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30年前曾发表万字论文谈武汉发展

©原创 2017-11-16 17:04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6日讯(记者李佳 贺亮)“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但我在这个地方(武汉)生活了五年,喝过这里的水,走过这里的路,在这里娶妻生子,资智回汉点燃了我心中这座城市的感情”,毛振华现场动情地说。

他讲到,来参会前曾翻出了30年前自己发表过的万字论文:“记忆深刻是因为我之后再很少发表那么长的论文”。彼时,他22岁,论文发表在湖北大学学报上,还获得了130元稿费。“这篇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论文,写到了武汉交通和科研优势。

记者在中国知网中找到这篇1986年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的文章,题为《从历史和现状看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突破口的选择》。他认为,武汉经济的优劣势,是十分矛盾的同一体,“武汉市高等院校数、在校学生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及其中的高级研究人员数均居全国第三位,这为武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科技条件。但是,这种强大的力量并未形成武汉市经济上的优势,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其与生产直接挂勾和在生产中发挥效益的科研项目甚少,反而落后于科研力量远不及武汉的其它一些城市。”

那时,20岁出头的他,颇有见地的提出,武汉要促迸科学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与生产单位直接挂勾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从课堂直接过渡到工厂,直接过渡到车间和每一条流水线,“同时,工厂也要为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提供实验实习基地”。

毛振华说,时隔30年,武汉优势在资智回汉背景下,被放大显现,“武汉校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

学校如何与城市共荣共生?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大学发展需要人才,但人才引进需要条件。我在深圳的武大校友就跟我讲,现在他感觉挺尴尬,他作为校方代表和武汉大学一起抢才时,最后人才去了深圳大学。一问,原来,人才想来武大,但人才的家属想到深圳”。

毛振华表示,要把武汉建设好,武汉大学才会更好,要“用我们的成功回馈我们的母校,回馈我们的时代”。

【编辑李露】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6日讯(记者李佳 贺亮)“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但我在这个地方(武汉)生活了五年,喝过这里的水,走过这里的路,在这里娶妻生子,资智回汉点燃了我心中这座城市的感情”,毛振华现场动情地说。

他讲到,来参会前曾翻出了30年前自己发表过的万字论文:“记忆深刻是因为我之后再很少发表那么长的论文”。彼时,他22岁,论文发表在湖北大学学报上,还获得了130元稿费。“这篇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论文,写到了武汉交通和科研优势。

记者在中国知网中找到这篇1986年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的文章,题为《从历史和现状看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突破口的选择》。他认为,武汉经济的优劣势,是十分矛盾的同一体,“武汉市高等院校数、在校学生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及其中的高级研究人员数均居全国第三位,这为武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科技条件。但是,这种强大的力量并未形成武汉市经济上的优势,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其与生产直接挂勾和在生产中发挥效益的科研项目甚少,反而落后于科研力量远不及武汉的其它一些城市。”

那时,20岁出头的他,颇有见地的提出,武汉要促迸科学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与生产单位直接挂勾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从课堂直接过渡到工厂,直接过渡到车间和每一条流水线,“同时,工厂也要为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提供实验实习基地”。

毛振华说,时隔30年,武汉优势在资智回汉背景下,被放大显现,“武汉校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

学校如何与城市共荣共生?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大学发展需要人才,但人才引进需要条件。我在深圳的武大校友就跟我讲,现在他感觉挺尴尬,他作为校方代表和武汉大学一起抢才时,最后人才去了深圳大学。一问,原来,人才想来武大,但人才的家属想到深圳”。

毛振华表示,要把武汉建设好,武汉大学才会更好,要“用我们的成功回馈我们的母校,回馈我们的时代”。

【编辑李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