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9日讯 在全国知名党报武汉“三乡工程”走访团座谈会上,来汉走访的嘉宾代表们分享了各自城市的乡村振兴经验,并畅谈对武汉“三乡工程”的感受,直呼“武汉的农村,完全和想象中不一样,挺有现代感。”
北京:农科创新、休闲农业齐步发展,
嘉宾代表:北京日报 李瑶
当地经验:北京是一个拥有22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农村户籍人口只有200万,17个区中有11个郊区,是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们对有山、有水、有风景、有温度、有乡愁的诗和远方更向往,所以北京农业发展定位是“都市休闲农业”,集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采摘等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吃喝玩乐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在北京郊区很常见,例如《爸爸去哪儿》带火了的灵水村,保留着辽金元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宾客满至、一房难求;长城脚下的国奥乡居,外国人纷至沓来、隐居乡里,村民们也开始学说英语。
农科创新是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部分。在北京的一些乡村还可以看到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平台,新西兰的奇异莓、荷兰的番茄种到了村里,职业农民在培育,智慧农业在发展。
安徽:徽文化融入乡村民宿
嘉宾代表:安徽日报 刘刚
当地经验:4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安徽省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一些好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是合肥市、芜湖市都市乡村旅游和皖南传统村落民宿。
位于合肥市巢湖经济开发区半汤街道的三瓜公社,是由淮商集团和开发区联合开发的“互联网+农村”项目,运营团队对三个村庄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设计,将原有的村民住宅进行改造,布局出冬瓜民俗文化村、南瓜农特电商村和西瓜民俗美食村三大板块,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重建乡村。皖南利用徽文化和传统乡村进行民宿建设,让都市人来到乡村体验生活,增加农民收入。
贵州:“黔货出山”掌握薏仁米全球定价权
嘉宾代表:贵州日报 王婉
当地经验: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耕地资源有限,但山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在修文县扎佐镇香巴糊村,村民黄庭祥将自家10亩玉米地改种猕猴桃,去年,猕猴桃收获1000多斤,收入达5000多元,自行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今年,贵州省作出部署,将通过调减玉米种植带动全省种植结构调整,还印发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指导意见。
在“黔货出山”的同时,贵州积极提高规模化水平,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兴仁县,薏仁米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约占全国20%以上。围绕薏仁米,兴仁县形成了385家加工贸易企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逐步推动兴仁县掌握了薏仁米全球定价权。
昆明:乡村振兴“三字诀” 抓“地、钱、人”
嘉宾代表:昆明日报 张星宇
当地经验:左手抓“地”,右手抓“钱”,头顶一个“人”,是昆明乡村振兴发展的“三字诀”,也是乡村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地”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昆明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农村“三变”,即资源向资产、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东转变;“钱”即“三农”金融服务,仅2017年昆明共投入各类脱贫攻坚资金113.76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1.5亿元;“人”即乡村人力资源质量,昆明市积极推动“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截至2017年10月底,昆明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85万人。
沈阳:稳定产能促供给 科学布局优化结构
嘉宾代表:沈阳日报 黄志勇
当地经验:沈阳在乡村振兴方面抓重点、补短板、重实干、强执行,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增强、稳中向好态势明显,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起步良好。
稳定农业产能,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104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45.3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业布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启动400万亩种植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划定产粮大县为重点区域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以具有一定设施和露地蔬菜种植规模地区为重点的蔬菜生产核心区,以及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多措并举,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西安:借智大数据建设“扶贫大脑”
嘉宾代表:西安日报 朱玲
当地经验:近年来,西安抢抓国家“互联网+”战略机遇,联合阿里巴巴绘制“1+5+X”民情大数据地图1.5万张,打通了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建设“扶贫大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平台,对西安市扶贫信息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扶贫工作管理成效。去年9月,周至县竹峪镇成立了陕西首个联村党委,有效突破村域界限,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形成集中连片脱贫致富的格局。
西安非常重视“三支队伍建设”,即职业农民专业队伍、科技突击队伍和农村创业支援队伍。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培育职业农民2235名,参加基层农技推广的农技人员3170人。西安市还将用三年时间,选拔培养6000名优秀青年,为全市农村建立一支来源广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队伍。
南京:“五朵金花”起步 如今“百花齐放春满园”
嘉宾代表:南京日报 周爱明
当地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统筹规划、全域推进,做到“城乡一套图、全市一盘棋”。2017年全市创建191个示范村,市本级投入1.9亿元,撬动美丽乡村各类投资达73.1亿元。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从“五朵金花”起步,如今已是“百花齐放春满园”:江宁“金花”、浦口“珍珠”、六合“茉莉”、栖霞“水韵”系列乡村,以及溧水“新十景”和高淳“国际慢城”,都已成为南京美丽乡村的精美名片。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突出传统文化挖掘,开展乡村特色资源普查,加大乡土文化和建筑遗存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另一方面突出农耕文化延续,让高淳的“跳五猖”、浦口的“手狮舞”、江宁的“梅龙鼓韵”等乡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郑州:实施六大工程 对全域乡村进行顶层设计
嘉宾代表:郑州日报 武建玲
当地经验:郑州市制定了乡村振兴“1+N+X+Y”规划体系,即:全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县域规划和村级规划,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重点实施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共享田园乡村建设、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农村治理现代化提升和农民生活富裕促进等六大工程,对全域乡村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建设一批多业态共生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切实提升农民幸福感。
2017年底,郑州市已启动3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3亿元,其中,二七区樱桃沟村被评为“国家四A级景区”,新郑市泰山村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新密市黄固寺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
南宁:夯实基层产业带动 多方发力打出“组合拳”
嘉宾代表:南宁日报 文学军
当地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南宁从六个方面发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突出产业带动,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安排1.06亿元用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系列田园综合体试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挖掘乡土底蕴,助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制定实施文明村镇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夯实基层建设,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难题的同时,同步推进乡村建设;完成土地确权,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成都:乡村振兴改革当先 平台兴业文创聚魂
嘉宾代表:成都日报 王晋升
当地经验: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改革当先、平台兴业、文创聚魂,交出了“成都答卷”。
在战旗村,13.44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挂牌成交。除预留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外,人均现金分红520元,人均股份增值2600元,通过改革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在崇州市,优质粮油产业园搭建校院企地利益、发展、创新共同体,建成川农大“两化”科技服务总部、长江中上游优质水稻新品种中试熟化基地,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5个;在蒲江县甘溪镇明月国际陶艺村,1610米长的绿道、17个文创项目串成的景观环线,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贵阳:大数据和互联网基因植入乡村振兴
嘉宾代表:贵阳日报 樊荣
当地经验:近年来,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措施,农村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三农”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农民致富步伐显著加快,38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贵阳市将建设旅游环线、农村“组组通”公路作为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打通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项目、基地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联结,让低收入群体与市场有机衔接;坚定走一条用绿色产业链贯穿始终的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乡村颜值提升和经济发展双丰收;依托发展大数据的先发优势,将大数据和互联网基因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打造农村通讯网络升级版。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刘峥 余康庭
全国党报代表点赞武汉“三乡工程”
南宁日报副社长 文学军:有创新 有温度 有深度
“三乡工程”无论在政策上、具体实施举措上、规划设计上、细节上都有创新,如黄陂杜堂村的共享食堂,操作模式由独享转为共享再到分享;“温度”在于三乡工程中,很多能人、企业家回乡,他们不是想着赚钱,而是通过带动农民富起来,提升其幸福感,非常难得;“深度”在于走访的这几个项目,都在可持续性发展上作出了可贵探索,而不是做面子工程,真正做到带动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西安日报经济社会部主任 朱玲:激发村民和市民内在动能
“三乡工程”因地制宜做得好,无论小朱湾利用自身规划提升项目品质,还是花博汇借力本身的区位优势打造赏花经济,都是在结合乡村特色开发增效,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村民在家乡建设、市民下乡游玩的积极性,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能。
南京日报区街新闻中心副主任 周爱明:以人为本的好工程
武汉推出的“三乡工程”,通过走访,让我觉得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无论企业、市民还是能人,“三乡工程”的推进,核心是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能人,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很好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郑州日报县市部副主任 武建玲:让城市资本入驻乡村
参观的项目各具特色,总结起来就是让城市资本入驻乡村,盘活农村空闲农房,引进人才进农村,吸引大批市民、创客加入,让乡村成为产业经济体。武汉“三乡工程”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赚头、农民增收有奔头。
北京日报记者 李瑶:武汉农村挺有现代感
在现代化大都市可以看见的,在武汉乡村也能看见。设计好的房子,年轻的大学生,城里的市民,还有创客团队,这样的现代农村,真好。
贵州日报新区报记者 王婉:提法新 行动快 落实准
“三乡工程”提法新,在政策、规划上都有创新;行动快,三乡工程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且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成效;落实准,从小朱湾、花博汇到杜堂村、靠山小镇,地方不同方针各异,且均贴合武汉本土特色,为其他城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胡毅 刘峥 余康庭
图片/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编辑:余康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