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周理论摘编

©原创 2018-12-17 19:58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活力之源”?

李忠杰(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40年来,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搞活”;更形象的一个词,就是“松绑”。

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举措归结起来,就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鼓励人们创造、创业、创新,增强社会的动力和活力。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层次变化,就是增强了中国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所有进步,一定意义上都是由这个“活”字带来的。

当然,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可以清醒地看到,活,不是绝对的。在活的同时,也容易乱,可能偏。所以,在放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放活和管严,是辩证的统一。放活不能忘了管严,管严不能忘了放活。保障活力和秩序的基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公号2018年12月13日)

两次“看世界”让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

黄力之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877年至1879年,清廷出使钦察大臣郭嵩焘在英国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他认为对西方应采取正确的方针,“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亡命欧美,“以考察政治为专业”。如此经历,让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说出了至理名言:“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恐吓而自退处于野蛮也。”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风云席卷,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睁开眼睛看世界阶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青年走出国门,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学到了现代化所需的理念和知识;另一方面,世界的现代化成果,从硬件到软件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促使中国开创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在1978年的出国考察中,对实行开放政策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所率领的考察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访问了15个欧洲城市。他们参观港口,乘坐汽车、轮船和火车,考察了发电厂、农场、工厂、商场、研究所和生活区,一路听取情况介绍、收集各种资料。

回国后,谷牧写了一份《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我们现在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从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讲,差距就更大。我们一定要迎头赶上,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再一次“看世界”,促成了中央推行对外开放的战略。从此,中国开始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

(2018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09版)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整理)

【编辑 华智超】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活力之源”?

李忠杰(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40年来,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搞活”;更形象的一个词,就是“松绑”。

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举措归结起来,就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鼓励人们创造、创业、创新,增强社会的动力和活力。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层次变化,就是增强了中国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所有进步,一定意义上都是由这个“活”字带来的。

当然,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可以清醒地看到,活,不是绝对的。在活的同时,也容易乱,可能偏。所以,在放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放活和管严,是辩证的统一。放活不能忘了管严,管严不能忘了放活。保障活力和秩序的基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公号2018年12月13日)

两次“看世界”让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

黄力之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877年至1879年,清廷出使钦察大臣郭嵩焘在英国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他认为对西方应采取正确的方针,“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亡命欧美,“以考察政治为专业”。如此经历,让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说出了至理名言:“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恐吓而自退处于野蛮也。”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风云席卷,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睁开眼睛看世界阶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青年走出国门,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学到了现代化所需的理念和知识;另一方面,世界的现代化成果,从硬件到软件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促使中国开创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在1978年的出国考察中,对实行开放政策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所率领的考察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访问了15个欧洲城市。他们参观港口,乘坐汽车、轮船和火车,考察了发电厂、农场、工厂、商场、研究所和生活区,一路听取情况介绍、收集各种资料。

回国后,谷牧写了一份《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我们现在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从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讲,差距就更大。我们一定要迎头赶上,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再一次“看世界”,促成了中央推行对外开放的战略。从此,中国开始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

(2018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09版)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整理)

【编辑 华智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