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践行十九大精神,江汉构建社会组织“4.0版”服务体系

©原创 2017-11-20 06:30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党的十九大庄严承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江汉区作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朝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努力。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江汉区始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在加强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江汉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搭建社会组织“三级孵化平台”——1个区级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满春街、花楼水塔街、前进街、民意街、万松街、唐家墩街6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62个社区社工工作室;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微社团142个。构建社会组织支持体系,培育社会组织人才梯队,提供高品质、高规格的活动场所,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新征程。江汉区倾力打造社会组织“4.0版本”服务体系,激发新作为,社会组织呈现出“三个转型”的新气象:草根组织向规范化专业组织转型、文体类组织向公益服务组织转型、传统服务组织向专业志愿服务转型,带领居民参与自治,让社区大家庭更加和谐有序。


承接市区项目撬动民间力量

新型社会组织为社区“减负增能”


满春街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江汉区社会治理持续推进,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明显。万松街工委负责人在赴上海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示范班”学习后,对标先进经验,对照自身实际,思路更加清晰:“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让社区真正自治,让社区工作者从日常行政事务的‘柜台’腾出手来,真正担当大家庭中‘CEO’,这正是我们厘清街道管理体系、优化街道管理机制的举措之一。”

江汉区各街道在社会组织建设上大胆探索,形成了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五方通力协作的治理格局。其中满春街、唐家墩街成为市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街道。

孵化——从“受邀”到“请缨”

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孵化”,增强社区组织活力。社区是个“大家庭”,为了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江汉区各街道用丰富多彩的培训、分享活动,让居民都树立起“社区是自己的”、“助人也是一种自助”、“社会组织就是大家的组织”等理念。

让能人成为社团领袖。唐家墩街各社区通过开放式空间、“卡片式”工作法等方式,让居民群众根据自己的年龄、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顺利找到了自己的团队、平台,社区活跃人士特别是老党员、老教师、书法爱好者、文艺骨干争当社会组织的带头人。

实行共建项目“双认领”。满春街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社区与辖区单位开始主动共建——7个社区与23家辖区单位签定双向服务协议,社区居民按需“点菜”,辖区单位照单服务,为居民引来了全科医生团队、律师团队、家政服务培训班等。之后,从服务中受益的党员志愿者主动请缨,壮大“邻里帮帮团”、“党员义务送餐队”等47支志愿队伍。

服务——从“草根”到“专业”

社区了解居民群众的诉求,社会组织拥有专业团队和技术,江汉区做好社会组织的“供给侧改革”,让一批有能力、有想法的专业社团“进驻”社区,让服务对接更精准。

前进街“六彩阳光工作室”,是一家专业社工负责运营的社工工作室。工作室提供个案咨询、为老服务、儿童托管等服务,搭建了“六彩阳光”童叟乐园,实现了人员、运营、服务专业化,通过惠民资金项目、公益创投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鼓励居民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

万松街机场社区居住着很多军人家属、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引进“湖北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为老宜居社区。在社区指导和策划下,该机构在重阳节与“军嫂风采艺术团”一起慰问了江汉区福利院;为空巢老人提供购医、购药、购菜等免费导购服务;开展“长者计划”行动,教老年人“玩转”手机、微信、电脑;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老人当好老人”,为老人打开心结。

治理——从“独乐”到“共治”

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花楼水塔街“蓝马甲帮帮团”是一个由社工培育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这支团队由原来分散的12位热心公益、有一技之长的成员组成,集中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提供系列免费上门服务,如:小家电维修、管道疏通、更换门锁等项目,并向居民发放了服务卡。

民意街“荷塘月色”文艺团队从最初夫妻两人的个人爱好,在家“吊吊嗓子、弄弄琴”,逐渐吸纳了社区文艺爱好者加入,发展到现在30余人的团队,还拓展了歌唱队、舞蹈队、乐队,每周在社区多功能活动阵地里排练两次,还承担了街道重大节庆、重要节点的宣传任务。

江汉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居民多元需求与社会供给形成对接、社会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也帮社区“减负增能”。


社会组织·特色服务


万松街“红领驿站”服务武广商圈白领人群


银龄食堂

江汉区已有9个街道开办了“银龄食堂”,其中满春街、花楼水塔街、民意街人气最旺,每顿饭约100人来用餐。“银龄食堂”主要采取公办民营形式,由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负责运营,财政予以一定补贴。

“义呼百应”义工联盟

万松街商务区第一社区以社会公益为纽带,依托社区党组织,调动辖区企业力量,成立了“义呼百应”社企义工联盟组织,“义起读”、“义友会”、“义健康”、“义环保”等四个公益组织持续开展活动,将公益的理念、公益的态度、公益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居民生活中,让公益日常化、长久化、社会化。

相伴晚情邻里驿站

花楼水塔街东民社区在已有养老服务站能够开展日间照料的基础上,对因健康原因不愿出门、不能融入社会的老年人实施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上门送餐、代买、维修小家电、修锁、缝纫、管道疏通、理发、水电费代缴、换灯泡、精神慰藉等免费、低偿服务。

四点半放学吧

民意街“四点半放学吧”免费向辖区青少年开放,提供成长辅导、志愿服务、心理辅导、法律维权、亲子教育、帮教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服务,构建“青少年—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济生书画院

前进街济生书画院是一个由将近50名老书画家自发组成的社会组织,每周四在济生社区书画室开展活动。书画院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每周有排班,每次6人参加。老书画家们籍此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唐家墩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五融五心”


乐邻绣庄

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居民顾静华,系西桥社区三一片的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发挥汉绣特长,组建了“乐邻绣庄”,每天白天晚上都为下岗人员提供培训,从不收一分钱。目前学员发展到30多人,延伸到江岸、汉阳,成员不少作品曾得全国金、银奖。

清晨微公益

满春街为帮助智力残疾人自强自立,引进了武汉清晨微公益发展促进中心,每周对阳光家园学员进行缝纫机使用培训。学员中不少人已经能够独立制作成品售卖,帮助残疾人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及有价值的生活,营造了辖区内多元助残的氛围。


策划: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供图:江汉区委宣传部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党的十九大庄严承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江汉区作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朝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努力。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江汉区始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在加强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江汉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搭建社会组织“三级孵化平台”——1个区级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满春街、花楼水塔街、前进街、民意街、万松街、唐家墩街6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62个社区社工工作室;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微社团142个。构建社会组织支持体系,培育社会组织人才梯队,提供高品质、高规格的活动场所,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新征程。江汉区倾力打造社会组织“4.0版本”服务体系,激发新作为,社会组织呈现出“三个转型”的新气象:草根组织向规范化专业组织转型、文体类组织向公益服务组织转型、传统服务组织向专业志愿服务转型,带领居民参与自治,让社区大家庭更加和谐有序。


承接市区项目撬动民间力量

新型社会组织为社区“减负增能”


满春街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江汉区社会治理持续推进,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明显。万松街工委负责人在赴上海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示范班”学习后,对标先进经验,对照自身实际,思路更加清晰:“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让社区真正自治,让社区工作者从日常行政事务的‘柜台’腾出手来,真正担当大家庭中‘CEO’,这正是我们厘清街道管理体系、优化街道管理机制的举措之一。”

江汉区各街道在社会组织建设上大胆探索,形成了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五方通力协作的治理格局。其中满春街、唐家墩街成为市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街道。

孵化——从“受邀”到“请缨”

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孵化”,增强社区组织活力。社区是个“大家庭”,为了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江汉区各街道用丰富多彩的培训、分享活动,让居民都树立起“社区是自己的”、“助人也是一种自助”、“社会组织就是大家的组织”等理念。

让能人成为社团领袖。唐家墩街各社区通过开放式空间、“卡片式”工作法等方式,让居民群众根据自己的年龄、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顺利找到了自己的团队、平台,社区活跃人士特别是老党员、老教师、书法爱好者、文艺骨干争当社会组织的带头人。

实行共建项目“双认领”。满春街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社区与辖区单位开始主动共建——7个社区与23家辖区单位签定双向服务协议,社区居民按需“点菜”,辖区单位照单服务,为居民引来了全科医生团队、律师团队、家政服务培训班等。之后,从服务中受益的党员志愿者主动请缨,壮大“邻里帮帮团”、“党员义务送餐队”等47支志愿队伍。

服务——从“草根”到“专业”

社区了解居民群众的诉求,社会组织拥有专业团队和技术,江汉区做好社会组织的“供给侧改革”,让一批有能力、有想法的专业社团“进驻”社区,让服务对接更精准。

前进街“六彩阳光工作室”,是一家专业社工负责运营的社工工作室。工作室提供个案咨询、为老服务、儿童托管等服务,搭建了“六彩阳光”童叟乐园,实现了人员、运营、服务专业化,通过惠民资金项目、公益创投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鼓励居民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

万松街机场社区居住着很多军人家属、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引进“湖北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为老宜居社区。在社区指导和策划下,该机构在重阳节与“军嫂风采艺术团”一起慰问了江汉区福利院;为空巢老人提供购医、购药、购菜等免费导购服务;开展“长者计划”行动,教老年人“玩转”手机、微信、电脑;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老人当好老人”,为老人打开心结。

治理——从“独乐”到“共治”

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花楼水塔街“蓝马甲帮帮团”是一个由社工培育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这支团队由原来分散的12位热心公益、有一技之长的成员组成,集中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提供系列免费上门服务,如:小家电维修、管道疏通、更换门锁等项目,并向居民发放了服务卡。

民意街“荷塘月色”文艺团队从最初夫妻两人的个人爱好,在家“吊吊嗓子、弄弄琴”,逐渐吸纳了社区文艺爱好者加入,发展到现在30余人的团队,还拓展了歌唱队、舞蹈队、乐队,每周在社区多功能活动阵地里排练两次,还承担了街道重大节庆、重要节点的宣传任务。

江汉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居民多元需求与社会供给形成对接、社会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也帮社区“减负增能”。


社会组织·特色服务


万松街“红领驿站”服务武广商圈白领人群


银龄食堂

江汉区已有9个街道开办了“银龄食堂”,其中满春街、花楼水塔街、民意街人气最旺,每顿饭约100人来用餐。“银龄食堂”主要采取公办民营形式,由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负责运营,财政予以一定补贴。

“义呼百应”义工联盟

万松街商务区第一社区以社会公益为纽带,依托社区党组织,调动辖区企业力量,成立了“义呼百应”社企义工联盟组织,“义起读”、“义友会”、“义健康”、“义环保”等四个公益组织持续开展活动,将公益的理念、公益的态度、公益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居民生活中,让公益日常化、长久化、社会化。

相伴晚情邻里驿站

花楼水塔街东民社区在已有养老服务站能够开展日间照料的基础上,对因健康原因不愿出门、不能融入社会的老年人实施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上门送餐、代买、维修小家电、修锁、缝纫、管道疏通、理发、水电费代缴、换灯泡、精神慰藉等免费、低偿服务。

四点半放学吧

民意街“四点半放学吧”免费向辖区青少年开放,提供成长辅导、志愿服务、心理辅导、法律维权、亲子教育、帮教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服务,构建“青少年—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济生书画院

前进街济生书画院是一个由将近50名老书画家自发组成的社会组织,每周四在济生社区书画室开展活动。书画院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每周有排班,每次6人参加。老书画家们籍此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唐家墩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五融五心”


乐邻绣庄

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居民顾静华,系西桥社区三一片的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发挥汉绣特长,组建了“乐邻绣庄”,每天白天晚上都为下岗人员提供培训,从不收一分钱。目前学员发展到30多人,延伸到江岸、汉阳,成员不少作品曾得全国金、银奖。

清晨微公益

满春街为帮助智力残疾人自强自立,引进了武汉清晨微公益发展促进中心,每周对阳光家园学员进行缝纫机使用培训。学员中不少人已经能够独立制作成品售卖,帮助残疾人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及有价值的生活,营造了辖区内多元助残的氛围。


策划: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供图:江汉区委宣传部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