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夏五里界推进“四个三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原创 2018-09-12 17:27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2日讯(见习记者张奔设 通讯员田红霞 李文波)  今年武汉市推进“四个三工程”以来,五里界街道按照省市区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扎实有序推进。先后制定五里界街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目前已经完成房屋立面改造、村湾基础设施提档17个自然村湾,陆续拆并村湾20多个,新建还建小区5个38万方近2400多套。以龙家畈、上土库咀、田子海、老屋穆、新屋罗等村湾为示范点,打造梁子湖大道和李家店大道U字型赏花休闲示范带。

全街旱厕改造17座共计900平方米,农村“厕所革命”404座,新改建生态塘、人工湿地、一体化设施23处。第一批生活垃圾120升四分类垃圾桶60个,农户用40升二分类垃圾桶2000余个。全街8个村4000户基本可以2户1个,第二批正在调运中。新建占地300多平米的厌氧发酵垃圾处理设施一处,采用6个大型发酵罐深埋地下方式,日均处理有机垃圾3-4吨。

上土库咀:村里建起污水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上土库咀有65户350余人,现有空闲农房4栋。其三面环水,属半岛形地带,2015年确定为美丽村湾建设示范村湾,主要进行了房屋立面改造,湾内道路硬化,修建雨水排水管道968米、污水净化装置1座,实现雨污分流。新建化粪池32个,太阳能路灯24盏,绿化景观1500平方米,强弱电整理等。

在村民聚居的南边,一块被围栏围起的方形区域内铺着石子的,其间整齐的种植着一束束绿色植物,中间树立着一根白色的“烟囱”,顶部有一个蓝色的“帽子”。这个区域就是上土库咀的污水处理设施。居民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经由专门的污水管道流进集中的化粪池,经过三次沉淀之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在系统内先经过调节池之后进入生物滤池、中间水池、人工湿地,最后从污水处理站旁的一个出水口流出。流出的水清澈无污渍,达到一级A类标准,超过生活污水可排放的标准。在龙家畈也建立起这样的污水处理站。

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污水处理系统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为30吨,超过村里每天污水的排放量,可满足村里污水处理的需要。以前,村里没有专门的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和雨水都是通过村里的明沟流走。每到雨天村里都是污水横流。今年来,上土库咀修建排水沟和生活污水管道,每家每户都建起小型排水化粪池,生活污水经过排污管道流进污水处理系统。现在的上土库咀村,村民住宅前都铺起了整齐的方砖地面,修起绿化景观带。

老屋穆:人居环境整治 百年老屋换新颜

在五里界梁湖大道北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村门口一个青砖建起的牌楼上写着老屋穆三个大字,两边写着对联“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无布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有贤才”。走进村落路面是干净的柏油路,家家户户门前用白色栅栏围起景观带,地下是修建的排水管道,走在村中不时听见几声鸡鸣。

村中家家户户青瓦白墙,门口都悬挂着家风家训。在村中有一处老宅,墙下是石头做基础,上面是青砖砌墙,房屋高大。村子中地面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在村后有一个参天大树,树荫正好洒落在树下的石桌石凳上。在村后的高处有一座废弃的水塔,这是以前给全村供水的水塔,现在已经废弃,坐落在村里仿佛是村落变迁的见证者。村中还有颜色不一的四分类垃圾桶,四种颜色表示四种不同的垃圾分类。黑色代表不腐垃圾、橘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绿色代表易腐垃圾。

在田子海湾也放有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为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在村民中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五里界街道进村入户宣传,并派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操作折页,引导广大村民建立垃圾分类的习惯,预计年底分类垃圾桶将实现街道全覆盖。

目前,五里界各村都有保洁员负责村湾垃圾清理和转运,形成了村收集、村转运、街处理的模式。五里界街道将建立农村厌氧发酵池,在厌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高效分解有机垃圾,在街道实现有机垃圾的处理。

新屋罗:旱厕改卫生厕所 村里公厕堪比景区

目前,五里界已经完成了3990余户村民厕所的改造工程,修建了三格化粪池,水冲式便器等配套设施,对排出的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新屋罗湾里有一座修建的灰瓦白墙斜顶的建筑,入口是一个圆形的拱门,进入之后地面铺着洁白的瓷砖。这里不是村里的改造房屋,而是村里的公厕。公厕内冲水马桶,洗手台一应俱全,没有异味。村民介绍,以前村里没有公厕,都是单独搭建的旱厕,环境差,还不卫生。现在村里建起公厕干整洁,堪比景区的厕所。

在公厕前面的池塘内,工人正在将一块块绿色的生态浮盘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大片绿色的生态浮床。据该项目的负责人高明介绍,搭建的生态浮床是池塘立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浮床面积为池塘水域面积的五分之一。该塘原本是一池死水,池塘内水质很差。为了改善池塘内的环境,他们首先对池塘底的淤泥进行清污,之后在水池中放置装有水生鸢尾、黑藻、香蒲等植物的生态浮床以及环棱螺等动物、微生物。在塘内搭建立体生态系统,形成改善水环境的微动力。从村中的污水处理站排出的五类水,经过池塘内的净化后可达到四类水标准。

【编辑  肖月】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2日讯(见习记者张奔设 通讯员田红霞 李文波)  今年武汉市推进“四个三工程”以来,五里界街道按照省市区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扎实有序推进。先后制定五里界街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目前已经完成房屋立面改造、村湾基础设施提档17个自然村湾,陆续拆并村湾20多个,新建还建小区5个38万方近2400多套。以龙家畈、上土库咀、田子海、老屋穆、新屋罗等村湾为示范点,打造梁子湖大道和李家店大道U字型赏花休闲示范带。

全街旱厕改造17座共计900平方米,农村“厕所革命”404座,新改建生态塘、人工湿地、一体化设施23处。第一批生活垃圾120升四分类垃圾桶60个,农户用40升二分类垃圾桶2000余个。全街8个村4000户基本可以2户1个,第二批正在调运中。新建占地300多平米的厌氧发酵垃圾处理设施一处,采用6个大型发酵罐深埋地下方式,日均处理有机垃圾3-4吨。

上土库咀:村里建起污水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上土库咀有65户350余人,现有空闲农房4栋。其三面环水,属半岛形地带,2015年确定为美丽村湾建设示范村湾,主要进行了房屋立面改造,湾内道路硬化,修建雨水排水管道968米、污水净化装置1座,实现雨污分流。新建化粪池32个,太阳能路灯24盏,绿化景观1500平方米,强弱电整理等。

在村民聚居的南边,一块被围栏围起的方形区域内铺着石子的,其间整齐的种植着一束束绿色植物,中间树立着一根白色的“烟囱”,顶部有一个蓝色的“帽子”。这个区域就是上土库咀的污水处理设施。居民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经由专门的污水管道流进集中的化粪池,经过三次沉淀之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在系统内先经过调节池之后进入生物滤池、中间水池、人工湿地,最后从污水处理站旁的一个出水口流出。流出的水清澈无污渍,达到一级A类标准,超过生活污水可排放的标准。在龙家畈也建立起这样的污水处理站。

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污水处理系统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为30吨,超过村里每天污水的排放量,可满足村里污水处理的需要。以前,村里没有专门的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和雨水都是通过村里的明沟流走。每到雨天村里都是污水横流。今年来,上土库咀修建排水沟和生活污水管道,每家每户都建起小型排水化粪池,生活污水经过排污管道流进污水处理系统。现在的上土库咀村,村民住宅前都铺起了整齐的方砖地面,修起绿化景观带。

老屋穆:人居环境整治 百年老屋换新颜

在五里界梁湖大道北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村门口一个青砖建起的牌楼上写着老屋穆三个大字,两边写着对联“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无布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有贤才”。走进村落路面是干净的柏油路,家家户户门前用白色栅栏围起景观带,地下是修建的排水管道,走在村中不时听见几声鸡鸣。

村中家家户户青瓦白墙,门口都悬挂着家风家训。在村中有一处老宅,墙下是石头做基础,上面是青砖砌墙,房屋高大。村子中地面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在村后有一个参天大树,树荫正好洒落在树下的石桌石凳上。在村后的高处有一座废弃的水塔,这是以前给全村供水的水塔,现在已经废弃,坐落在村里仿佛是村落变迁的见证者。村中还有颜色不一的四分类垃圾桶,四种颜色表示四种不同的垃圾分类。黑色代表不腐垃圾、橘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绿色代表易腐垃圾。

在田子海湾也放有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为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在村民中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五里界街道进村入户宣传,并派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操作折页,引导广大村民建立垃圾分类的习惯,预计年底分类垃圾桶将实现街道全覆盖。

目前,五里界各村都有保洁员负责村湾垃圾清理和转运,形成了村收集、村转运、街处理的模式。五里界街道将建立农村厌氧发酵池,在厌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高效分解有机垃圾,在街道实现有机垃圾的处理。

新屋罗:旱厕改卫生厕所 村里公厕堪比景区

目前,五里界已经完成了3990余户村民厕所的改造工程,修建了三格化粪池,水冲式便器等配套设施,对排出的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新屋罗湾里有一座修建的灰瓦白墙斜顶的建筑,入口是一个圆形的拱门,进入之后地面铺着洁白的瓷砖。这里不是村里的改造房屋,而是村里的公厕。公厕内冲水马桶,洗手台一应俱全,没有异味。村民介绍,以前村里没有公厕,都是单独搭建的旱厕,环境差,还不卫生。现在村里建起公厕干整洁,堪比景区的厕所。

在公厕前面的池塘内,工人正在将一块块绿色的生态浮盘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大片绿色的生态浮床。据该项目的负责人高明介绍,搭建的生态浮床是池塘立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浮床面积为池塘水域面积的五分之一。该塘原本是一池死水,池塘内水质很差。为了改善池塘内的环境,他们首先对池塘底的淤泥进行清污,之后在水池中放置装有水生鸢尾、黑藻、香蒲等植物的生态浮床以及环棱螺等动物、微生物。在塘内搭建立体生态系统,形成改善水环境的微动力。从村中的污水处理站排出的五类水,经过池塘内的净化后可达到四类水标准。

【编辑  肖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