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马来西亚执行任务。 通讯员初宇 摄
航迹遍布亚非欧大洋四大洲30多余国家
长江日报融媒体30日讯(特派记者董晓勋 范芃 通讯员 李斌 龙德勇) 10月30日,中国军队参加“和平友谊-2018”中马泰联合军演,运送中国参演部队的运输机经停香港机场的新闻备受关注,而运送中国参演部队的三架伊尔—76运输机,就是来自驻鄂空军“昆仑雄鹰大队”所在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这支人民空军行列中最早组建的运输航空兵部队。在鄂北该大队荣誉室门口,一张航迹图最醒目,上面绘制着该部官兵驾驶伊尔-76从中国飞向世界每一处航迹,其航迹遍布亚非欧大洋四大洲30多个国家。不论“和平使命”联演、“航空飞镖”国际军事比赛等军事任务,还是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接送侨胞、国际救援等多样化任务,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空军空中投送力量。
国际比武:“85”后机组走出国门勇夺桂冠
赴俄罗斯参加“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 通讯员杨盼 摄
说起走出国门,昨日,“昆仑雄鹰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现年31岁的马超一脸的兴奋和自豪。别看他年纪不大,他先后执行了赴韩国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和平使命-2014”、赴南苏丹空运、尼泊尔抗震救灾、“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引领“八一”飞行表演队出国等走出国门的任务。
马超特别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今年8月参加“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
8月8日,俄罗斯嘉吉列沃机场,空投归来的中国空军伊尔-76运输机机长马超对正跑道,稳稳降落。至此,这个平均年龄29岁的机组完成了“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所有项目的考核,并以准时到达、空投精确、满分着陆的优异表现,夺得运输机组冠军。
“实话说,当时我们虽然都抱着夺冠的目标,但是面对俄罗斯这样超强对手,而且我们驾驶的伊尔-76是从俄罗斯进口。”马超说,如何战服超强对手,一举夺冠?这给出国参赛官兵的心理带来具大压力。
“曾经,我们老一辈飞行人员,驾驶破旧的活塞式飞机,飞越昆仑天险,先后开辟25条康藏航线;今天,我们出征国际赛场,作为运输机老牌部队决不能输掉招牌、输掉形象、输掉口碑!”任务动员部署会上,该师师长胡纪峰的动员,激起官兵的参赛热情和信心。
4月中旬,接到参赛任务命令后,该师就进入了“临战”状态。参赛官兵心里很清楚,参赛机组要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三无”条件下进行空投。“想要胜过实战经验丰富且是主场作战的俄方伊尔-76飞机和空投空降系统智能化程度高的其他运输机型,当时我们的压力的确很大。”该师航行指令主任卢永说。
勇者总是能化压力为动力。卢永带头成立精准空投技术攻关组,查阅大量专业书籍,根据理论计算,建立了空投公式模型,同时对每一架次空投成绩、空投时气象资料、偏差修正量进行记录,形成海量数据库,进而反向逆推空投过程,摸索完善空投偏差修正模型,反复进行总结验证,大大提高了空投的准确性。
“上午自主准备、下午飞行训练、傍晚力量训练、夜晚游泳训练和飞行讲评……长时间大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大家也许都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回忆训练时的场景,飞行员袁正雄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的团队精神。12小时,这是参赛机组每天工作的平均时间。
7月16日,马超驾驶大型运输机呼啸升空,辗转飞行数千公里,到达嘉吉列沃机场。当地时间8月8日下午,飞行比赛如期进行。机组凭着近乎完美的发挥,以410.25分的总成绩摘得运输机组桂冠。
俄方参赛队员在送中方队员时说:“是你们把我们生产的伊尔-76运输机发挥到极致,这次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我们把每一次走出国门当成部队实战练兵平台,作为真打实备的机会。向对手学习,在对抗竞争中提高能力。”该师政委伍治军说,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我们就把使命拓展到哪里。
敢闯敢飞:74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
赴尼泊尔紧急援助。 通讯员周建华 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利益呈现向全球快速拓展态势,该大队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先后有300余人次赴32个国家遂行多样化任务,为国家海外利益拓展撑起坚实可靠的空天“保护伞”。同时,通过执行尼泊尔等国际救援任务,向世界展现了大国担当和中国空军空中投送力量。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该部接到任务后,实施了空军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援外救灾空运任务,官兵们冒着生命风险,74次往返喜马拉雅山脉。
这条航线,途经的雪山平均海拔6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气象条件极为复杂,比历史上著名的“驼峰航线”更高更险更难飞。“这条航线,民航不飞。因为若飞机出现什么故障,基本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参加此次援助的该师副师长、时任团长丁毅说。
震后第三天18时许,机组从成都双流机场大载重起飞,不到20分钟,一座座雪山映入眼帘。抬眼望向窗外,天空是蓝色的,山峰是白色的,山脊是褐色的,三色分明。
突然,雷达上一点雪白引起领航员陈志坚的注意。他快速判定前方有积雨云,建议向左绕飞20公里,避开复杂天气影响。“这条航线气候变化无常,若不时刻紧盯,后果难以预料。”陈志坚说,每次飞越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加德满都机场四面环山,平均海拔2000米,最近的山离机场9公里,起降航线最低处离山峰300米,多云、风切变等气象复杂。当地航班晚上22时全部停飞。”飞行员朱峰说,为了保证将物资等以最快时间送到灾区,机组基本上是连轴转。吃住全在飞机上,一天最长飞行时间达12小时25分,最长连续工作时间达25小时。
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援尼紧急大空运中,该部伊尔-76飞机跨国飞行37架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四面环山的异国机场,辗转装载、日夜兼程、连续奋战,空运中国政府紧急援助的人道主义救灾物资和中国军队救灾人员、救援装备、救灾物资,把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速递”给尼泊尔灾区民众。
近年来,在巴基斯坦、蒙古、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等国家遭受严重灾害时,空军第一时间把各类救援物资空运至受灾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国家使命:4次赴韩国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赴韩国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
“接运英烈回家,是特殊政治使命,代表着国家形象,更展示着军队责任。”带队执行第4次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任务的该师政治工作部主任田炜说,我们必须以过硬的思想、过硬的能力、过硬的作风,完成好这一光荣的使命,体现大国空军的担当。
今年3月初,该师接到上级预先通知后,便开始严密组织各项准备工作。组织飞行人员集中利用2天时间进行准备协同,充分预想预防,详细制订各类预案措施。采取检查一遍、通电试车一遍、综合会审一遍的形式,对飞机进行拉网式检查,精确调整各项装设备性能参数,确保质量。
3月26日上午,国内某机场大雾弥漫,奉命执行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任务机组,正在机场焦急地等待。“能见度达到最低起降条件,可以起飞!”接到指令后,机组成员立即登机,驾驶战鹰迅速升空。
3月28日上午,巨大的轰鸣声响彻仁川机场,喷有五星红旗标识、印着“中国空军”字样的运输机在机场异常醒目。启动,出航,志愿军忠烈终于踏上回家之路。飞行中,机长王立勇精力高度集中,密切注视着各个仪表上的数据变化,指挥机组保持飞行诸元,实时掌握飞行动态。经过近半小时的飞行,飞机正式进入祖国领空。
“我是中国空军航空兵团团长,奉命运送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部两架战机奉命为您全程护航!”
“收到,加入编队。”
进入祖国领空后,空军部队两架战机为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庄严的空中护航仪式,以空军特有的方式向英雄致敬。碧空下,3架飞机密集编队,在空中划出庄严的航迹。
11时16分,飞机稳稳降落沈阳桃仙机场。
英雄们,回家了!
思想政治过硬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证。不论是连续4年执行接运任务,还是近年来他们紧跟“一带一路”倡议步伐,该师始终坚持从抓思想着手抓任务准备,有效凝聚起官兵完成任务的政治自觉和使命自觉,为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编辑 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