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国重器,必须靠自己!
实际上,早在1970年,我国就提出了关于卫星导航技术的论证方案——“灯塔”项目,与美、苏在同一时期,后来,因国内外形势变化被迫下马。
海湾战争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大家都深刻意识到卫星导航系统的巨大价值。
1993年7月23日,美国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当时,“银河”号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来。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局部关闭了该船所在海区的GPS导航服务,使得船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行驶。
“银河号事件”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卫星导航,我们一定要自己搞出来!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北斗一号的研制工作;
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了区域性(仅限于亚太地区)卫星导航;
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北斗一号正式完工,我国已经在军事领域(战术武器等)摆脱了对GPS的依赖。
按原计划,我国只需研发出北斗一号应用于亚太地区即可,在全球性应用方面寄望于与欧盟计划共同推出伽利略系统。
2000年,伽利略系统立项;
2003年,我国率先加入该项目,投资超过2亿欧元,并迅速成立了中欧卫星导航技术培训合作中心。
然而,造价仅仅相当于一个欧洲中型机场的伽利略系统(35亿欧元)进展很不顺利,欧盟麾下各国明争暗斗,导致这个项目被不断推迟——计划于2006年前后建成的系统至今仍未完成。中国虽然是投资方,却被不断排挤,欧盟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都把中国排除在外。
中国果断决定:自己干!
2007年,中国开始正式建设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北斗二代。
到了2012年,我们已经发射了16颗卫星,完全覆盖了亚太地区。
北斗二号的建设与运转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我们的目光已超越亚太地区、投向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于是,北斗三号正式开始建设。2015年,中国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一颗卫星,目前,进入建设高潮期。
现在,北斗已经成长为共计23颗的庞大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年,将有35颗卫星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全球无差别的高精度定位。
2017年9月28日北斗可见卫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