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基地打造成试验田,建筑老板投资4000万乐做庄稼汉

©原创 2018-11-07 10:11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7日讯 池塘游着鳜鱼、鲌鱼、黑斑蛙,田间种着香榧、猕猴桃、金丝楠,园子跑着鸵鸟、孔雀、梅花鹿……10月21日上午,在黄陂区罗汉寺街南新村的绿艺嘉园种养殖合作社,合社负责人陈端午正在给前来采摘的市民介绍作物。绕着基地走一圈,几位初次前来的市民不禁感叹:“这里像个迷你生物圈”!

一边引擎轰鸣,另一边鸡犬相闻。在黄土公东侧,绿艺嘉园基地藏在一排普通农房背后。陈端午介绍,基地采取立体种养模式,从中科院、市农科院等单位引进物种近30个。

今年49岁的陈端午生于江岸丹水池,是个地道道的城里人。他的父辈老家在新洲汪集,小时候,陈端午经常随父母回到老家农村,帮着爷爷家下地劳动,多挣一些口粮。围绕“粮食”,在乡之间奔波的少年记忆,让在城里长大的陈端午萌生了独特的“乡愁”。


        成年后,陈端午的工作也没离开“粮食”。加工牛羊肉、卖水果,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在大武汉讨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的生意逐渐兴隆。90年代,武汉城市建设逐步加速,已经小有积蓄的陈端午看到了商机。他从沙石、建材开始,逐渐进入建筑行业,1994年,他承包了鄂航建材公司,每年收入近20万元,再也不用为“口粮”担忧。

事业兴旺了,生活富裕了,“乡愁”却越来越浓了。2013年,陈端午放下越来越红火的建材生意,频繁在新洲、黄陂农村考察,寻找他心心念念的乡土家园。“以绿色、生态安放我的乡土情怀”,陈端午告诉记者,2014年,经过近一年的考察,他最终在黄陂区罗汉寺街找到了这片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投资近4000万元成立了绿艺嘉园种养殖合作社。

做生意是把好手,种庄稼却绊了跟头。陈端午虽然曾参加过农业生产,但粗放的生产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合作社成立的头一年,他在基地大面积引入果树,为了保证作物的绿色环保,他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但是杂草、害虫却泛滥成灾,凭人力去除,消耗了大量成本,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农科院专家的一席话让他找到了方向。“生物防治,立体种植,农产品也能做得精致又环保。”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将鱼塘划片,组成“梯形鱼塘”,按水质不同,养殖不同品种的鱼、蛙,在苗木林间养殖鸡鸭、梅花鹿,在放养中利用生物习性防虫、除草……

几年下来,基地发展有了起色,在多物种混合种养的模式下,陈端午把基地打造成了试验田,每年都要引入新的品种,淘汰不适合的品种,逐渐形成了最适合基地生态的立体种养体系。过去的桑葚、葡萄等水果挂果期,基地的果园实现了亩产6000余元,预计今年总收益将达30万元。

看到越晒越黑的丈夫,袁芳很心疼。但越来越高的收成、越来越健康的身体,让她逐渐改变了想法。现在,袁芳不仅习惯了乡村生活,还经常帮着丈夫一起研究起农业技术。

“富日子里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家风”。今年26岁的陈伟也在父母的感染下下了乡,负责基地物流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家人的帮助,基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陈端午介绍,今年年底,合作社将分区块建设农耕体验区、畜牧观光区、果品采摘区和拓展会议区,打造多业态融合的市民下乡基地。(记者刘峥)

【编辑:余康庭】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7日讯 池塘游着鳜鱼、鲌鱼、黑斑蛙,田间种着香榧、猕猴桃、金丝楠,园子跑着鸵鸟、孔雀、梅花鹿……10月21日上午,在黄陂区罗汉寺街南新村的绿艺嘉园种养殖合作社,合社负责人陈端午正在给前来采摘的市民介绍作物。绕着基地走一圈,几位初次前来的市民不禁感叹:“这里像个迷你生物圈”!

一边引擎轰鸣,另一边鸡犬相闻。在黄土公东侧,绿艺嘉园基地藏在一排普通农房背后。陈端午介绍,基地采取立体种养模式,从中科院、市农科院等单位引进物种近30个。

今年49岁的陈端午生于江岸丹水池,是个地道道的城里人。他的父辈老家在新洲汪集,小时候,陈端午经常随父母回到老家农村,帮着爷爷家下地劳动,多挣一些口粮。围绕“粮食”,在乡之间奔波的少年记忆,让在城里长大的陈端午萌生了独特的“乡愁”。


        成年后,陈端午的工作也没离开“粮食”。加工牛羊肉、卖水果,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在大武汉讨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的生意逐渐兴隆。90年代,武汉城市建设逐步加速,已经小有积蓄的陈端午看到了商机。他从沙石、建材开始,逐渐进入建筑行业,1994年,他承包了鄂航建材公司,每年收入近20万元,再也不用为“口粮”担忧。

事业兴旺了,生活富裕了,“乡愁”却越来越浓了。2013年,陈端午放下越来越红火的建材生意,频繁在新洲、黄陂农村考察,寻找他心心念念的乡土家园。“以绿色、生态安放我的乡土情怀”,陈端午告诉记者,2014年,经过近一年的考察,他最终在黄陂区罗汉寺街找到了这片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投资近4000万元成立了绿艺嘉园种养殖合作社。

做生意是把好手,种庄稼却绊了跟头。陈端午虽然曾参加过农业生产,但粗放的生产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合作社成立的头一年,他在基地大面积引入果树,为了保证作物的绿色环保,他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但是杂草、害虫却泛滥成灾,凭人力去除,消耗了大量成本,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农科院专家的一席话让他找到了方向。“生物防治,立体种植,农产品也能做得精致又环保。”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将鱼塘划片,组成“梯形鱼塘”,按水质不同,养殖不同品种的鱼、蛙,在苗木林间养殖鸡鸭、梅花鹿,在放养中利用生物习性防虫、除草……

几年下来,基地发展有了起色,在多物种混合种养的模式下,陈端午把基地打造成了试验田,每年都要引入新的品种,淘汰不适合的品种,逐渐形成了最适合基地生态的立体种养体系。过去的桑葚、葡萄等水果挂果期,基地的果园实现了亩产6000余元,预计今年总收益将达30万元。

看到越晒越黑的丈夫,袁芳很心疼。但越来越高的收成、越来越健康的身体,让她逐渐改变了想法。现在,袁芳不仅习惯了乡村生活,还经常帮着丈夫一起研究起农业技术。

“富日子里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家风”。今年26岁的陈伟也在父母的感染下下了乡,负责基地物流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家人的帮助,基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陈端午介绍,今年年底,合作社将分区块建设农耕体验区、畜牧观光区、果品采摘区和拓展会议区,打造多业态融合的市民下乡基地。(记者刘峥)

【编辑:余康庭】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