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3日讯(记者王晶 实习生胡雷 通讯员夏作为 王红星) “赞歌响彻九霄云外,亿万人民情满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月12日晚7时,黄陂区横店街建国社区文体广场上,一首字正腔圆的黄陂话版湖北渔鼓《十九大报告满目新》开场,赢得现场2000余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木兰山高,滠水河长,养育了多少好儿郎……”当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用地道的黄陂话唱出《说唱黄陂》时,台下观众再次沸腾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连声叫好。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黄陂区“周三有约”系列活动。
创新方式:青年号召+广场宣讲受热捧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黄陂区开始尝试创新一种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宣传十九大精神。青年是极具号召力的群体。同时,广场是一个地域的窗口,是展示正面形象、体现主流价值活动的场所,也是人流聚集地。黄陂区认为,选取青年代表在广场开展“周三有约”活动,意味着贴近群众、依靠群众、融入群众,具有很强示范效应,也便于活动推广。于是,2018年4月11日,在黄陂前川街黄陂广场,该区首场“周三有约”活动正式与观众见面。
湖北大鼓、湖北渔鼓、小品、朗诵、三句半……形式多种多样,样样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于是,从首场演出告捷后,20支年轻的宣讲队伍活跃在黄陂大大小小的广场,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周三有约”活动。时间固定为每周三晚上7时30分,周周进行,覆盖全年。一场场透彻深入、鲜活生动的宣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转化为“黄陂话”“百姓话”,活灵活现地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明白、讲透彻,既为广大党员干部增添了一种特色学习形式,又充实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植基层、扎根群众。
文艺创作者:用黄陂话引起观众共鸣
湖北渔鼓《十九大报告满目新》几乎是“周三有约”的固定节目了。从首场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区范围演出了60余次。它由黄陂区基层文艺工作者胡忠裕创作的。今年73岁的胡忠裕既是黄陂区曲家协会主席又是黄陂方言的代言人。作为多年深耕黄陂基层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他十分了解基层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用黄陂话代替普通话这一表达形式。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胡中裕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党的报告和精神用最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于是,他一方面通过报纸、电视媒体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梳理要义、了解精神,另一方面将党的精神转化成自己的黄陂语言通过具体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耳目一新、鼓舞欢欣、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民舒心、万象更新、山新水新面貌新,党心民心心连心,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当《十九大报告满目新》中唱到这句时,台下掌声雷动。胡中裕说,这对观众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在农村十分不易,“能够在台上台下引起观众共鸣,我认为效果就达到了。”
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表示,“周三有约”演出,他的团队几乎一场都没落,每次演出观众都是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台上台下连成一片,一直到演出结束,很多老百姓都称赞连连,认可这种曲艺说唱讲习的形式非常接地气,有温度。《说唱黄陂》用普通话和黄陂话相结合,更多用黄陂方言赞颂党的十九大,讴歌黄陂的发展和新时代变革,让黄陂老百姓的自豪感、幸福度大大提升,“唱的身边人,说的身边事,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欢迎我们多演常演”。
群众反馈:节目接地气引人入胜
昨日看完演出后,横店街道红旗社区居民彭梦表示,这已经是她连续三次来看横店街的“周三有约”活动了,“每逢周三晚上,活动还没开始前,社区工作者就会将表演的节目名单发放到各家各户。我的母亲也积极参与其中,上台表演节目。”彭梦笑着说,和以往文艺节目不同的是,“周三有约”的节目越来越好看了,故事也是越来越吸引人,连大政方针都能讲得如此接地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种形式十分值得称赞。
家住横店街建国社区的胡爹爹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黄陂人,最爱听的就是黄陂话。街道几次组织“周三有约”活动,他每次都会来观看,“没想到十九大精神也能用黄陂话唱出来,真的很新鲜,内容也十分鼓舞人心,”希望街道能继续组织这样让群众乐于接受、百看不厌的节目。
据统计,从4月起截至目前,黄陂区已开展400余场“周三有约”活动,平均每场观众达1000余人,高峰时观众人数达到3000余人,集聚效应明显。通过这一活动,强化了黄陂区基层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支宣讲小分队分赴在黄陂区19个街、乡、场,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源源不断地汇入了全区群众的脑海和心里,进一步激发黄陂人民在新时代激流中戮力奋进。
【编辑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