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党建引领街道区域化发展新时代 “红色引擎工程”让古城焕发新风采

©原创 2017-11-27 12:12


黄鹤楼街位于武昌古城的核心区,“天下第一楼、长江第一桥、首义第一枪”均在此汇聚,独享区位优势的同时,也面临辖区房屋老旧等因素的制约。如何让老城区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展现新气象,让外界感受到“老武昌”的新时尚,是街道主政者的一道新课题。

资料图 黄鹤楼


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红色引擎工程”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在当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下,武昌区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结合“八个红色”的核心内容,根据辖区优势重点打造了“红色四号”、“三红三惠”、“九龙共建”等一系列党建特色项目,全面推进十九大精神在各项工作中的落实。

黄鹤楼街通过健全“街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构架,做好区域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凝聚服务群众,巩固基层基础,全力打通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百米”,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党建引领古城的区域化发展新时代。

打造“亮点街区” 党建引领区域化发展


黄鹤楼街以“道德讲堂”为载体,打造红色阵地,建设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黄鹤楼街因千古名楼黄鹤楼而得名,同样也因这座名楼而限制了发展速度。该街道大部分区域都处在黄鹤楼俯视线范围内,片区内严格限制建筑物、广告招牌的高度,导致辖区建设速度缓慢。另一方面,黄鹤楼街地处武昌老城区,住宅小区老旧房屋多,存在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

新时代就该有新作为!黄鹤楼街始终把辖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首要奋斗目标,努力通过党建引领区域化发展。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规划优化长江主轴,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抓住长江主轴规划、武昌古城复兴建设的契机,依托黄鹤楼的历史地位、老武昌的文化底蕴、武音的艺术活力,集艺术、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打造三个特色街区,力争让武汉人感受“老武昌”,让外地游客发现这里的“新时尚”。

街道将依托黄鹤楼、首义文化旅游区,挖掘八卦井、梳妆台等饱含历史意蕴的地名遗址,创造性地利用文化元素,唤醒传统老武昌街巷的活力,打造“礼敬文化、留住记忆”的历史风貌旅游街区,力争成为“武昌会客厅”。

街道将立足辖区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基础,支持省人民医院、市三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建设,推进药品零售、医疗器械、健康养生等产业的链式发展,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升级,打造“服务周边,辐射武昌”的医健产业集聚街区,力争成为“武汉医疗站”。

街道将发挥武汉音乐学院和音乐街的辐射作用,依托即将建设的8万平方商业街区,综合艺术培训、乐器销售、特色餐饮、文化项目等商业业态,打造“品味艺术、乐享生活”的时尚音乐休闲街区,力争成为“华中音乐谷”。

吹响“红色四号” 全面激发党建活力


西厂口社区打造特色“九龙文化”,打开辖区特色共建事业新局面


为推动辖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在辖区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不断优化党员队伍、提升党员形象,吹响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的号角,全面激活党建活力,引领区域化发展新方向。

如在花堤社区,就开展了“红色四号行动”——党员服务号、支部先锋号、书记征程号、社会集结号,将社区各支部书记培育成“红色头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为辖区居民办实事,提升党组织在党员群众间的信任度。

吹响“党员服务号”,网格支部书记带头对支部每名党员开展一项微服务,结合自身优势及党员需求,提供推荐就业、送学上门、代办服务、定期关照等服务。吹响“支部先锋号”,各网格支部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支部活动,支部间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成效、学习形式比拼交流。吹响“书记征程号”,各社区党总支书记带领支部书记入户大走访,既拉近与党员群众间的距离,同时更深入了解党员生活思想状况。吹响“社会集结号”,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今年10月,黄鹤楼街就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捐赠活动,将数百件优质衣物和家用净水器,悉数发放到辖区内的精准扶贫家庭。

此外,黄鹤楼街着力培育“红色头雁”。按照“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标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实施社区“领头雁”计划,选送社区“两委”成员参加区“领头雁”培训班。发展党员积极分子,精心培育优秀后备人才,做好传帮带工作,考核提拔优秀社区专干为社区专职副书记。

激活“红色细胞” 志愿服务成靓丽风景


彭刘杨路社区党员义务巡逻队已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探索志愿者队伍品牌建设,创建特色志愿服务组织,多措并举,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建成了服务功能多样、发挥作用明显、覆盖范围广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全面提升街道志愿服务工作水平。

成立于2014年的“老兵志愿队”在黄鹤楼辖区无人不晓。如今,这支队伍从当初的15人发展到50余人,工作范围也从最初的护绿发展到马路文明劝导、义务指路,参与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并在节假日向黄鹤楼周边游客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折页、拾捡垃圾、清理共享单车,做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今年6月28日,在黄鹤楼街庆祝建党96周年的党员大会上,54名身着红色衣服佩带志愿者袖标的老党员走进会场,一支“党员义务巡逻队”正式成立。四个多月来,巡逻队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队员们统一着装,行走在社区的大街小巷。谁家晒衣架坏了,哪里下水道堵了,哪里垃圾箱需要清理,巡逻队已然成为社区与居民联系的桥梁之一,成为社区事务的管理者,平安和谐的守护者。

退休老党员骆鑫国自2014年武汉市首次创建文明城市时起,就成为了体育街与彭刘杨路交叉口的一名交通文明劝导志愿者。在武汉市全市路口评比中,骆师傅所在的岗几次评为全市第一,当班岗上从不抽烟、不离岗、不闲聊,一心一意守护路口的交通,成为武汉文明形象代言人之一。

在黄鹤楼街,这样的“红色细胞”还有很多。街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发展壮大群众骨干队伍,培育志愿者骨干力量,并积极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98个社区服务岗位,结合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党员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


做优“三红三惠” 创建便民幸福家园


黄鹤楼街推动“红色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利用黄鹤楼公园、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共建单位资源,签订共建协议书,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党员群众参观学习。围绕“四个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非公党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黄鹤楼街红色阵地——黄鹤楼街红色家园,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利用党员日常学习、读友联谊会、读书书画团队、开展“重温红色经典”“重游红色阵地”“重唱红色歌曲”“重读红色书籍”等活动,打造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做到“惠书香”。与辖区共建单位、非公企业建立“1+6”区域化服务体系,整合辖区共建资源,签订共建协议书,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开展共建服务活动。建立社区“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制作共建单位及十五分钟圈“便民卡”,与便民点签订“便民协议”、制定“便民积分卡”、评选“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便民点”系列活动,做到“惠共建”。由于部分网格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较远,很多居民年龄偏大,到社区来办事很不便。黄鹤楼街与省人民医院开展共建活动,创建“先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室”,设立党员先锋服务岗,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及时收集居民诉求,服务居民群众,做到“惠服务”。

今年4月份,黄鹤楼街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温馨的服务场地,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也已完工,即将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


推动“九龙文化” 实现区域共建共享


黄鹤楼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以来,街党工委、办事处利用端午、七一、中秋、国庆等各种时间节点,与辖区单位联合开展了12场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不断繁荣“红色文化”。如5月25日在彭路社区开展了“棕子飘香,情暖端午”活动;6月13日,在花堤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庆祝建党96周年,红色文化进社区”展览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黄鹤楼街西厂口社区所在的九龙井街区是明太祖年间楚王府后花园的所在地,黄鹤楼街以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条件,打造特色“九龙文化”,联合辖区单位共建共驻促发展。运用“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家园”的理念,打开辖区共建事业新局面,实现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九龙共建”。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辖区困难家庭对象结对帮扶,节假日为他们慰问物资;首义广场管理处则为社区活动提供场地保障,经常向辖区绿色家庭赠送花卉,定期组织“植物医生进社区”等活动;市第三医院与辖区重症患者开展结对帮扶,定期为空巢老人送去常用药品,到社区免费义诊等;湖北剧院为辖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赠送各种演出券千余张;湖北省水产局也多次认领辖区“微心愿”,为困难居民圆梦助力,在严寒酷暑天气为交通文明志愿者送上慰问物资。

街道工作离不开辖区单位的支持,辖区单位也离不开街道的服务。黄鹤楼街还为共建单位提供组织保障,依托党员服务联队这一平台,从结对共建发展到多方联建,从简单的物质资助,发展成了经济共振、环境共治、稳定共护、服务共兴、文明共建的良好氛围。


打通“红色物业” 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今年6月,黄鹤楼街召开“红色引擎工程”推进会,共谋古城区域化发展新局面


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按照有专业化物业、单位弃管、无物业小区分类,打造集党建、服务、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红色物业服务圈”,打通“红色物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街道成立“红色物业”工作组,统筹和指导工作推进。采用“1+4”工作模式,“1”即街道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总指挥,“4”即社区“红色物业”服务点、服务接待窗口、服务热线电话、办理居民诉求。

读书社区烈士街14号由于地下管网年久失修,造成化粪池堵塞,社区“红色物业”服务点立即联系水务部门,在4天时间内完成30多米的地下管网改造;彭刘杨路239-14号某单位宿舍,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小区居民对二次供水不满,经过街道和社区多方协调,该小区“一户一表”安装工作正式启动。

辖区一单位宿舍因多种原因导致拖欠水费近30万元,为避免形成新的水损和亏欠,街道和社区多次协调,实施水改工程,通过部分减免和单位与居民共同承担,补缴欠费和水改费,保障了28户居民正常用水。

彭刘杨路98号和先贤苑小区是无物业老旧小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使居民对物业缴费意见达成一致,如今先贤苑小区物业收费率高达98%。

黄鹤楼街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社区第一书记、第一站长,督促落实“红色物业”工作开展;百名机关干部、社区群干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开展“民情家访三必到弱势群体五必访”活动,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千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红色物业”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辖区消防安全排查、治安巡逻等系列活动,为黄鹤楼街做优做实“红色物业”打下坚实基础。

撰文:李淑妍 刘兰兰


黄鹤楼街位于武昌古城的核心区,“天下第一楼、长江第一桥、首义第一枪”均在此汇聚,独享区位优势的同时,也面临辖区房屋老旧等因素的制约。如何让老城区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展现新气象,让外界感受到“老武昌”的新时尚,是街道主政者的一道新课题。

资料图 黄鹤楼


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红色引擎工程”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在当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下,武昌区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结合“八个红色”的核心内容,根据辖区优势重点打造了“红色四号”、“三红三惠”、“九龙共建”等一系列党建特色项目,全面推进十九大精神在各项工作中的落实。

黄鹤楼街通过健全“街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构架,做好区域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凝聚服务群众,巩固基层基础,全力打通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百米”,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党建引领古城的区域化发展新时代。

打造“亮点街区” 党建引领区域化发展


黄鹤楼街以“道德讲堂”为载体,打造红色阵地,建设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黄鹤楼街因千古名楼黄鹤楼而得名,同样也因这座名楼而限制了发展速度。该街道大部分区域都处在黄鹤楼俯视线范围内,片区内严格限制建筑物、广告招牌的高度,导致辖区建设速度缓慢。另一方面,黄鹤楼街地处武昌老城区,住宅小区老旧房屋多,存在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

新时代就该有新作为!黄鹤楼街始终把辖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首要奋斗目标,努力通过党建引领区域化发展。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规划优化长江主轴,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抓住长江主轴规划、武昌古城复兴建设的契机,依托黄鹤楼的历史地位、老武昌的文化底蕴、武音的艺术活力,集艺术、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打造三个特色街区,力争让武汉人感受“老武昌”,让外地游客发现这里的“新时尚”。

街道将依托黄鹤楼、首义文化旅游区,挖掘八卦井、梳妆台等饱含历史意蕴的地名遗址,创造性地利用文化元素,唤醒传统老武昌街巷的活力,打造“礼敬文化、留住记忆”的历史风貌旅游街区,力争成为“武昌会客厅”。

街道将立足辖区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基础,支持省人民医院、市三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建设,推进药品零售、医疗器械、健康养生等产业的链式发展,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升级,打造“服务周边,辐射武昌”的医健产业集聚街区,力争成为“武汉医疗站”。

街道将发挥武汉音乐学院和音乐街的辐射作用,依托即将建设的8万平方商业街区,综合艺术培训、乐器销售、特色餐饮、文化项目等商业业态,打造“品味艺术、乐享生活”的时尚音乐休闲街区,力争成为“华中音乐谷”。

吹响“红色四号” 全面激发党建活力


西厂口社区打造特色“九龙文化”,打开辖区特色共建事业新局面


为推动辖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在辖区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不断优化党员队伍、提升党员形象,吹响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的号角,全面激活党建活力,引领区域化发展新方向。

如在花堤社区,就开展了“红色四号行动”——党员服务号、支部先锋号、书记征程号、社会集结号,将社区各支部书记培育成“红色头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为辖区居民办实事,提升党组织在党员群众间的信任度。

吹响“党员服务号”,网格支部书记带头对支部每名党员开展一项微服务,结合自身优势及党员需求,提供推荐就业、送学上门、代办服务、定期关照等服务。吹响“支部先锋号”,各网格支部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支部活动,支部间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成效、学习形式比拼交流。吹响“书记征程号”,各社区党总支书记带领支部书记入户大走访,既拉近与党员群众间的距离,同时更深入了解党员生活思想状况。吹响“社会集结号”,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今年10月,黄鹤楼街就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捐赠活动,将数百件优质衣物和家用净水器,悉数发放到辖区内的精准扶贫家庭。

此外,黄鹤楼街着力培育“红色头雁”。按照“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标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实施社区“领头雁”计划,选送社区“两委”成员参加区“领头雁”培训班。发展党员积极分子,精心培育优秀后备人才,做好传帮带工作,考核提拔优秀社区专干为社区专职副书记。

激活“红色细胞” 志愿服务成靓丽风景


彭刘杨路社区党员义务巡逻队已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探索志愿者队伍品牌建设,创建特色志愿服务组织,多措并举,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建成了服务功能多样、发挥作用明显、覆盖范围广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全面提升街道志愿服务工作水平。

成立于2014年的“老兵志愿队”在黄鹤楼辖区无人不晓。如今,这支队伍从当初的15人发展到50余人,工作范围也从最初的护绿发展到马路文明劝导、义务指路,参与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并在节假日向黄鹤楼周边游客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折页、拾捡垃圾、清理共享单车,做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今年6月28日,在黄鹤楼街庆祝建党96周年的党员大会上,54名身着红色衣服佩带志愿者袖标的老党员走进会场,一支“党员义务巡逻队”正式成立。四个多月来,巡逻队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队员们统一着装,行走在社区的大街小巷。谁家晒衣架坏了,哪里下水道堵了,哪里垃圾箱需要清理,巡逻队已然成为社区与居民联系的桥梁之一,成为社区事务的管理者,平安和谐的守护者。

退休老党员骆鑫国自2014年武汉市首次创建文明城市时起,就成为了体育街与彭刘杨路交叉口的一名交通文明劝导志愿者。在武汉市全市路口评比中,骆师傅所在的岗几次评为全市第一,当班岗上从不抽烟、不离岗、不闲聊,一心一意守护路口的交通,成为武汉文明形象代言人之一。

在黄鹤楼街,这样的“红色细胞”还有很多。街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发展壮大群众骨干队伍,培育志愿者骨干力量,并积极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98个社区服务岗位,结合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党员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


做优“三红三惠” 创建便民幸福家园


黄鹤楼街推动“红色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利用黄鹤楼公园、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共建单位资源,签订共建协议书,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党员群众参观学习。围绕“四个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非公党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黄鹤楼街红色阵地——黄鹤楼街红色家园,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利用党员日常学习、读友联谊会、读书书画团队、开展“重温红色经典”“重游红色阵地”“重唱红色歌曲”“重读红色书籍”等活动,打造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做到“惠书香”。与辖区共建单位、非公企业建立“1+6”区域化服务体系,整合辖区共建资源,签订共建协议书,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开展共建服务活动。建立社区“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制作共建单位及十五分钟圈“便民卡”,与便民点签订“便民协议”、制定“便民积分卡”、评选“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便民点”系列活动,做到“惠共建”。由于部分网格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较远,很多居民年龄偏大,到社区来办事很不便。黄鹤楼街与省人民医院开展共建活动,创建“先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室”,设立党员先锋服务岗,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及时收集居民诉求,服务居民群众,做到“惠服务”。

今年4月份,黄鹤楼街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温馨的服务场地,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也已完工,即将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


推动“九龙文化” 实现区域共建共享


黄鹤楼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以来,街党工委、办事处利用端午、七一、中秋、国庆等各种时间节点,与辖区单位联合开展了12场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不断繁荣“红色文化”。如5月25日在彭路社区开展了“棕子飘香,情暖端午”活动;6月13日,在花堤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庆祝建党96周年,红色文化进社区”展览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黄鹤楼街西厂口社区所在的九龙井街区是明太祖年间楚王府后花园的所在地,黄鹤楼街以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条件,打造特色“九龙文化”,联合辖区单位共建共驻促发展。运用“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家园”的理念,打开辖区共建事业新局面,实现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九龙共建”。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辖区困难家庭对象结对帮扶,节假日为他们慰问物资;首义广场管理处则为社区活动提供场地保障,经常向辖区绿色家庭赠送花卉,定期组织“植物医生进社区”等活动;市第三医院与辖区重症患者开展结对帮扶,定期为空巢老人送去常用药品,到社区免费义诊等;湖北剧院为辖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赠送各种演出券千余张;湖北省水产局也多次认领辖区“微心愿”,为困难居民圆梦助力,在严寒酷暑天气为交通文明志愿者送上慰问物资。

街道工作离不开辖区单位的支持,辖区单位也离不开街道的服务。黄鹤楼街还为共建单位提供组织保障,依托党员服务联队这一平台,从结对共建发展到多方联建,从简单的物质资助,发展成了经济共振、环境共治、稳定共护、服务共兴、文明共建的良好氛围。


打通“红色物业” 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今年6月,黄鹤楼街召开“红色引擎工程”推进会,共谋古城区域化发展新局面


黄鹤楼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按照有专业化物业、单位弃管、无物业小区分类,打造集党建、服务、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红色物业服务圈”,打通“红色物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街道成立“红色物业”工作组,统筹和指导工作推进。采用“1+4”工作模式,“1”即街道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总指挥,“4”即社区“红色物业”服务点、服务接待窗口、服务热线电话、办理居民诉求。

读书社区烈士街14号由于地下管网年久失修,造成化粪池堵塞,社区“红色物业”服务点立即联系水务部门,在4天时间内完成30多米的地下管网改造;彭刘杨路239-14号某单位宿舍,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小区居民对二次供水不满,经过街道和社区多方协调,该小区“一户一表”安装工作正式启动。

辖区一单位宿舍因多种原因导致拖欠水费近30万元,为避免形成新的水损和亏欠,街道和社区多次协调,实施水改工程,通过部分减免和单位与居民共同承担,补缴欠费和水改费,保障了28户居民正常用水。

彭刘杨路98号和先贤苑小区是无物业老旧小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使居民对物业缴费意见达成一致,如今先贤苑小区物业收费率高达98%。

黄鹤楼街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社区第一书记、第一站长,督促落实“红色物业”工作开展;百名机关干部、社区群干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开展“民情家访三必到弱势群体五必访”活动,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千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红色物业”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辖区消防安全排查、治安巡逻等系列活动,为黄鹤楼街做优做实“红色物业”打下坚实基础。

撰文:李淑妍 刘兰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