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你问我答|入园一个月反而开始尿裤子 幼儿如厕行为倒退怎么办?

©原创 2018-10-08 17:08

武昌区紫阳湖幼儿园园长芦文芳,武汉市学前教育先进工作者

    开学一个月了,大部分幼儿园新生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不少家长观察到,很多孩子本来在家里已经可以自己大小便了,上了幼儿园后反而出现憋尿的情况,结果经常尿裤子。还有些小朋友不肯在幼儿园大便,因为一直憋着大便,还导致了便秘。这可怎么办?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了以后,出现了如厕行为的倒退呢?家长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帮助孩子缓解呢?本期“你问我答”,邀请武昌区紫阳湖幼儿园园长芦文芳为苦恼的幼儿家长们支招。

    幼儿园开学时,老师都会告诉家长给孩子带备用衣服,怕孩子刚刚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还来不及适应,在幼儿园会出现尿裤子、憋大便的现象。据我们有经验的教师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初次进入集体生活,陌生的环境加上陌生的老师,他们好不容易才适应如何相处,还没熟络到和老师说大小便的情况。所以,孩子们内心还藏着一些焦虑的情绪。

    除了焦虑外,内向不敢跟老师说或贪玩来不及如厕;不习惯开放式的蹲厕;小朋友还小不太会自己擦屁股等,也是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原因。

    那么如何缓解呢?我建议:

    第一、建议家长利用“十一”长假培养幼儿自我生活的能力。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教育。教育孩子能及时跟老师说出大小便需求。让孩子知道幼儿园不限制如厕次数,允许有需求随时去、大小便后洗手即可。饭前、外出、入睡时提醒幼儿如厕,让幼儿形成规律和习惯。

    第二、家长需要给幼儿穿方便自理的衣服,同时培养幼儿自己穿、脱衣服和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多与老师沟通,便于老师知道幼儿在大小便前有什么样的动作或行为,以便及时提醒幼儿。

    第三、给幼儿树立这样的观念:大小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正常行为,教育幼儿憋便不利于身体健康。大便还不能自理时一定喊老师帮助,消除孩子的大小便焦虑。

    第四、在家中,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玩玩“我要上厕所”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可能有的心理状态说出来,通过“共情”,让孩子的焦虑得到缓解。

    “我好想上厕所啊,我要不要举手和老师说呢?万一我说出来,小朋友们都听到,会不会笑话我呢?我还是不要说了,憋着吧,哎呀,我真的憋不住了!”这个过程中,看看孩子是怎么引导我们的。这个游戏是非常好的给予孩子勇气的机会,也更加有助于我们去寻求老师的帮助。(长江日报记者杨枫整理)

N100RIW@F7XF$OOXWI0[@@I


【编辑:施政】


武昌区紫阳湖幼儿园园长芦文芳,武汉市学前教育先进工作者

    开学一个月了,大部分幼儿园新生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不少家长观察到,很多孩子本来在家里已经可以自己大小便了,上了幼儿园后反而出现憋尿的情况,结果经常尿裤子。还有些小朋友不肯在幼儿园大便,因为一直憋着大便,还导致了便秘。这可怎么办?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了以后,出现了如厕行为的倒退呢?家长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帮助孩子缓解呢?本期“你问我答”,邀请武昌区紫阳湖幼儿园园长芦文芳为苦恼的幼儿家长们支招。

    幼儿园开学时,老师都会告诉家长给孩子带备用衣服,怕孩子刚刚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还来不及适应,在幼儿园会出现尿裤子、憋大便的现象。据我们有经验的教师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初次进入集体生活,陌生的环境加上陌生的老师,他们好不容易才适应如何相处,还没熟络到和老师说大小便的情况。所以,孩子们内心还藏着一些焦虑的情绪。

    除了焦虑外,内向不敢跟老师说或贪玩来不及如厕;不习惯开放式的蹲厕;小朋友还小不太会自己擦屁股等,也是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原因。

    那么如何缓解呢?我建议:

    第一、建议家长利用“十一”长假培养幼儿自我生活的能力。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教育。教育孩子能及时跟老师说出大小便需求。让孩子知道幼儿园不限制如厕次数,允许有需求随时去、大小便后洗手即可。饭前、外出、入睡时提醒幼儿如厕,让幼儿形成规律和习惯。

    第二、家长需要给幼儿穿方便自理的衣服,同时培养幼儿自己穿、脱衣服和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多与老师沟通,便于老师知道幼儿在大小便前有什么样的动作或行为,以便及时提醒幼儿。

    第三、给幼儿树立这样的观念:大小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正常行为,教育幼儿憋便不利于身体健康。大便还不能自理时一定喊老师帮助,消除孩子的大小便焦虑。

    第四、在家中,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玩玩“我要上厕所”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可能有的心理状态说出来,通过“共情”,让孩子的焦虑得到缓解。

    “我好想上厕所啊,我要不要举手和老师说呢?万一我说出来,小朋友们都听到,会不会笑话我呢?我还是不要说了,憋着吧,哎呀,我真的憋不住了!”这个过程中,看看孩子是怎么引导我们的。这个游戏是非常好的给予孩子勇气的机会,也更加有助于我们去寻求老师的帮助。(长江日报记者杨枫整理)

N100RIW@F7XF$OOXWI0[@@I


【编辑:施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