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7日讯(记者覃柳玮)16日上午,在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六年级(1)班,沈娜正在给学生上数学课。讲着讲着,突然有学生举手:“老师,您刚刚说的求面积的方法我没听懂。”有学生打断课程,沈娜并没有生气,反而鼓励起孩子来。“很好,不懂就要及时问,老师再讲一遍。”
如今,在沈娜的带动下,爱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沈娜说:“我和孩子们是心与心的互相照亮。”
沈娜(左)正在给学生辅导。
互助小组让大家共同进步
沈娜是青山区红钢城小学数学老师,2024年8月,沈娜开始援疆工作,在博乐一小教两个班的数学。刚接手时,由于不了解孩子们之前的学习情况,沈娜的教学推进较慢。“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而且我是个新老师,孩子们跟我还不熟悉,许多孩子没听懂,却不愿意问。”
沈娜今年48岁,从教29年,经验丰富。“我在武汉教学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爱问,及时解决。不然累积越多,后期学习就会越困难。”
沈娜正在上课。
中午吃完午饭,有些学生在教室休息,沈娜会在教室里守着,遇到学生就主动询问:今天的课有哪里没听懂吗?每天下午放学,沈娜也会主动留下来,给孩子们解答疑问。渐渐地,中午提前到教室的孩子变多了,他们知道沈老师在教室等着他们。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沈娜在每个班成立了“石榴籽互助小组”,3至4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做组长。小组成员间互相解答疑问,共同进步。小组长每日还需检查组员的数学作业,需要订正的内容必须当日完成。
维吾尔族男孩叶尔阿森带领的小组,用双语讲解攻克了分数应用题难关。回族男孩马文昊的小组,自创了维汉双语数学口诀。沈娜还把学生常见错误编成趣味题集——错题银行,用存取款游戏帮助孩子们巩固基础。敢问、爱问的学生越来越多。
回族女生阿迪娜是个内向腼腆的孩子,由于数学成绩较弱,她课上不太敢开口。“我看得出来孩子很想学,正在默默努力。我从来不批评阿迪娜,只要她有一点点进步,我都要在课堂上重点表扬。我要把孩子的学习自信建立起来。”
在一篇作文里,阿迪娜写道:我对分数化小数运算特别头疼,沈老师把我叫到面前,一步步引导我,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她不厌其烦地解释,每当我有所领悟,她的脸上就绽放出鼓励的笑容。每当我想起那一刻,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
学生喊她沈妈妈
除了教学上的创新,沈娜也努力在日常交往中,和孩子们增进感情。
2个班,90个孩子,因为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们的名字很长。每到提问环节,看着大家的大眼睛,却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这可难倒了沈娜。“维吾尔族的穆斯丽麦·阿吉买买提、哈萨克族的瑷法拉·加依尔别克、蒙古族的娜木恒·那庆……有些名字最长十多个字。我教案的扉页,写的全是孩子们的名字,清晨、课间,只要有时间,我就拿出来背诵。”
学生在作文里写沈娜。
两周后,当沈娜在课堂上准确喊出每个孩子的全名时,学生们惊喜的眼神里开始闪烁信任的光芒。
维吾尔族男孩库吐鲁克数学成绩并不突出,2024年10月,班级竞选数学课代表,库吐鲁克悄悄举了手,又迅速放下了。沈娜发现了他的小动作,课后,她把孩子叫到办公室。“库吐鲁克,你这次单元测试是满分,老师看见了你的进步,想当课代表,就大胆表达出来。你愿意吗?”
库吐鲁克听着老师的肯定,涨红了脸。如今,库吐鲁克已经是沈娜的小助手了。
在教室后墙的“天山成长榜”上,贴满沈娜为每个孩子建立的成长档案。内向的回族女孩阿迪娜的档案里,收藏着37次课堂发言记录。曾经见到分数就头疼的蒙古族男孩艾扎提,现在能流利讲解“分数化小数”的三种情况。总爱在课本上画馕饼图案的古丽迪娜依,成了几何单元的优秀作业范本。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被沈娜记录下来。
寒假回武汉期间,沈娜总能收到孩子们给她发的微信,有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今天去哪里玩、明天去吃了什么大餐。“老师,我今天用相似三角形测出了白杨树的高度。”“沈妈妈,这是我用压岁钱买的武汉热干面,等您回来一起吃。”
沈娜说:“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相互照亮。如今孩子们正用公式计算梦想的高度,用几何丈量未来的维度。”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