没有大量事实的积累,不需要重复学习,死记硬背,灵活的大脑远比经验重要,直觉胜于思考,大于知识,强于世故。也许推而广之,这是一切创造之义。

在创造面前,年轻真可怕,年老真可悲。

(注:文中所提及的人物都是获得诺贝尔奖及同等级别的科学家)


参阅图书

《狄拉克:科学和人生》 克劳 著 肖明等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永远进取:埃米里奥·塞格雷自传》 埃米里奥·塞格雷 著 何立松 王鸿生 译 东方出版中心

《一位数学家的经历》乌拉姆 著 朱水林等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帝粒子》 利昂·莱德曼/迪克·泰雷西 著 米绪军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文/周劼

狄拉克是量子力学界有名的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的人物,流传了好多他在这方面闹笑话的典故,比如,他问对诗歌、佛教、哲学无所不知、无所不好的奥本海默,你怎么能够既做物理学研究,又同时爱好诗歌?科学是使混沌的问题明白,而诗歌是使明白的问题混沌,它们相矛盾的啊。还没等奥本海默回答,他嘀咕道,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垃圾事上?

偏偏事情就这么打脸,狄拉克也捡“垃圾”,口占一绝,居然写了一首流传很广的诗:

年龄是个让人害怕的东西/每个物理学家看到它就像染上疟疾/三十而不立/活着打摆子,不如直接去死。

之所以说流传广,因为除了狄拉克的传记中记载,《薛定谔传》《莱德曼传》《费恩曼传》中都曾引用,时间跨了量子物理学三代,地域覆盖大西洋两岸。

这首诗重点在于数字“三十”——一个魔咒数字。量子理论物理学界代代流传着一条创造力生死线魔咒:30岁之前,一往无前;30岁之后,一塌糊涂。30岁之前如果做不出成绩来,就别再想做出来了。

这可不是玩笑,量子理论物理有个绰号叫“男孩儿物理学”。据说这是泡利取的,他数了一下在1925-1927年缔造量子理论革命的那帮未婚小年轻们的年龄,海森伯23岁、约尔丹22岁、泡利25岁、狄拉克22岁,大学刚毕业,一头扎进新兴领域,管你什么师尊佛祖,管你什么清规戒律,一律遇祖杀祖遇佛杀佛,搅得天翻地覆。大家已经觉得之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够匪夷所思了,碰到量子理论,才发现那种惊涛骇浪兜头浇下的透心凉,直让人呆若木鸡,只能感叹年龄限制了想象。再把范围扩大些,1925年前后从事量子力学的科学家,30岁以下的大约80位,占全部量子科学家的一半,但他们写的量子力学论文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海森伯和狄拉克获得诺贝尔奖,刚刚30岁,都是妈妈陪着去领奖的。

但既然是魔咒,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一过30岁,基本报废,创造力极速衰减。所以如果一个量子理论物理学家接近30岁而还没取得重大的突破,他要死的心就有了,就像塞格雷读书时在《我的志愿》中写道,我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物理化学家,于30岁时在自己实验室的爆炸中死去——这是诗中的另一个重点:不如自杀。相较于做不出创造性工作的焦虑和尴尬,死也许是体面。当然,真的为这个去死的人,也没几个。

其实30岁都还是泛指,现实更残酷。比如,经历了1905年奇迹年之后,爱因斯坦觉得一时精疲力竭了,他写信向朋友倾诉说:“不久我就将进入停滞和思想贫乏的年龄,那时人们只能对年轻时的革命精神望洋兴叹了。”这一年他26岁;再比如,冯·诺伊曼断言,人一过26岁,其数学才能就会下降,以后仅仅靠着经验才将这种下降掩盖起来,但也只能掩盖一时而已。26岁,大学本科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如果他们说的是真心话,30岁只相当于26岁的四舍五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魔咒,再听到25岁的海森伯参加“大学生之家”茶叙会,面对大学生们,他说:“作为物理学家,我已经上了年纪”,就不会觉得矫情了。用莱德曼的说法,30岁就成了资深“老物理学家”,剩下是岁月,要么纳福,要么教学,要么闭嘴,总之退隐二线。

为什么量子理论物理,或者扩大点儿,最前沿的理论物理,是岁月的杀猪刀,三十一过,手起刀落,毫不留情?

数学家乌拉姆有个很好玩的解释:人类一思考,创造力就玉殒香消。创造力只眷顾那些不管不顾、不循常规的愣头青,而远离那些害怕行差踏错、安常习故的老成人。他分析说,人们年龄增大时,就会倾向于用旧的方法去处理新的问题。自我禁锢抑制了创造性,就像一场拳击赛,一个拳手不是因为反应迟缓或者较易疲劳才输的,而是当他开始思考该怎么做时,就输拳了。

而量子理论或者粒子物理学,再或者一切新兴理论科学,没有过往知识的束缚,没有大量事实的积累,不需要重复学习,死记硬背,灵活的大脑远比经验重要,直觉胜于思考,大于知识,强于世故。也许推而广之,这是一切创造之义。

在创造面前,年轻真可怕,年老真可悲。

(注:文中所提及的人物都是获得诺贝尔奖及同等级别的科学家)


参阅图书

《狄拉克:科学和人生》 克劳 著 肖明等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永远进取:埃米里奥·塞格雷自传》 埃米里奥·塞格雷 著 何立松 王鸿生 译 东方出版中心

《一位数学家的经历》乌拉姆 著 朱水林等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帝粒子》 利昂·莱德曼/迪克·泰雷西 著 米绪军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