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江评论丨优化营商环境要有随时清零的危机感

2018-11-20 22:02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上海之先,在于意识之先

11月4日,上海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27条”,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讲话仅仅过去了两天。

“27条”并非原则性地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而是实打实的硬杠杠。比如“2018年内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90%的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市级部门年度采购项目预算总额中,专门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例不低于30%,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推出‘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等等。因此,“27条”落地半月有余,当地民营企业家已颇有感受,称之为“真金白银”。

上海是国内民营经济强市,其1/4生产总值、1/5进出口总额、1/3税收收入均来自民营经济。今年以来,上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达到1332家,超过9成是民营企业。从蓬勃的经济活力反观,上海的营商环境在国内已是佼佼者。然而,近年来,上海从未停步,从“国资国企改革20条”“扩大开放100条”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上海的领先,并非存量的领先,而是意识的领先,并非站位的领先,而是加速度的领先。

营商环境,成你追我赶之势

20日,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专题“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聚焦山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思路和做法。

做法当然各地有异。比如山东,推行“政商直通车”,公布从乡镇到省级领导的服务电话和信箱,直面企业诉求。福建则设立企业技改基金,推进省内企业的技术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活跃的浙江,早在2016年就推行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省市县三级共1400多项办事事项基本全面标准化,最近出台新一轮减负政策,全年企业减负将达1500亿。

应当说,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自的优势和难处也不尽相同。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具体措施做法,也许并不适于“拿来就用”,也未必“用了就活”,但是,从国内经济版图上看,这些区域,大多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活跃,重商传统浓厚,尚如此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如此态势和意识,值得一鉴。

随时清零,方能拼搏前进

近年来,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上,武汉不可谓不下气力,不可谓不锐意改革。

武汉曾于2017年立下两个志向,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全国党政机关服务最优城市”。不久后,国务院推广“三办改革”武汉经验,武汉做法一时在全国传为美谈。年初,武汉“九桥一隧一路”取消ETC收费,打通城市经脉,加快城市血液流通。今年6月1日起,武汉实施“四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减少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全国之先河。如此种种,都让武汉成为全国侧目的改革之城,让武汉拥有角逐“中国第五城”的雄心与实力。

成绩可以积累信心,凝聚力量。但不能沾沾自喜,躺在光鲜的功劳簿上,滋生骄娇二气,拖慢拔足前奔的脚步。

从上海、山东、浙江等地的做法来看,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都攒足了气力推进,武汉稍有懈怠,就会落于人后。

如今,各地都在争相高质量发展的比拼阶段,转场与转型,是两个关键词。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大量产业纷纷转场中西部。转场机遇上,武汉实际上和兄弟城市在比,武汉拿不到,转场就会相中合肥、长沙、成都、西安,这些城市的后劲,近来已让武汉倍感压力。

转型升级是另一个要素。从上海等地的经验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产业中的新机遇,促进高质量发展,已是新的棋眼,机遇稍纵即逝,当令武汉警觉。

如此两重竞争压力,应带给我们足够危机感。我们总说拼搏赶超,不但要跟自己比,跟过去比,更要打开眼界,向外比,向更高更强的对手去比。如此去比,过去的成绩便随时清零,随时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难点、痛点、堵点,迎难而上,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方能释放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活力。

【编辑:刘思】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上海之先,在于意识之先

11月4日,上海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27条”,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讲话仅仅过去了两天。

“27条”并非原则性地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而是实打实的硬杠杠。比如“2018年内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90%的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市级部门年度采购项目预算总额中,专门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例不低于30%,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推出‘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等等。因此,“27条”落地半月有余,当地民营企业家已颇有感受,称之为“真金白银”。

上海是国内民营经济强市,其1/4生产总值、1/5进出口总额、1/3税收收入均来自民营经济。今年以来,上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达到1332家,超过9成是民营企业。从蓬勃的经济活力反观,上海的营商环境在国内已是佼佼者。然而,近年来,上海从未停步,从“国资国企改革20条”“扩大开放100条”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上海的领先,并非存量的领先,而是意识的领先,并非站位的领先,而是加速度的领先。

营商环境,成你追我赶之势

20日,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专题“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聚焦山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思路和做法。

做法当然各地有异。比如山东,推行“政商直通车”,公布从乡镇到省级领导的服务电话和信箱,直面企业诉求。福建则设立企业技改基金,推进省内企业的技术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活跃的浙江,早在2016年就推行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省市县三级共1400多项办事事项基本全面标准化,最近出台新一轮减负政策,全年企业减负将达1500亿。

应当说,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自的优势和难处也不尽相同。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具体措施做法,也许并不适于“拿来就用”,也未必“用了就活”,但是,从国内经济版图上看,这些区域,大多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活跃,重商传统浓厚,尚如此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如此态势和意识,值得一鉴。

随时清零,方能拼搏前进

近年来,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上,武汉不可谓不下气力,不可谓不锐意改革。

武汉曾于2017年立下两个志向,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全国党政机关服务最优城市”。不久后,国务院推广“三办改革”武汉经验,武汉做法一时在全国传为美谈。年初,武汉“九桥一隧一路”取消ETC收费,打通城市经脉,加快城市血液流通。今年6月1日起,武汉实施“四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减少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全国之先河。如此种种,都让武汉成为全国侧目的改革之城,让武汉拥有角逐“中国第五城”的雄心与实力。

成绩可以积累信心,凝聚力量。但不能沾沾自喜,躺在光鲜的功劳簿上,滋生骄娇二气,拖慢拔足前奔的脚步。

从上海、山东、浙江等地的做法来看,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都攒足了气力推进,武汉稍有懈怠,就会落于人后。

如今,各地都在争相高质量发展的比拼阶段,转场与转型,是两个关键词。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大量产业纷纷转场中西部。转场机遇上,武汉实际上和兄弟城市在比,武汉拿不到,转场就会相中合肥、长沙、成都、西安,这些城市的后劲,近来已让武汉倍感压力。

转型升级是另一个要素。从上海等地的经验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产业中的新机遇,促进高质量发展,已是新的棋眼,机遇稍纵即逝,当令武汉警觉。

如此两重竞争压力,应带给我们足够危机感。我们总说拼搏赶超,不但要跟自己比,跟过去比,更要打开眼界,向外比,向更高更强的对手去比。如此去比,过去的成绩便随时清零,随时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难点、痛点、堵点,迎难而上,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方能释放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活力。

【编辑:刘思】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