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江日报: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原创 2018-09-26 10:28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

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网络爆红不是刻意而为 是人们自发分享和传播

这些天来,李德威事迹在网上广泛传播,许多机构媒体进行推送,每一条推送下面,跟帖评论都超过万条。至今,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李德威”三个关键字,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9万多条。

在大众层面,李德威生前默默无闻。用同事罗林波的话说,“李教授只是一千多名地大教师和全国数十万地质工作者中的普通的一员”。

然而,正是这种“默默无闻”,人们虽然不认识李德威,却会对他很眼熟。他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师、同事、熟人,像我们身边常常看到的,怀抱理想,为事业而奋力的工作者。

然而为何身故近半个月,却在网络爆红呢?击中人心的,大约是这样一个细节——

生命最后两天,李德威在已经不能说话时,用笔写下歪歪斜斜的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连写了两遍。不久就撒手人寰。

很难揣摩李德威在写下这十个字时的心境。但在生命尽头,念兹在兹的东西,必是他毕生的牵挂和追求。

新媒体传播,是分享式传播。李德威在网络上的“信息爆炸”,表明人们愿意把他的事迹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心灵震撼,自发分享和传递给更多人。这种分享和传递,既是心灵共振、精神共鸣,也是价值的认同与播撒。

不浮躁不流俗 他活出了普通人的更高境界

随着媒体报道的展开,一个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呈现于人们面前。

它们一点儿也不高深,虽然板块学说并没有几个普通人能懂,但这不妨碍人们读懂他。

比如热情。李德威30多年来,每年都要在青藏高原考察四五个月,历经艰险,可谓九死一生。听上去很艰辛,然而,在李德威眼里,这些却是幸福。李德威的遗言当中,要把一半骨灰撒向高原。

正如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热爱一样东西,你会看到她的魅力,而不是艰辛。对科学的热爱,探问真理的热情,让李德威作为科学家,获得了超越寻常的快乐与满足。

因为热爱,他毫不在意论文和学术名声,同样因为热爱,他年过半百,理想的光芒毫不减退。他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却达到了职业的更高精神境界。能为挚爱事业付出一生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再比如,勇气。科学理论创新从来不是坦途,李德威敢于挑战科学定见、敢于挑战权威,不仅意味着将成为众矢之的,还可能与师长背道而驰。李德威的挑战并不高调,但从不妥协。

挑战的勇气,来自对真理的坚定。因为坚定,所以30年如一日去反复求证。因此,这种勇气,就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这样评价他。

李德威的职业境界,超出了科学共同体范围,而对人们有普遍的启示。

家国情怀是击中人心的巨大力量

正如罗林波提出的,李德威身上有什么是时代之缺?

如果有,那并不是一件新东西。热情也好,勇气也好,最终汇成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那就是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超越个人的更高精神境界,正因为被更多人认同,所以有如此巨大共鸣。

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是每个国家的战略问题,也一直是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课题。有一种能源,它清洁环保,且储量巨大,它就是李德威一直致力研究,直到临终仍然所惦记的“固热能”。

他积极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为地热基础研究的产业化做工作,甚至他自己也申请了不少专利。就在他逝世前半年,他主持的项目在海南琼北打出“中国东部第一井”,在地下深处获得了高温地热,这是基础研究向实际运用里程碑式的事件。

此时再回头来看他临终前写下的“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就会明白用生命写成的情怀多么动人。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理想情怀。新中国70年征程中,从“百废待兴”到“新兴强国”,上天入海,国家崛起,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像李德威这样,为国家富强呕心沥血、奉献毕生?

“思问题所急,想国家所需”,这是李德威的QQ签名。去年去世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写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些并非大话,李德威、黄大年们,都在终生践行。

他们并不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他们的“小我”与“大我”水乳交融。家国情怀升华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命因此更幸福,更充实,更有意义。

是这样生命的崇高性和丰富性,打动了人们,是李德威这样的生动的人生,打动了人们。在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如果说时代有缺,缺的正是这些不因浮躁风气沉浮的生命重量。

如果人生只为一事来,你为何而来

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整理

头条号“好运东方1201”发表《中华民族的脊梁——李德威教授》,文章提到,虽然李德威教授的名字我们还很陌生,但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他常说虽然科学路上会充满艰辛和坎坷,相信最终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会有益。忧国忧民的情怀怎不令人动容?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变得今天这样强大?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德威这样的脊梁,他们默默无闻奉献。

头条号“懒子姑娘”发表《致敬九月陨落的巨星,人生为了祖国燃烧殆尽》,文章中说,李德威教授在重症监护室颤抖写下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这是一位科学家的赤心,也是他对祖国最赤忱的嘱托。择一事,终一生,如果人生只为一事来,你为何而来?李德威教授一生都奉献给了构造地质学研究,11次科考遇险,但在他看来,这些危险和理想信念一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百家号“爱丽丝梦游历史”发表《英年早逝,我国又一位顶级专家去世,生命最后一刻还在为国工作!》文章认为,有的教授认为自己应该做的是怎么将论文写好就行了,而李德威教授却一门心思在挑战既有理论和权威上。处在这样的境地,他却依然执着地坚持着,可以说是他用理论梦想鞭策着自己,并不是想通过这去提高自己的地位。他一生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努力着,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用笔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他这是在告诉后来研究者和他的同事们要努力去为国家贡献。

是他们定住了这个躁动的社会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整理

 @90后小花儿:没有一件事不艰辛,更没有一个理论来得轻易。经过多年实地调查,李德威提出的“层流构造假说”,挑战“板块构造假说”。这是中国科学的精神动力,他敢于叫板权威而求索,一生执着于科研事业。

@盛名之上侃山人:总会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式英雄,让人肃然起敬,是他们定住了这个躁动的社会,他们不是你耳熟能详的明星,他们也不像西方英雄那样高调,他们只有炎黄子孙的谦逊,中华民族的不屈,钻研学问的坚韧。虽然我们可能不曾知道这群英雄的存在,但我们应该坚信我们之所以能幸福地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小SU评论:李德威教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人说他是当代魏格纳,他却常把自己比作哥白尼,这本身就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总是有像李教授这样的人感动并感化着我们,教会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利人、利社会的事。

【编辑 李尔静】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

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网络爆红不是刻意而为 是人们自发分享和传播

这些天来,李德威事迹在网上广泛传播,许多机构媒体进行推送,每一条推送下面,跟帖评论都超过万条。至今,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李德威”三个关键字,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9万多条。

在大众层面,李德威生前默默无闻。用同事罗林波的话说,“李教授只是一千多名地大教师和全国数十万地质工作者中的普通的一员”。

然而,正是这种“默默无闻”,人们虽然不认识李德威,却会对他很眼熟。他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师、同事、熟人,像我们身边常常看到的,怀抱理想,为事业而奋力的工作者。

然而为何身故近半个月,却在网络爆红呢?击中人心的,大约是这样一个细节——

生命最后两天,李德威在已经不能说话时,用笔写下歪歪斜斜的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连写了两遍。不久就撒手人寰。

很难揣摩李德威在写下这十个字时的心境。但在生命尽头,念兹在兹的东西,必是他毕生的牵挂和追求。

新媒体传播,是分享式传播。李德威在网络上的“信息爆炸”,表明人们愿意把他的事迹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心灵震撼,自发分享和传递给更多人。这种分享和传递,既是心灵共振、精神共鸣,也是价值的认同与播撒。

不浮躁不流俗 他活出了普通人的更高境界

随着媒体报道的展开,一个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呈现于人们面前。

它们一点儿也不高深,虽然板块学说并没有几个普通人能懂,但这不妨碍人们读懂他。

比如热情。李德威30多年来,每年都要在青藏高原考察四五个月,历经艰险,可谓九死一生。听上去很艰辛,然而,在李德威眼里,这些却是幸福。李德威的遗言当中,要把一半骨灰撒向高原。

正如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热爱一样东西,你会看到她的魅力,而不是艰辛。对科学的热爱,探问真理的热情,让李德威作为科学家,获得了超越寻常的快乐与满足。

因为热爱,他毫不在意论文和学术名声,同样因为热爱,他年过半百,理想的光芒毫不减退。他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却达到了职业的更高精神境界。能为挚爱事业付出一生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再比如,勇气。科学理论创新从来不是坦途,李德威敢于挑战科学定见、敢于挑战权威,不仅意味着将成为众矢之的,还可能与师长背道而驰。李德威的挑战并不高调,但从不妥协。

挑战的勇气,来自对真理的坚定。因为坚定,所以30年如一日去反复求证。因此,这种勇气,就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这样评价他。

李德威的职业境界,超出了科学共同体范围,而对人们有普遍的启示。

家国情怀是击中人心的巨大力量

正如罗林波提出的,李德威身上有什么是时代之缺?

如果有,那并不是一件新东西。热情也好,勇气也好,最终汇成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那就是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超越个人的更高精神境界,正因为被更多人认同,所以有如此巨大共鸣。

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是每个国家的战略问题,也一直是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课题。有一种能源,它清洁环保,且储量巨大,它就是李德威一直致力研究,直到临终仍然所惦记的“固热能”。

他积极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为地热基础研究的产业化做工作,甚至他自己也申请了不少专利。就在他逝世前半年,他主持的项目在海南琼北打出“中国东部第一井”,在地下深处获得了高温地热,这是基础研究向实际运用里程碑式的事件。

此时再回头来看他临终前写下的“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就会明白用生命写成的情怀多么动人。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理想情怀。新中国70年征程中,从“百废待兴”到“新兴强国”,上天入海,国家崛起,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像李德威这样,为国家富强呕心沥血、奉献毕生?

“思问题所急,想国家所需”,这是李德威的QQ签名。去年去世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写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些并非大话,李德威、黄大年们,都在终生践行。

他们并不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他们的“小我”与“大我”水乳交融。家国情怀升华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命因此更幸福,更充实,更有意义。

是这样生命的崇高性和丰富性,打动了人们,是李德威这样的生动的人生,打动了人们。在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如果说时代有缺,缺的正是这些不因浮躁风气沉浮的生命重量。

如果人生只为一事来,你为何而来

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整理

头条号“好运东方1201”发表《中华民族的脊梁——李德威教授》,文章提到,虽然李德威教授的名字我们还很陌生,但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他常说虽然科学路上会充满艰辛和坎坷,相信最终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会有益。忧国忧民的情怀怎不令人动容?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变得今天这样强大?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德威这样的脊梁,他们默默无闻奉献。

头条号“懒子姑娘”发表《致敬九月陨落的巨星,人生为了祖国燃烧殆尽》,文章中说,李德威教授在重症监护室颤抖写下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这是一位科学家的赤心,也是他对祖国最赤忱的嘱托。择一事,终一生,如果人生只为一事来,你为何而来?李德威教授一生都奉献给了构造地质学研究,11次科考遇险,但在他看来,这些危险和理想信念一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百家号“爱丽丝梦游历史”发表《英年早逝,我国又一位顶级专家去世,生命最后一刻还在为国工作!》文章认为,有的教授认为自己应该做的是怎么将论文写好就行了,而李德威教授却一门心思在挑战既有理论和权威上。处在这样的境地,他却依然执着地坚持着,可以说是他用理论梦想鞭策着自己,并不是想通过这去提高自己的地位。他一生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努力着,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用笔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他这是在告诉后来研究者和他的同事们要努力去为国家贡献。

是他们定住了这个躁动的社会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整理

 @90后小花儿:没有一件事不艰辛,更没有一个理论来得轻易。经过多年实地调查,李德威提出的“层流构造假说”,挑战“板块构造假说”。这是中国科学的精神动力,他敢于叫板权威而求索,一生执着于科研事业。

@盛名之上侃山人:总会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式英雄,让人肃然起敬,是他们定住了这个躁动的社会,他们不是你耳熟能详的明星,他们也不像西方英雄那样高调,他们只有炎黄子孙的谦逊,中华民族的不屈,钻研学问的坚韧。虽然我们可能不曾知道这群英雄的存在,但我们应该坚信我们之所以能幸福地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小SU评论:李德威教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人说他是当代魏格纳,他却常把自己比作哥白尼,这本身就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总是有像李教授这样的人感动并感化着我们,教会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利人、利社会的事。

【编辑 李尔静】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