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你为知识付费,但得到的只是“知识碎片”

2017-11-26 10:07 新京报  

新京报漫画/陈冬

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近年来,互联网的风口刮向知识付费产业。一时间,各大宣称知识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迅速累积起成千上万用户。这不禁让人们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如有些平台的模式是平台花钱请一些“答主”,聚拢人气和流量,接下来才会考虑向用户收费的问题。

而类似“得到”“小密圈”这样的付费专栏,则直接在用户和作者之间建立了金钱协议关系。所谓“1000个铁粉”定律,就是指你的专栏只要售出1000份,每份199元,一年能有20万的收入,似乎是一个“知识人”体面的保证。薛兆丰的专栏卖出20万份,可以说是知识人里面的富翁了,更新了人们对教授的观念。

不管模式是什么,“知识付费”的核心观念就是花钱获得阅读特权,从而节约自己的时间。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因此,朋友圈突然就有了一些一年“读”200本书读人,那不是自己读,而是听别人读出梗概。

到底什么是知识?就这个根本问题,人们都无法达成一致。但是,不管你是听很多书,或者追随薛兆丰这样的名家,阅读一年的专栏,你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薛兆丰会根据一些热点问题,做出经济学的解读,但那并不是经济学本身。如果你要真的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夫获得。

人们用“海洋”这个词来形容知识,说明个人无论如何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一个人来说,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或“阅读谱系”。人和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知识体系的不同。人有了知识体系,就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很有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热点一样转瞬即逝,对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来讲,实在毫无作用。这也是很多人的体会: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观察过薛兆丰专栏的数据,20万付费订户,但是每篇文章的阅读数平均在2万以上,也就是说,只有10%的读者打开了专栏(更谈不上认真阅读了)。那些付费而又没有读专栏的人,他们购买的只是“我花钱购买了专栏”这个行为而已,这是十足的学习幻觉。这是“知识付费”热里最经典的场景,有知识,有付费,这是一个买卖,而和学习无关。

本质上讲,任何有价值知识的获得,都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努力。幻想花钱能够买来捷径,最终却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捷径。学习需要吃苦,试图偷懒的人,最后会一无所得。□张丰(媒体人)

“知识付费”已退烧?下半场还没到来


新京报漫画/陈冬

罗辑思维、PAPI酱说忙不过来,恰恰说明目前还处于“知识付费”的起步阶段,还在忙于收割市场早期红利。

近期,有关“知识付费”退烧的话题不断,但罗辑思维、PAPI酱却回应称,谁说知识收费退烧了?自己做的知识收费平台忙都忙不过来呢。

“知识付费”其实是个伪概念。

首先,知识从来不免费,每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课程都是收费的,参加课外辅导班还要出高价。而在互联网,虽然最早以免费分享为起点,但也是提供资讯为主,而最早的资讯供应商——媒体,早就对资讯免费模式提出异议,虽然到目前为之,网站对媒体付费少得可怜,但至少意味着资讯不再是完全免费。

即使在海量免费资讯中,无论是用户基于时间、精力和发展的需求,还是资讯本身逐渐的分层化,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愿意为优质资讯付费。这其实是一种交换,用小笔钱(订阅一个付费“知识”账户往往才几百元)来换取时间、精力的节省,以及“知识”体系、视野的扩充乃至审美情趣满足。

当然,既是交换,就构成了交易,这一方面会吸引更多内容“知识”供应者入场,造成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让用户选择空间增大,可以对之前不满意的内容“知识”供应者进行更换。

所以,有一部分早期内容“知识”供应者可能会退出,但也会不断有新供应者进入。

而如果是碎片化的“知识”供应者对应亿万用户的碎片化需求,依然存在交易成本过高的难题。因此,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其实就是一个第三方“知识”聚合平台,通过将相当数量的“知识”供应者整合在一起,便于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愿意买单的“知识”。

所以,所谓“知识付费”并未退烧,中国“知识付费”下半场还没开始。事实上,“知识付费”浪潮到来应有三个特征:

其一,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频率提升,但“知识付费”市场总量持续增加。毕竟,消费升级是大趋势,中国90后、00后相比70后、80后普遍受到的教育程度更高,也更愿意为感兴趣的“知识”付费。

其二,类似于罗辑思维这样的“知识”供应第三方筛选平台会增加,形成竞争,同时也会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知识”供应第三方平台;

其三,未来可能形成更为垂直细分的“知识”供应第三方平台,与现有大而全的第三方平台相比,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平台会不断涌现,做到小而美。

罗辑思维、PAPI酱说忙不过来,恰恰说明目前还处于“知识付费”的起步阶段。这意味着,碍于庞大的市场需求,供应平台数量有限,用户也没有太多选择,前者还在忙于收割市场早期红利。

最后,所谓“知识”,其实是精准提供专业化的资讯,其中一部分是偏于实操,比如有教你如何提升“财富思维”的,其实就是为“发财”提供“经验”;也有为中产阶层提供满足审美情趣的,比如钢琴大师教你赏鉴高端钢琴曲的,也比比皆是。至此,所谓“知识付费”,不过是通过用户自我画像,导流到相对更定制化的“资讯付费”。

事实上,倘若有一天,诸如罗辑思维、PAPI酱等不再忙不过来,而是为了应对竞争迭代升级,甚至面临随时被淘汰的挑战时,才意味着“知识付费”下半场的到来。毕竟,只要是付费交易,消费者也会越来越挑剔的。□毕舸(财经评论人)


新京报漫画/陈冬

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近年来,互联网的风口刮向知识付费产业。一时间,各大宣称知识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迅速累积起成千上万用户。这不禁让人们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如有些平台的模式是平台花钱请一些“答主”,聚拢人气和流量,接下来才会考虑向用户收费的问题。

而类似“得到”“小密圈”这样的付费专栏,则直接在用户和作者之间建立了金钱协议关系。所谓“1000个铁粉”定律,就是指你的专栏只要售出1000份,每份199元,一年能有20万的收入,似乎是一个“知识人”体面的保证。薛兆丰的专栏卖出20万份,可以说是知识人里面的富翁了,更新了人们对教授的观念。

不管模式是什么,“知识付费”的核心观念就是花钱获得阅读特权,从而节约自己的时间。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因此,朋友圈突然就有了一些一年“读”200本书读人,那不是自己读,而是听别人读出梗概。

到底什么是知识?就这个根本问题,人们都无法达成一致。但是,不管你是听很多书,或者追随薛兆丰这样的名家,阅读一年的专栏,你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薛兆丰会根据一些热点问题,做出经济学的解读,但那并不是经济学本身。如果你要真的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夫获得。

人们用“海洋”这个词来形容知识,说明个人无论如何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一个人来说,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或“阅读谱系”。人和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知识体系的不同。人有了知识体系,就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很有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热点一样转瞬即逝,对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来讲,实在毫无作用。这也是很多人的体会: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观察过薛兆丰专栏的数据,20万付费订户,但是每篇文章的阅读数平均在2万以上,也就是说,只有10%的读者打开了专栏(更谈不上认真阅读了)。那些付费而又没有读专栏的人,他们购买的只是“我花钱购买了专栏”这个行为而已,这是十足的学习幻觉。这是“知识付费”热里最经典的场景,有知识,有付费,这是一个买卖,而和学习无关。

本质上讲,任何有价值知识的获得,都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努力。幻想花钱能够买来捷径,最终却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捷径。学习需要吃苦,试图偷懒的人,最后会一无所得。□张丰(媒体人)

“知识付费”已退烧?下半场还没到来


新京报漫画/陈冬

罗辑思维、PAPI酱说忙不过来,恰恰说明目前还处于“知识付费”的起步阶段,还在忙于收割市场早期红利。

近期,有关“知识付费”退烧的话题不断,但罗辑思维、PAPI酱却回应称,谁说知识收费退烧了?自己做的知识收费平台忙都忙不过来呢。

“知识付费”其实是个伪概念。

首先,知识从来不免费,每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课程都是收费的,参加课外辅导班还要出高价。而在互联网,虽然最早以免费分享为起点,但也是提供资讯为主,而最早的资讯供应商——媒体,早就对资讯免费模式提出异议,虽然到目前为之,网站对媒体付费少得可怜,但至少意味着资讯不再是完全免费。

即使在海量免费资讯中,无论是用户基于时间、精力和发展的需求,还是资讯本身逐渐的分层化,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愿意为优质资讯付费。这其实是一种交换,用小笔钱(订阅一个付费“知识”账户往往才几百元)来换取时间、精力的节省,以及“知识”体系、视野的扩充乃至审美情趣满足。

当然,既是交换,就构成了交易,这一方面会吸引更多内容“知识”供应者入场,造成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让用户选择空间增大,可以对之前不满意的内容“知识”供应者进行更换。

所以,有一部分早期内容“知识”供应者可能会退出,但也会不断有新供应者进入。

而如果是碎片化的“知识”供应者对应亿万用户的碎片化需求,依然存在交易成本过高的难题。因此,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其实就是一个第三方“知识”聚合平台,通过将相当数量的“知识”供应者整合在一起,便于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愿意买单的“知识”。

所以,所谓“知识付费”并未退烧,中国“知识付费”下半场还没开始。事实上,“知识付费”浪潮到来应有三个特征:

其一,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频率提升,但“知识付费”市场总量持续增加。毕竟,消费升级是大趋势,中国90后、00后相比70后、80后普遍受到的教育程度更高,也更愿意为感兴趣的“知识”付费。

其二,类似于罗辑思维这样的“知识”供应第三方筛选平台会增加,形成竞争,同时也会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知识”供应第三方平台;

其三,未来可能形成更为垂直细分的“知识”供应第三方平台,与现有大而全的第三方平台相比,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平台会不断涌现,做到小而美。

罗辑思维、PAPI酱说忙不过来,恰恰说明目前还处于“知识付费”的起步阶段。这意味着,碍于庞大的市场需求,供应平台数量有限,用户也没有太多选择,前者还在忙于收割市场早期红利。

最后,所谓“知识”,其实是精准提供专业化的资讯,其中一部分是偏于实操,比如有教你如何提升“财富思维”的,其实就是为“发财”提供“经验”;也有为中产阶层提供满足审美情趣的,比如钢琴大师教你赏鉴高端钢琴曲的,也比比皆是。至此,所谓“知识付费”,不过是通过用户自我画像,导流到相对更定制化的“资讯付费”。

事实上,倘若有一天,诸如罗辑思维、PAPI酱等不再忙不过来,而是为了应对竞争迭代升级,甚至面临随时被淘汰的挑战时,才意味着“知识付费”下半场的到来。毕竟,只要是付费交易,消费者也会越来越挑剔的。□毕舸(财经评论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