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空间,让每个孩子爱上阅读
戏剧进校园
无人机社团
“高山流水”古琴台、“晨钟暮鼓”归元寺,两者轴线上,屹立着一个崭新的“文化地标”——汉阳区钟家村小学。自1956年创建以来,钟小人始终秉承着“崇尚一流 追求卓越”的理念,涵咏着“读式文化”,形成了一校三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铸就了内涵丰富、温润儒雅、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努力创造适合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在“读书化文,读文化人,读心化灵”的过程中点亮儿童生命的心灯。学校以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为愿景,以“读懂教育、读懂教师、读懂学生”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整体改革,使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读懂教育 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当前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层级性管理使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过程缺乏互动,激活不了师生发展的内生动力。钟家村小学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破解这些问题,让师生享受真实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懂心灵的教育就是要读懂师生的心灵诉求,读懂师生当下的生存状态,让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幸福,让学校教育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不仅是成年人的美好憧憬,也是小学生们的真实想法。钟家村小学的孩子们无需舟车劳顿,就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异样风情和文化。每年的12月,学校都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读书节”活动,通过演讲、征文、表演、沙龙等形式,让师生分享、展示读书成果。通过阅读,把学校教育从校内引向校外,让学生从学校走向“地球村”。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就像是给学生们提供了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快乐中品读书香,在感悟中品味人生。
钟小的教育着重强调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客观现实及规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的世界,摒弃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教育内容;强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个体差异,努力开发其潜能,彰显其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钟小非常关注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幸福。使教师感受到专业的成长和职业的快乐,并使教师明白,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为社会、为他人、为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还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体验生活的幸福,享受生活的幸福,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时代,向往明天,奉献社会。
读懂教师 让教师得到自主的发展
读懂教师就是要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让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
化“被动”为“主动”。为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学校积极引领教师做好个人自主发展规划。要求每位教师依据自身发展现状拟订发展目标,并根据教师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推荐指导专家诊断其目标制订的合理性。确定好发展目标后,教师设立月度工作任务,以任务方式推进专业成长。每学年结束,学术委员会组织专项评估,考核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变“讲堂”为“展台”。在“名师讲堂”活动中,校级名师每学年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向学校申请经费,通过“上一节示范课、讲一次微型报告、主持一次学科沙龙”等方式,开展面向校内或全区范围的讲堂活动,交流自己的学生成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了强化名师在常态教研中的引领作用,校级教研每周一次,按照“问题征集—主题提炼—主题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示范—名师导航—反思总结”的环节推进。在常态教研的每一个环节中,校级名师全程参与,通过听、评、研、改、导等方式,引领年级组进行深度教研。
让“机制”成“动力”。学校积极推进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梯队机制建设,开展服务育人型、教育科研型、个性辅导型、减负提质型等类型的教师评选。以年级组为单位,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估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月度评估机制。此外,推进“双向选择,逐级聘任”,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
让教师找到归属感。教师归属感的提升不能只体现在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关注教师生活、让教师成为有生活情趣的人上。学校工会成立厨艺、瑜伽、体育、艺术、读书等社团,把兴趣相同的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坚持教师培训学生,必须支持;教师遇到困难,必须帮助;教师生日,必须祝贺;教师生病住院,必须探望;教师双亲去世,必须悼念“五个必须”,把关怀送到教师身边。学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把管理变成激励、感动、成就教师的过程。
读懂学生 让每个生命精彩的绽放
读懂学生就是要读懂学生的年龄特点,读懂学生每个成长阶段的真实需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做最好的自己,让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无限接近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让书香润泽学生心灵。钟小长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坚持“晨诵、午读、暮省”,坚持开展“读书节”,坚持每学期1-2次的阅读考级活动,坚持开展“读书小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使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传递到家庭。
让课堂助力学生成长。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学校着力推进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构建了“朴实、多读、自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建构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形成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六大操作策略”“五个维度”的教学评估标准;各学科教学流程建设着眼于学生自由、自主、自信、自省,质疑能力、释疑能力和拓展能力的素质培养。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课程彰显学生个性。必修校本课程建设模块化,学校以落实学生阅读意愿、自立精神、人文情怀、共生意识、科学态度、领袖气质“六大素养”为着力点,按照阅读意愿课程模块、科学态度理论模块、人生情怀课程模块、共生意识课程模块、自主精神课程模块、领袖气质课程模块,分年级、阶梯性落实课程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选修校本课程个性化,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100余门选修课程,内容涵盖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核心素养”,并利用每周一、三的时间进行走班选修式学习。学校还建立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制评估机制,使课程教学落地。
让活动唤醒成长自觉。学校每周开展“主题活动日”活动、每月开展好习惯评选、每学期开展”社区实践行”活动、每学年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活动过程中,努力做到把活动的策划权归还给学生;把活动的组织权归还给学生;把活动的评价权归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真正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撰文:朱永军 刘颖 杨幸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