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中小企业用得起,武汉出新招发力人工智能+

©原创 2025-02-18 21:00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8日讯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等不起慢不得!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发布,不少企业、专家等认为,加快人工智能+,武汉“自有一套打法”。

“武汉每年设立超1000万元‘算力券’,与武汉发展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体量是匹配的,能够充分激发应用侧企业需求。”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齐荣介绍,该院连续3年持续调研武汉数字经济,尤其是对“大模型应用落地”做了专题调研。

“破局之要在于‘用’。”齐荣说,武汉发展人工智能,要立足本身作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试验场的独特优势,加速应用落地。“这次的政策中,不管是发‘算力券’还是建公共服务平台,都在强调普惠。这释放了很好的信号,城市给耐心给机会将阳光雨露施予中小企业,这也符合武汉务实的发展路径,要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用得起的生产力”。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等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参数在10亿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全国已发布了79个。武汉版图上有没有?很多人关注。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紫东太初”大模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桥却表示,未来底座大模型不会特别多,因为底座大模型成本很高、技术门槛也高,底座大模型训练一次基本上要耗费超过约千万元的电力费用,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承担。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是‘底座模型+垂直类’的模型互相融通。”他认为,围绕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模型不大,但有一些高质量核心行业数据和业务系统的生产数据,所以在某些行业有一定的优势。而武汉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武汉缺少互联网头部企业,在模型培育商业化上不占优势,但武汉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他认为,《措施》瞄准垂直行业模型发力,扬长避短,也符合未来趋势。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全国城市发现,目前,广州正在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垂类模型之都”,上海在遴选人工智能大模型垂直领域开放场景项目。 

“武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尤其是‘人工智能+制造’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湖北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军谈道,企业被引入武汉后,已为600余家武汉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

何军认为,场景正是武汉发展人工智能独有的“富矿”,垂域或垂类大模型在武汉水土上有望产生极强的复制推广性,《措施》正是看到了这种“模”力,坚定推动大模型扎进产业的土壤。湖北格创东智也将与城市一起,静待“人工智能+”的加法发挥出乘数效应。

“从产业中来,还将到产业中去”。何军说,格创工业AI垂域大模型呼之欲出,下月就将发布。汲取了20多个行业数据养分的该大模型,未来,它进入智能工厂,将在研发、设备、生产、品质、供应链、能源管理及智能工厂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黎小双 杨丽)

【编辑:符樱】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8日讯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等不起慢不得!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发布,不少企业、专家等认为,加快人工智能+,武汉“自有一套打法”。

“武汉每年设立超1000万元‘算力券’,与武汉发展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体量是匹配的,能够充分激发应用侧企业需求。”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齐荣介绍,该院连续3年持续调研武汉数字经济,尤其是对“大模型应用落地”做了专题调研。

“破局之要在于‘用’。”齐荣说,武汉发展人工智能,要立足本身作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试验场的独特优势,加速应用落地。“这次的政策中,不管是发‘算力券’还是建公共服务平台,都在强调普惠。这释放了很好的信号,城市给耐心给机会将阳光雨露施予中小企业,这也符合武汉务实的发展路径,要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用得起的生产力”。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等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参数在10亿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全国已发布了79个。武汉版图上有没有?很多人关注。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紫东太初”大模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桥却表示,未来底座大模型不会特别多,因为底座大模型成本很高、技术门槛也高,底座大模型训练一次基本上要耗费超过约千万元的电力费用,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承担。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是‘底座模型+垂直类’的模型互相融通。”他认为,围绕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模型不大,但有一些高质量核心行业数据和业务系统的生产数据,所以在某些行业有一定的优势。而武汉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武汉缺少互联网头部企业,在模型培育商业化上不占优势,但武汉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他认为,《措施》瞄准垂直行业模型发力,扬长避短,也符合未来趋势。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全国城市发现,目前,广州正在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垂类模型之都”,上海在遴选人工智能大模型垂直领域开放场景项目。 

“武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尤其是‘人工智能+制造’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湖北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军谈道,企业被引入武汉后,已为600余家武汉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

何军认为,场景正是武汉发展人工智能独有的“富矿”,垂域或垂类大模型在武汉水土上有望产生极强的复制推广性,《措施》正是看到了这种“模”力,坚定推动大模型扎进产业的土壤。湖北格创东智也将与城市一起,静待“人工智能+”的加法发挥出乘数效应。

“从产业中来,还将到产业中去”。何军说,格创工业AI垂域大模型呼之欲出,下月就将发布。汲取了20多个行业数据养分的该大模型,未来,它进入智能工厂,将在研发、设备、生产、品质、供应链、能源管理及智能工厂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黎小双 杨丽)

【编辑:符樱】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