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
近日,两则官方发布引起了舆论风波。
11月2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的微信公众号“重庆招考”发布《考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在这儿》一文,文章将普通高校招生要求中对考生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述为“政审”,引起网友关切。后来该考试院发布说明,称此前表述“不规范、不准确”并致歉。
影响更大的是,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泉港区发生了一起碳九物质泄漏事件,泉港区环保局当天发布通告,称由于及时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当天下午就已经基本完成海面油污清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指标达到安全状态。但许多居民仍感到空气难闻。9日上午,泉州市政府新闻办发了更详细的通报,称“泉港部分区域空气出现刺鼻性气味”。
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官方发布的基本目的是公布重大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以免造成误解。但是这两则官方发布,一则因为用词不当导致误解,一则由于与群众感受不符引来质疑,非但没有达到“正视听”“安人心”的目的,还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网上政务的建设,现在很多地方政务机构,有不止一个发布渠道,都能够做到及时发布信息。但是发布什么、怎么发布,有没有考虑发布之后的效果,还有待改进。
“官方”二字,就意味着有政府的信誉保证,使得官方发布区别于普通信息。想象一下,假如是自媒体发布类似信息,可能不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读者甚至还会在心里打个问号。但是,加上政府公信力的背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在一个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中,涉事企业显然是责任方,但是因为政府发布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容易导致百姓误以为政府部门在为企业“隐瞒真相”,把“火力”集中到相关部门上,就得不偿失。
官方发布的公信力,是建立在所发信息真实、权威、可靠的基础上,背后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发布官方信息,应当力求严谨、客观,要考虑到发布之后的效果,更不能脱离事实。网络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官方发布就像在无影灯之下,纤毫毕现。信息发布得准确,“正视听”的效果会被放大;信息发布得不准确,误解和疑惑也会被放大。
相比于错误,更重要的是背后折射的态度问题。比如在“碳九泄露事故”中,污染范围广泛、众人受影响,泉州区环保局在发布信息时却“惜字如金”,对群众关心的水质、空气质量细节,没有详细披露,背后既有调查能力问题,更有作风问题。
官方发布,就应该有“官方”的样子。希望这两起发布风波,引起更多“官方发布”的反思。
【编辑: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