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大国外交》第二集看中国如何扩大“朋友圈”

2017-08-31 11:04 央视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2015年9月22日 美国西雅图 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演讲)

《大国外交》第二集看中国如何扩大“朋友圈”

俄罗斯马队仪仗队列队欢迎习近平,这是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

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第二集《众行致远》,29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集着重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大战略视野,围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开中国实践,构建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5年来,我国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新格局,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

中俄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功典范

2013年3月14日,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18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进行首次出访,首站——俄罗斯。

俄罗斯马队仪仗队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国防部和作战指挥中心首次向一位外国元首敞开大门,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谈、交流的时间前后长达8小时……周到特殊的接待安排,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信任,折射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2013年3月23日上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会议厅座无虚席。正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在这里发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

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主张摒弃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倡导的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共赢。这是有着悠久历史与和平传统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处理同包括俄罗斯在内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方向。

5年来,两国元首在各种场合会晤20余次,频繁的互动、深厚的友谊,引领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维护国际平衡和战略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中俄关系的发展已经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典范。

中美关系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对抗,这就是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家们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两国如何打破这一“魔咒”?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有没有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呢?

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许多人看来,这给本已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正当国际社会揣测新时期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时,习近平决定应邀赴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世瞩目的首次“习特会”,于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这里举行。

两天时间里,习近平和特朗普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建设性基调。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

海湖庄园会晤之后,特朗普更是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习近平的敬重,对会晤成果“十分满意”。

竞争与合作,是中美关系这枚硬币的两个面。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对“修昔底德陷阱”论调作出直接回应。

习近平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习近平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为中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标注出明确方向。中美之间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既是两国人民之福,也是地区与世界之幸。

中欧关系

中国版“醒狮论”加深欧洲对中国了解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醒狮论”在欧洲变得颇有市场。中欧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显得尤为迫切。

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到访欧盟总部,这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以“桥”为喻,全面阐释中国对欧政策。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说:“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高密度、快节奏,11天里,习近平到访4个国家、两个国际组织,出席一场峰会,正式活动总计84场。

从柏林、巴黎到伦敦,从临近北极圈的芬兰赫尔辛基,到爱琴海畔的希腊罗德岛……随着习近平到访的脚步,中欧关系史新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高层交往,提升关系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对接利益契合点。中德两国,不再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中法之间,传承半个世纪前破冰建交的勇气,开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英关系,开启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门,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作为中欧合作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同时也在稳步推进。从北京到捷克,从塞尔维亚到波兰,习近平积极推动实现“16+1合作”同“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关系发展对接,谋求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4年3月27日,法国巴黎,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演讲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这一中国版“醒狮论”,加深了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

周边关系

秉持“亲诚惠容”,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

2013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明确了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直以来,东盟都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中柬友谊,历久弥坚。当一方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时,另一方总能秉持公道,为对方提供坚定支持。

2016年7月,东盟外长会议上,个别国家企图将所谓“南海仲裁案”结果写入会议联合公报,最终因柬埔寨等国仗义执言、强烈反对,未能得逞。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巴铁”一词指代巴基斯坦,意思是巴基斯坦跟中国是“铁哥们儿”“铁杆朋友”。

2015年4月,习近平将本年首次出访的第一站选在巴基斯坦。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天候”寓意中巴两国风雨无阻、永远同行,这一定位在中国对外关系定位中独树一帜,凸显了中巴友好关系的特殊性、长期性、坚定性。

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5年来,习近平的出访行程,一半留给了周边,引领中国更加奋发有为推进周边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

中非关系

怀着正确义利观,中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今天的非洲已不同往昔。“希望”“发展”“活力”,成为描述这块大陆新的关键词。充足的劳动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非洲无疑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机遇的土地。

正因如此,许多国家都希望拓展非洲市场,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

中国同非洲之间,有着绵长而深厚的兄弟情谊。上世纪70年代,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而中国也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援建坦赞铁路,树立起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外交工作的基础,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则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

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刚刚10天,就来到非洲访问。

次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30分钟演讲,30次热烈掌声!“真、实、亲、诚”,打动非洲兄弟的,正是中国愿与非洲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赤诚之心。

2015年12月,习近平再次访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这“十大合作计划”正稳步落实。

怀着一颗真诚、友好的心,践行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结出累累硕果……

中拉关系

诚意和合作,让拉美国家为中国朋友敞开大门

拉美,另一片美丽富饶的沃土,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稳居多数拉美国家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多年来是拉美能源、矿产品、大豆和食糖等产品的最大进口国。

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已三次走进拉美。

2014年在巴西举行的中拉领导人会晤期间,习近平提出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倡议构建“1+3+6”合作新框架:一个规划、三大引擎、六大领域,得到与会领导人一致支持。

真真切切的诚意、实实在在的合作,让拉美国家毫不犹豫地为中国朋友敞开大门。

2014年习近平访问拉美期间,双方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

此前,中国已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等一系列合作架构,而中拉论坛的成立,标志着由中国倡导成立、主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多边合作架构实现全球覆盖。

中东外交

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中国方案

2016年伊始,沙特与伊朗的断交事件,令世界错愕。中东乱局之下,大国博弈硝烟味浓。

习近平此时前往中东,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外界“大为惊讶”。习近平是首位同时访问沙、伊这两个断交国的外国领导人,也是伊朗被解除国际制裁后首位到访的外国元首。

访问期间,习近平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强调各方要在追求对话和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希望,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

2017年春,沙特国王萨勒曼、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中东地区多国政要接踵来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提升。

2017年7月18日,正在中国访问的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郑重授予习近平“巴勒斯坦国最高勋章”,感谢他亲力亲为,为中东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一枚跨越万里的勋章,寄托着一份深沉由衷的敬意。

解决中东和平这道谜题,绝非旦夕之功。敢于直面最棘手的热点问题,彰显了中国开放自信的外交风范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亮点>>>

作为中国“首席外交官”习近平出访获多国超规格接待

首次“习特会”特朗普亲自调整客厅布置

2017年4月6日至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世瞩目的首次“习特会”在这里举行。

两天时间里,特朗普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祖孙三代参与接待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

外交部部长助理秦刚说:“会晤当天的下午,在习主席抵达海湖庄园前半个小时,特朗普总统带着女儿伊万卡、女婿库什纳早早地来到客厅等候,他还亲自检查客厅的布置。对不满意的地方,特朗普总统立即命令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他本人甚至亲自上手。”

访问柬埔寨

启用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坐椅

2016年10月,习近平访问柬埔寨。迎接中国领导人到访的,是柬方一系列超高规格礼遇,彰显出中柬关系的“不一般”。

《大国外交》第二集看中国如何扩大“朋友圈”

柬埔寨专家解读为何让习近平坐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坐椅

年逾八旬的莫尼列太后,不仅主动提出陪同习近平一起向西哈努克纪念雕像献花篮,在王宫接待时,还特意请他在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常坐的椅子上就座。这把椅子自西哈努克太皇逝世后就被柬埔寨王室珍藏,再没有使用过。这回再次启用,是作为对这位亲如家人的贵宾的至高礼遇。

柬埔寨王室研究院院长克洛·堤达说:“请他(习近平)坐在这把椅子上,在柬埔寨的文化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表达双方相互思念,彼此铭记;二是祝福这位坐在这把特殊椅子上的尊贵客人长寿安康。”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2015年9月22日 美国西雅图 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演讲)

《大国外交》第二集看中国如何扩大“朋友圈”

俄罗斯马队仪仗队列队欢迎习近平,这是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

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第二集《众行致远》,29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集着重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大战略视野,围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开中国实践,构建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5年来,我国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新格局,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

中俄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功典范

2013年3月14日,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18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进行首次出访,首站——俄罗斯。

俄罗斯马队仪仗队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国防部和作战指挥中心首次向一位外国元首敞开大门,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谈、交流的时间前后长达8小时……周到特殊的接待安排,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信任,折射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2013年3月23日上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会议厅座无虚席。正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在这里发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

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主张摒弃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倡导的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共赢。这是有着悠久历史与和平传统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处理同包括俄罗斯在内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方向。

5年来,两国元首在各种场合会晤20余次,频繁的互动、深厚的友谊,引领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维护国际平衡和战略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中俄关系的发展已经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典范。

中美关系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对抗,这就是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家们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两国如何打破这一“魔咒”?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有没有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呢?

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许多人看来,这给本已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正当国际社会揣测新时期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时,习近平决定应邀赴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世瞩目的首次“习特会”,于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这里举行。

两天时间里,习近平和特朗普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建设性基调。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

海湖庄园会晤之后,特朗普更是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习近平的敬重,对会晤成果“十分满意”。

竞争与合作,是中美关系这枚硬币的两个面。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对“修昔底德陷阱”论调作出直接回应。

习近平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习近平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为中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标注出明确方向。中美之间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既是两国人民之福,也是地区与世界之幸。

中欧关系

中国版“醒狮论”加深欧洲对中国了解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醒狮论”在欧洲变得颇有市场。中欧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显得尤为迫切。

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到访欧盟总部,这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以“桥”为喻,全面阐释中国对欧政策。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说:“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高密度、快节奏,11天里,习近平到访4个国家、两个国际组织,出席一场峰会,正式活动总计84场。

从柏林、巴黎到伦敦,从临近北极圈的芬兰赫尔辛基,到爱琴海畔的希腊罗德岛……随着习近平到访的脚步,中欧关系史新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高层交往,提升关系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对接利益契合点。中德两国,不再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中法之间,传承半个世纪前破冰建交的勇气,开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英关系,开启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门,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作为中欧合作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同时也在稳步推进。从北京到捷克,从塞尔维亚到波兰,习近平积极推动实现“16+1合作”同“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关系发展对接,谋求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4年3月27日,法国巴黎,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演讲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这一中国版“醒狮论”,加深了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

周边关系

秉持“亲诚惠容”,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

2013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明确了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直以来,东盟都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中柬友谊,历久弥坚。当一方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时,另一方总能秉持公道,为对方提供坚定支持。

2016年7月,东盟外长会议上,个别国家企图将所谓“南海仲裁案”结果写入会议联合公报,最终因柬埔寨等国仗义执言、强烈反对,未能得逞。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巴铁”一词指代巴基斯坦,意思是巴基斯坦跟中国是“铁哥们儿”“铁杆朋友”。

2015年4月,习近平将本年首次出访的第一站选在巴基斯坦。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天候”寓意中巴两国风雨无阻、永远同行,这一定位在中国对外关系定位中独树一帜,凸显了中巴友好关系的特殊性、长期性、坚定性。

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5年来,习近平的出访行程,一半留给了周边,引领中国更加奋发有为推进周边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

中非关系

怀着正确义利观,中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今天的非洲已不同往昔。“希望”“发展”“活力”,成为描述这块大陆新的关键词。充足的劳动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非洲无疑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机遇的土地。

正因如此,许多国家都希望拓展非洲市场,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

中国同非洲之间,有着绵长而深厚的兄弟情谊。上世纪70年代,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而中国也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援建坦赞铁路,树立起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外交工作的基础,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则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

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刚刚10天,就来到非洲访问。

次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30分钟演讲,30次热烈掌声!“真、实、亲、诚”,打动非洲兄弟的,正是中国愿与非洲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赤诚之心。

2015年12月,习近平再次访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这“十大合作计划”正稳步落实。

怀着一颗真诚、友好的心,践行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结出累累硕果……

中拉关系

诚意和合作,让拉美国家为中国朋友敞开大门

拉美,另一片美丽富饶的沃土,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稳居多数拉美国家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多年来是拉美能源、矿产品、大豆和食糖等产品的最大进口国。

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已三次走进拉美。

2014年在巴西举行的中拉领导人会晤期间,习近平提出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倡议构建“1+3+6”合作新框架:一个规划、三大引擎、六大领域,得到与会领导人一致支持。

真真切切的诚意、实实在在的合作,让拉美国家毫不犹豫地为中国朋友敞开大门。

2014年习近平访问拉美期间,双方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

此前,中国已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等一系列合作架构,而中拉论坛的成立,标志着由中国倡导成立、主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多边合作架构实现全球覆盖。

中东外交

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中国方案

2016年伊始,沙特与伊朗的断交事件,令世界错愕。中东乱局之下,大国博弈硝烟味浓。

习近平此时前往中东,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外界“大为惊讶”。习近平是首位同时访问沙、伊这两个断交国的外国领导人,也是伊朗被解除国际制裁后首位到访的外国元首。

访问期间,习近平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强调各方要在追求对话和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希望,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

2017年春,沙特国王萨勒曼、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中东地区多国政要接踵来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提升。

2017年7月18日,正在中国访问的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郑重授予习近平“巴勒斯坦国最高勋章”,感谢他亲力亲为,为中东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一枚跨越万里的勋章,寄托着一份深沉由衷的敬意。

解决中东和平这道谜题,绝非旦夕之功。敢于直面最棘手的热点问题,彰显了中国开放自信的外交风范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亮点>>>

作为中国“首席外交官”习近平出访获多国超规格接待

首次“习特会”特朗普亲自调整客厅布置

2017年4月6日至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世瞩目的首次“习特会”在这里举行。

两天时间里,特朗普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祖孙三代参与接待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

外交部部长助理秦刚说:“会晤当天的下午,在习主席抵达海湖庄园前半个小时,特朗普总统带着女儿伊万卡、女婿库什纳早早地来到客厅等候,他还亲自检查客厅的布置。对不满意的地方,特朗普总统立即命令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他本人甚至亲自上手。”

访问柬埔寨

启用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坐椅

2016年10月,习近平访问柬埔寨。迎接中国领导人到访的,是柬方一系列超高规格礼遇,彰显出中柬关系的“不一般”。

《大国外交》第二集看中国如何扩大“朋友圈”

柬埔寨专家解读为何让习近平坐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坐椅

年逾八旬的莫尼列太后,不仅主动提出陪同习近平一起向西哈努克纪念雕像献花篮,在王宫接待时,还特意请他在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常坐的椅子上就座。这把椅子自西哈努克太皇逝世后就被柬埔寨王室珍藏,再没有使用过。这回再次启用,是作为对这位亲如家人的贵宾的至高礼遇。

柬埔寨王室研究院院长克洛·堤达说:“请他(习近平)坐在这把椅子上,在柬埔寨的文化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表达双方相互思念,彼此铭记;二是祝福这位坐在这把特殊椅子上的尊贵客人长寿安康。”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